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马克谈天下(468) 从电影“脱欧无理之战”看美国总统大选

markyang 2024-10-23 21:02:52 ( reads)

最近看了一部有关英国脱欧的电影,“BREXIT,the uncivil war"(中文翻译 “脱欧无理之战”),看了之后很有感悟,结合最近就要到来的美国总统大选,包括回顾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更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部电影(涉及部分剧透),帮助我们了解英国脱欧背后的故事,也可以理解大数据对于政治的巨大影响的开端。

《脱欧:无理之战》发布于2019年,除了有观众所熟知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是那位天才数学家图林的扮演者)贡献“秃顶”表演,在故事上该片将视角聚焦在了站在幕后真正领导那场“脱欧”公投的运动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身上,在一个半小时内试图从头梳理这场极具戏剧性的全民公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那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结局。

一般意义上讲,即便是像选择领导人这类具有明确投票对象的选举,公众其实也很难会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选举人身后的团队或者策略制定者身上。而类似“脱欧”公投对“去或留”这样的抽象概念进行投票,即使最后是有着明确的两个组织在分庭抗礼,也很难有人会去注意那些幕后操盘手,甚至可以说如果最终“脱欧派”没有取得胜利,那么很可能也不会有人去关心所谓的成因,更不会有人在乎多米尼克·卡明斯其人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毫无疑问,作为热衷于参与政治的幕后玩家,多米尼克·卡明斯可以说是用“投票离开”运动的胜利为自己做了一场大型广告。而回到这部电影本身,执导过《神探夏洛克》第二季与第四季《黑镜》的托比·海恩斯与编剧詹姆斯·格兰汉姆显然在片名上就已经充分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尽管目前主流的副标题翻译都是“无理之战”,但Uncivil一词显然更多体现一种非文明和非理性的意涵。

即便英国作为具有悠久民主传统的国家,这种非文明最终还是导致了过激的暴力行为,在公投前一周发生了强烈支持留在欧盟的41岁年轻工党议员乔·考克斯被无情杀害的悲剧事件。好在总体而言这场公投的结果依然是多数英国人的选择,而作为精英政治家不论是最初承诺这场公投的前首相大卫·卡梅伦还是接过他辞职后烂摊子的现任首相特雷莎·梅,都在尽其所能的将人民的选择付诸于实践,这自然还是体现除了民主政治最大的价值所在。

《脱欧:无理之战》围绕着多米尼克·卡明斯这一关键人物展开故事,从各色“脱欧派”如何组织人马到他所领导的“投票离开”正式成为“脱欧”方最终方案,包括以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他如何想出那句“take back control”(拿回控制权)的运动口号。更为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用影像的方式直观展现了卡明斯是如何依靠一家名叫“聚合智囊”的数据公司,利用所谓的数据与算法调动了那些不被政府所了解的投票者,并最终打了以政府主导的“留欧派”一个措手不及。

将社交媒体与大数据加入这场公投无疑是卡明斯真正的“杀手锏”,片中一个重要段落是“聚合智囊”的负责人与卡明斯的交谈,在随后他争夺主导权时便直接提到在得到任命后要将超过一半的预算花在网络上。而在片尾字幕中显示卡明斯通过“聚合智囊”在社交媒体上共投放了十亿条定向广告,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宣传,这类广告是根据接受者的个人数据而量身打造,从结果来看这种“定制化宣传”显然是有效的。

而同样属于“脱欧派”却没能占据主导的亚伦·班克斯,后来也承认他们的网站上使用了一家能精准分析选民的数据公司,这家公司便是日后与Facebook数据丑闻密不可分的剑桥分析,后者也曾参与到特朗普当选的那届美国大选中。2018年3月,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前员工及爆料人克里斯托弗·韦利,在英国议会接受质询曾明确指出:“如果没有我所认为的作弊(行为),那么‘脱欧’公投的结果很可能会截然不同。”

如果真的去回顾当时主导公投两大阵营的言论,就会发现其实双方的言论都会有罔顾事实的成分,大打感情牌自然是手段之一,更重要则是激发民众的恐惧与焦虑。主张“留下”的一方援引了很多专家和精英阶层的观点,警告英国如果离开欧盟会带来经济层面的灾难,英镑暴跌、税收更高、经济紧缩、就业机会减少等。

其中主张“离开”的一方,有很大部分建立在两个谎言的基础上,一个是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3.5亿英镑(英国并没有每年給欧盟3.5亿英镑),另外一个是7000万潜在的土耳其移民(其实7千万是土耳其的总人口,而不是可能移民人口),他们表示如果留下将面对不受控制的移民、犯罪和恐怖主义,会有大量人口从土耳其涌入英国,7700万叙利亚与伊拉克边境上的穆斯林正渴望着进入欧盟。

尽管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土耳其加入欧盟可能会带来难民潮”被作为“投票离开”运动重点口号,但现实中卡明斯其实并不愿意触碰“移民议题”。某种程度上选择经常饰演多智近妖角色的“卷福”来扮演卡明斯,刻意强调其“秃顶”造型,加上部分与现实相反的戏剧化桥段处理,多少也反映出导演对卡明斯这一现实人物的创作态度与价值判断。

根据维基百科的,公投结果出来之后发生的种族歧视及仇恨暴力的事件仅脱欧公投后至6月27日四天时间内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7%(这段期间在2015年为54件,2016年就增加至85件)。诚然这场公投背后充满着民粹狂欢与数据算法的推波助澜,但多米尼克·卡明斯无疑是放出这两条“恶龙”并任其肆虐的始作俑者。目前从Twitter上其实不难看出很多英国人看完这部电影的态度,大概他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当初被人“操纵”是多么可笑,但显然对于这一或将影响历史的重大决策而言很难再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了。

如果说上面的英国脱欧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数据的加持,深度挖掘出那些潜在的选民,精确的定向传递人性化的信息,外加反复重复同样的不可验证的谎言,这些技术手段外加PUA手段现在来看是一种常用的手法,但是在2016年脱欧公投之前是完全不存在的,可以说2016年的脱欧公投是改变了世界民主选举和投票炒作和操作过程的历史性时刻,对于后面的很多国家的选举和投票都有示范作用和提示作用,就如同政治选举的IPHONE时刻,从此,政治选举进入了新的模式。

话外:卡明斯后来成为英国首相金毛约翰逊的竞选策划,帮助约翰逊成功当选英国首相。

那么英国脱欧和美国的总统大选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电影结尾中的一行字,作为英国脱欧重要的背后金主之一ARRON,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的重要幕后金主,并且通过班农向特朗普团队推荐了剑桥分析这种专业的政治大数据分析团队。

The great British Brexit robbery: how our democracy was hijacked | Data  protection | The Guardian

电影《脱欧:无理之战》(Brexit: The Uncivil War)虽然聚焦于英国2016年的脱欧公投,但其中所展现的政治战略、数据操控、社交媒体广告投放以及民意塑造手段,对理解和分析美国大选(尤其是2016年和即将到来的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有一些相似之处,并引发了广泛讨论。影片揭示的策略和手段,特别是在政治运动中的数据分析和数字广告运用,对美国大选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和联系:

1. 数据分析与操控:
电影中的关键人物、脱欧公投的战略家 多米尼克·卡明斯(Dominic Cummings),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公司(如影片中提到的 Cambridge Analytica),精准掌握选民的心理和倾向,进而定向推送广告以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这种策略与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 特朗普竞选团队 所使用的手段极其相似。

Cambridge Analytica 在特朗普竞选中的参与广为人知。他们同样通过大量的个人数据分析,帮助设计和投放极具针对性的社交媒体广告。电影揭示了数据驱动的政治运动如何能够通过个性化信息影响公众观点,这种策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政治竞选的常态。

How digital footprints paved way to weaponising social media

2. 社交媒体的力量:
《脱欧:无理之战》展示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 Facebook,来散布定向广告并引导公众讨论。卡明斯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将脱欧议题简单化、情绪化,煽动人们的情绪,尤其是利用对移民和主权问题的不安来拉拢选民。这与特朗普竞选期间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策略高度一致。

特朗普的竞选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尤其是 Twitter 和 Facebook,成功地在选民中散播了大量极具情绪化的政治信息。他们依靠同样的方式,将复杂的政策议题简化为情绪化、煽动性的口号。英国脱欧派的口号是“TAKE BACK CONTROL”,特朗普的口号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jority of Americans closely follow election news; many are worn out | Pew  Research Center

3. 利用大众情绪与分裂:
电影中,脱欧公投的支持者成功地将脱欧议题转变为关于“夺回控制权”的民族主义口号。这种策略极大地激发了选民对全球化和移民的恐惧,并让选民在情感上做出投票决定。这与特朗普竞选中的“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理念极为相似,都是通过强化民众对外部威胁的感知,来推动选民投票支持民族主义的政策。

这种策略在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总统大选中都产生了分裂社会的效果,动员了大量以前可能不会投票的选民去支持这些极具煽动性的运动。

Our 2024 Presidential Model – Split Ticket

4. 后果及社会影响:
影片揭示了脱欧公投带来的长期社会分裂和政治后果,这一点与特朗普当选后美国社会的分裂有相似之处。无论是脱欧公投还是美国大选,最终的结果都是通过煽动大众情绪、强化分裂,导致国家政治环境的极端化和两极分化。

5. 信息的真假和后真相政治:
电影还提到了 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 的概念,即在公众决策过程中,情绪和个人信念比事实更有影响力。这一策略在脱欧公投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也同样影响了美国2016年大选。通过大量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竞选团队在社交媒体上制造了真真假假的话题,操纵选民的情绪。这与特朗普竞选中的“假新闻”(fake news)指控和广泛传播的阴谋论息息相关。

最后总结一下,《脱欧:无理之战》虽然以英国的脱欧公投为背景,但其核心内容揭示了现代政治运动中数据操控、社交媒体影响力、情绪化宣传等手段如何发挥作用,这些手段和策略对2016年美国大选具有直接的相似性和影响。影片展示了新的政治竞选工具如何塑造公众舆论,影响选举结果,尤其是通过数据分析和社交媒体广告的精准投放来影响选民,这些策略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对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有过极大的影响,对于今年202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也会有同样的重大影响。

 

 

 

 

(本文部分内容总结自网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跟帖(1)

dakinglaile

2024-10-23 21:13:31

"深度挖掘出那些潜在的选民,精确的定向传递人性化的信息,外加反复重复同样的不可验证的谎言,这些技术手段外加PUA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