谈谈我买过的车
看到下面关于2011 Sienna的问题帖,深感现在对日车的盲目信任仍在不少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本人来美20多年,未曾有过哈日或反日的情节。对于车子更是一贯主张货比三家之后再做决定,切不可人云亦云。
万事都有开始,来美后买的第一辆车是Honda Accord。当时是80年代后期,最早的一批日本小车在美国创出了牌子,而且在价格上比同级的美国车还要便宜。那时候留学生里开的车子还比较杂,但是已有倾向于买日本车的趋势。主要的牌子有,Honda Accord, Toyota Corolla, Toyota Celica, Nissan Sentra, Audi 5000, Oldsmobile, Buick, Chevrolet等等(对不起美车的型号记不太清了)。当时我是在这辆Accord, 一辆Chevy Cavalier和一辆Toyota Cressida里边在经过试开和讨价还价后敲定的。还是那句话,Accord胜出在于价格。那是个9年旧的车,只开了6万多迈,不到1000快。此车我一共开了3年多,期间除了Muffler以外没有换过什么东西(闸皮,换机油等日常维修不计,下同)。但是车子从买来就绣得很厉害(最早日车的通病,因为对北美冬天恶劣的气候和满大街撒盐缺乏了解)。车子最后报销的原因是starter坏了,小小的毛病,但是车行认为按照车子锈的程度,顶起来修理都会有安全问题。我也不想再开如此不安全的车,于是就贡献给了修车铺。
来美后第二年买了第二辆车。当时正值利率高得没边,新车贷款都在10%以上。我们又没有足够的现金。碰巧一家Toyota Dealer清仓二手车,而且旧车贷款利率只有11%,就从他们那里买了当年的Toyota Corola,只开了不到3000迈,含自动,空调,power steering, power brakes,收录机等(在当时属于比较好的配置了),价格是8000多一点(当然利息很高,我们咬着牙不到一年就付清了)。这辆车一共开了8年,9万多迈,最后因为车祸报销。因为是对方全错,赔偿了3000左右。这辆车修的最多的是muffler,包括保修期内一共换了3个muffler(哈哈,日本人在防锈等方面赶上来还是花了不少时间的),另外就是换过struts, timing belt。对这辆车最不满意的地方是6万迈之后在高速上只要开过65MPH发动机就山响,同样的问题在我开过的几辆其他日本车上也出现过(奇怪的是最早的那辆老Accord,从来都是非常的安静)。当时曾问过一个开修车铺的朋友,他讲4-缸小排量的车的引擎比较容易出这个问题。
Honda Accord报销之后我还在上学,因此又买了一辆7年旧的Chevy Nova,花了1700左右。这辆车一共只开三年左右,后来卖了大概1200。车子记得换过starter和alternator,除此不记得还修过其他什么。
来美后买的第一辆新车是Chevy Malibu LS.当时日本车早已如日中天,价格飙升的速度都快赶上现在国内的物价了。当时试开了一共4部车,除了最后买了的这个Malibu还有Honda Accord, Toyota Camry和VW Passat.最后决定买Malibu还是出于性价比的考虑。从性能上讲感觉是Passat > Malibu > Accord > Camry.主要的原因我以为是Accord和Camry都是4缸的。从配置来讲是Malibu > Passat > Camry > Accord. 最后来看一下价格, Malibu LS 起价和4缸的Accord 与Camry不相上下。加上dealer discount和我们当时GM卡上的1500左右的rebate,出厂价只有15000多一点。同时GM的special financing的利率是1.9%,其他三辆车都在7%以上。从配置角度考虑,这里只举Accord的例子。如果买到V6 LX价格就要在20k以上,加上利息,销售税等的差异,两辆几乎相同配置,相同性能的车出厂价就要相差8千左右。现在不少人认为买日车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其保值性。殊不知买新的日本车很难讲价的,而大部分美国车incentive很多。最后新车价格比同等的日车要低很多,无怪乎其旧车价格也要低不少。所以要看最终省多少了。这辆Malibu一共开了近12年,20万迈出头。其最大的问题是闸,刹车从来没有问题,但是前轮rotors的磨损率明显高出其他的车(和那个有muffler问题的Corolla有一比)。基本上是每隔三年就要换一个套前轮的rotors.其他方面一直很好,但是15万迈以后开始出了不少毛病,不过那时这个车子已经属于备用车,现在想想确实应该早点卖了好。后来换过的东西有:alternator, water pump,和struts。最后开始有引擎过热的问题,就500快donate给了一个慈善机构。但是车子自始至终驾驶感觉良好,引擎的声音也从没有过日本车那样越来越炒的问题。
在此期间还开过另一辆旧车,是用来替换那辆报废了的Corolla的。因为已经知道要搬家,最多需要开一年,就从一个used car dealer那里用3000快买了一辆旧的Toyota Celica开。一年内没有做过任何多余的维修,后来卖了大概2500左右。其问题也是开高速声音比较响。
接下来的一辆车是BMW 525xi.由于我们住的地方冬天雪很多,需要一个all wheel drive的,就限制了可选择性。当时具备此功能的只有Volvo S70, Audi A4 Quatro (那时候MB还没有4Matic这一说呢,330也只有后轮驱动的)和325xi.三辆车试开比较之后的感觉是325xi各方面都好很多(哈哈,这个应该是仁者见仁的问题,无正确答案可言)。此车共开了6年。头三年包括全部的维修。其间一万多的时候指示灯让换闸皮。Dealer看了说连rotors也一并换了算了,当然是免费的(我想他们一定是宰了车厂一笔)。保修期过后passenger side airbag的灯亮了一次,dealer那里修了1000快。单从性能来讲,3系的那种男低音般的initial roar带来的感觉简直好极了,至今难以忘怀。
再后来有孩子了,自然需要一辆SUV了。当时的选择有三个:BMW X5, Volvo X90和换型之后的Acura MDX. 对于MB 的M Class和Lexus的R300未予考虑的原因是当时M Class的质量问题和R300太过女性化及缺乏动力(有朋友买过R300,他的评价是“太肉”)。最后决定买的是:MDX with Technical and Entertainment packages.其他两辆车被毙的原因是:X5,车子的封闭性不够好,高速上wind noise太明显; X90,座子过窄,马力不够。这辆MDX确实非常不错。高速上弯道行驶几乎可以赶上BMW,一般的出引道60MPH以上毫无问题。由于车子是租的(这以后就只租车开了),三年以内除按时维修以外(这里有一点我曾去电给Acura,他们的维修间隙是半年左右,而非BMW的一年左右,维修费用虽然不是很高,但是每年要多跑一次车行)没有任何问题。最后退还的时候mileage大概有4万8(嘿嘿,为此多交了不少钱,但是Acura有一点好处就是车子如果需要修理的价格低于1500就不用自负。我这个人开车从来不会小心翼翼,退车的时候车子有三个地方被划,蹭过,厂家都包了)。不满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曾经在高速上自行加速一次,需要猛踩刹车才控制住了油门(当时不知道有自主加速这一说,还以为是车子在和我开玩笑,也就没有在意),另一个是快还车的时候已经感觉到引擎的声音有所加大。
三系卖掉后的下一辆车是在两辆车里选的,一个是535xi,另一个是MB E350 4matic.因为在买车之前已经是开过5系。感觉其舒适程度和驾驶性能可谓绝佳,连7系都无法相比(也曾试开过7系,这些车基本上dealer都可以让开回家试一两天的)。但是还是给了MB一次机会。比较之后觉得根本没有可比性。这辆车到现在已经3年多了,除了一年左右一次的维修,没有出过一点毛病。不满意的地方:iDrive.太不user friendly.现在新的iDrive(X5上配有)加了若干个instant buttons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替换MDX的是一辆X5 d35 xdrive.这次考虑的车子有三个; X5, MB GL450和Audi Q7.是车后的感觉是Q7差太远。GL450有些沉,X5 柴油型则是非常满意。加速和控制性感觉极好不说,高速上超车动力也是随要随到,而且内部高速行驶是非常安静,比较早些时候的X5密封性可谓天壤之别。这个车与其他两辆相比的劣势在价格,fully loaded和GL450相同配置价钱差不多了。而后者车子要大得多。好在BMW有4500快的回扣,性价比还不至于太差。对了,这个车非常省油,高速,local加起来是24.5 MPG.当初的MDX才19.8。 问题:Hard Drive Based GPS。由于是第一代,凡是以RT打头的街道都无法输入门牌号,只能用google map直接传到车上。
零零总总说了不少。想以此经验之谈抛砖引玉。看看大家买车开车的经验。也给目前打算买车的朋友们提供一点参考。我的意思是买车不要盲目迷信品牌,要通过研究而做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比如edmunds.com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提供信息给你的窗口,特别是读一下车主们在forum里面的车评会很有帮助。最后就是没有什么能够代替试车。按照你自己的预算选择几辆不同品牌,性能价格相似的车试开一下才能知道最喜欢那个。同时联系dealer的时候也好告诉他们我正在选择哪几辆车,你们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价格不占优势的话,我为什么不去选另一辆呢。这样无疑会增强你讨价还价的优势。
狼主
2010-04-02 16:49:33此帖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