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喜欢读古文,重要的一点,是古文没有发表气。
活字印刷了,能装订成册成本了,中国文章还是不买发表的账。《红楼梦》原先就是个在好友间人手相传的手抄本。《文选》《古文观止》,一直不“畅销”。中国文章的评价,不在乎物议,而是在乎自己在意的人怎么评价。
《论语》,好读。其实它是孔子门徒为孔子写的回忆录。读它,知道,孔子的书没白教,这些学生不仅学到了先生教的知识,还把孔子这人读懂了。《论语》,从各个角度把孔子写得有声有色。有道,先做人,再做事。中国旧文人,文眼所向,透过字句,读写这字句的人。
《世说新语》的那双耳朵,那双眼睛,-点点也不看市面流行什么,怎样搏点击率,也不听新闻联播。中国旧文人,很散沙,不一伙。诚然“写来写去,就是那一套”,那是因为社会就那个样,秦至清,不变就是万变。细读那些个“就是那一套”,却是每个人并不热衷什么“交流,以便相互学习,借鉴”的事情,多是一个人苦思冥想。读古文,很觉着闷,不丰富,但也确实也读到一种写文章人的倔:我的文章我做主,没想让你看。
《史记》是工作,《报任安书》是生活。从《史记》中读出《报任安书》,才是。司马迁的生活很私,私生活私的深度也是这个人的深度。《史记》在史书中一直处在榜首,就是因为一直也没有产生比司马迁活得深的写历史的人。而《报任安书》是私信,比这私信还要私的,是在这私信中都没明说的人生无奈,即自己的懦弱贪生还找种种借口的司马迁的至私处。古文,虽鲜有超过《报任安书》的私深度,但却多有这个朝向。
《资治通鉴》,是工作,也是司马光的日子。所以,有种生活是公生活,名人司马光就是这样的生活。网风行以来,好像人人都在走T台。这样的情形之下,写文章很像讨生活,读者成了衣食父母。从讨生活的态度和行径中,也能读出点心里话,只是挺费周章。
希腊罗马走走,《历史》《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追忆似水年华》等读读,看着人一步步走向自己,它们发表出来,总也看得出,留下的自己很不少。他们走的不是越民族,越世界的路子,而是非世界,非民族,只自己的路子。
这个路子其实和古文的路子蛮相通的。
总之,读中国旧文章,沉闷,很难高兴,鲁迅说的“死相”,王小波说的“没趣”,但也不失为一种样子,而且这样子,不装。读古书害己,一出口就害人。关键是,就能害到人。现在的博客,哪一篇能害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2024-12-19 05:37:01文章写给自己看的,走心。换钱的网文是把魂卖了,通篇只透着个“贱”字,大害不到人,却污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