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放弃男观众,是嫌他们穷吗?

来源: 新周刊 2021-04-10 01:47:3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520 bytes)

《赘婿》播出之前,原著作者曾放出 " 为什么会觉得我需要女观众?女读者?" 的厥词。

现在想想,这样短视而冒犯的言论不仅可笑,还把问题中的性别主体给弄反了。

从播出的改编内容来看,如果这其中存在真正的问题,问法也应该是:现在的男性观众,已经不配看国产剧了吗?

从 2011 年甄嬛杀回后宫开始,女性题材的作品就慢慢称霸了大小屏幕。

如果说古偶仙侠剧《香蜜沉沉烬如霜》的男性观众占 11%,后宫成长剧《如懿传》的男性观众占 19%,还合乎情理的话,男频小说的改编剧《夜天子》、《天坑鹰猎》、《海上牧云记》等,同样以低于 40% 的男性受众比让出了遥控器,就让人感到疑惑了。

直到大女主剧走完它发展的第一阶段,开始陷入困境的时候,《庆余年》、《赘婿》、《山河令》等男频剧才以大幅改编、女性友好的姿态,得到了市场的一点认可。

心动了吗?/《山河令》

躲在国产剧 " 得女性者得天下 " 的路径依赖里偷懒太久之后,我们已经快不记得那个男同学们争论前日剧情、同一世代共享追剧记忆的从前了。

说到底,摊在沙发上、挤在地铁里的追剧人们,对大众影视的期待也不太复杂。

那为什么在美剧、电影,甚至其他娱乐方式,都在无限抢夺受众注意力的时候,国产剧却毅然地把男性观众关在门外呢?

男性不爱看剧,根本是一种偏见

是男性观众真的不爱看剧吗?否定的答案,显而易见。

可以说从电视机进家门开始,客厅沙发上瘫坐着一个手捧遥控器的男性,就是家中标配。

80 年代,当第一批引入的港台武侠片登上银幕起,男性观众就轻易地被俘获了。

当年的 5 毛钱特效奇迹般地可视化了 " 男频鼻祖 " 金庸古龙,从此,江湖恩怨、家国大义点燃了热血,黄蓉、赵敏成为了初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黄蓉。/1983 版《射雕英雄传》

与此同时,一系列大陆自制的传统文学改编剧也接连成为经典。

《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不仅惊艳了当时还不资深的电视观众,它们甚至跨越了时间和人群的预设,至今称霸 B 站,随机贡献着最新的热点。

步入 90 年代后,电视剧的题材丰富了起来,别说男女观众同追一剧,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甚至产生了全民无差别洗脑的社会效应。

现实题材的《渴望》、《永不瞑目》;爱情题材的《过把瘾》、《将感情进行到底》;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 把一家人全都按在了电视机前。

《我爱我家》中的一家人集体观看《我爱我家》。/《我爱我家》

紧跟而来的琼瑶热,同样不分性别地塑造着观众们的观影偏好。

遍地的 " 还珠格格十级学者 " 里,男性根本就不让巾帼,讲起女神晴格格,全都是一副害羞神情。

张艺兴就经常在综艺节目的东拉西扯中谈到《还珠格格》,骄傲声称自己是和萧剑萧老师一样,四海为家。

谁不想和晴格格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还珠格格》第二部

当 90 后、95 后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国产类型剧也更为成熟。

2000-2010 这十年间,《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历史剧,《金婚》、《蜗居》等现实伦理剧,《刑警本色》、《重案六组》等刑侦剧,《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军旅剧,《潜伏》、《暗算》等谍战剧,让各类题材的国剧都有了大量忠诚的男性观众。

在那个黄金年代,如果有人问出 " 男性能不能成为观剧主体 " 这样的问题,简直无法想象。

但今天,我们只有在过年回家发现一个还在看《亮剑》重播的老父亲时,才偶然想起,国产电视剧也曾是男性的生命需求。

李云龙看到你们都烦。/《亮剑》

无怪乎最近几年男性电视剧爱好者越来越不满起来。

" 一天到晚辫子宫斗剧,看脸的恋爱剧,怎么现在的电视剧都是拍给女的看的 " 的提问,随之在天涯社区激增。

除开贡献了《伪装者》、《琅琊榜》等佳作,拍女性剧却接连被骂的正午阳光外,能得到男性观众认可的国产剧简直凤毛麟角。

" 这是逼着我们去看美剧吗?" 男剧迷们疑惑。

确实,男性观众追英美剧的热情从来不减。《西部世界》、《斯巴达克斯》、《纸牌屋》、《权力的游戏》等作品不断受到国内男性用户的追捧,即使需要为平台付费,他们也没有被劝退。

沉醉于美妙的权力斗争中。/《纸牌屋》

男性看剧的需求是存在的,当国剧题材无法满足他们的时候,有人投奔了美剧,有人转向了剧情精巧的游戏,也有人就此消失在大众娱乐的消费统计中。

国内的电影市场有一条 45:55 的男女观众黄金比例,《红海行动》、《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药神》等几部 30 亿体量影片的受众性别分布,都大致在这个数字上波动。

对比起来,热门国产剧不到两成的男性观众,真的好像完全消失了一样。

看剧却不追星,就不配做观众吗?

影视剧制作逻辑的变化,或许是最终导致男性观众失语的起点。

从 2015 年开始,IP+ 流量的国产剧不败公式,反复成功,再反复被复制。

《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古装偶像玄幻仙侠爱情伦理婆媳育儿片,一下子让人们眼前一亮,或者眼前一黑。

眼睛一睁一闭,七万年过去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得到过市场认证的原著小说、自带千万粉丝的顶流演员,成了资本和制作方的定心丸。不仅播放量不用愁,连剧集的前期宣发、后期数据都由无所不能的粉丝代劳了。

粉丝代替了观众,成为国产剧的主要观影人群。

如果说在这个人群更替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被排挤出去了的话,那他们多数就是不爱追星的男性观众了。

且不论在这种影视制作逻辑下,剧集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承认看爽剧是现代高压生活中的一种切实需求,不也就意味着 " 玛丽和杰克同苏,男频与女频共爽 ",才更加合理吗?

比如在 IP 的源头网文领域,位列 2017 年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前几位的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无罪、月关等,无一不是男频文学创作中的佼佼者。

他们的上榜,不仅证实了男频文学能提供的代入感,是真实存在于男性群体的需求,更进一步向资本说明,即使是付费体验,男性受众也同样是会买单的。

但即便如此,面向男性受众的 IP 作品要影视化,也会面对独有的困局。

对资本来说,当粉丝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红利,当看剧追星和生活消费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消费需求排在宠物猫狗之后的男人们,就再也不是国产剧讨好的对象。

粉丝经济,你不会懂。

大多数国剧观众(男性主要在此范围内)或许会为爱看剧花一份会员的钱,却很难在此基础上贡献更多了,但追星群体(以女性为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

36 氪曾在《粉丝经济下的用户行为观察报告》中提到,购买明星同款的消费者中,女性占到了 76%,比男性消费的两倍还多。

只是看着大女主剧的接连红火,再看看依然蒙尘的千万个头部男频 IP,实在让人很难不手痒。

所以,不信邪的人们终于分别以 6 亿、4 亿和 3 亿的天价,将男频 IP《武动乾坤》、《择天记》、《海上牧云记》改头换面。

遗憾的是,原著中凸显探索感的异大陆世界,变成了无法非线性叙事的电视 PPT;粉丝主体为女性的流量明星,扮演起书中物化女性、缺乏逻辑的屌丝男。

内容如此,除了 " 书迷大喊毁原著,粉丝疾呼毁三观 ",还会有其他结局吗?

这样五星与一星齐飞的剧集,就算依然有人在看,也早已和剧无关,与男性观众或者女性观众也无关。

它们只是为粉丝提供的产品,只是刚刚好,粉丝中更多的是女性。

刻意讨好谁,都不是国产剧的出路

近日收官的《山河令》,彻底摆出了将男性观众拒之门外的姿态," 直男能坚持看到第几集 " 甚至成为了一种博眼球的挑战。

从《传闻中的陈芊芊》中的女尊城邦,到《赘婿》中绣花奉茶的男德学院,再到《山河令》意外放大的耽改尺度,刻意向女性观众释放的讨好信号不言自明。

陈芊芊的颠覆,依然只是传闻。/《传闻中的陈芊芊》

虽然,对传统权力逻辑的挑战和解构让人喜闻乐见,但抛开这些已经夸不出花的表面设定,不能细想的剧情仍是其套路化的本质。

《陈芊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甜宠剧,《赘婿》里挑战权威的宋轶依然会沦为郭麒麟的秘书,《山河令》的成功也只能说是演员彩蛋巧遇了同行衬托。

在刻意讨好女性的设计下,即使是颇受美誉的剧集,看几段精彩集锦、刷一眼微博话题,就能大致领略它们的风采。

在耽改 101 中 C 位出道。/《山河令》

如果说这些成功里还有什么共性的话,同为 " 古装言情剧 ",可能也是它们只需稍稍努力就能获得认可的先机。

在这个最优质的内容唾手可得的年代,选择 " 更好的 " 是必然结果。

悬疑、警匪、行业剧等传统上更吸引男性的题材,需要面对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但以女性观众为主的古代才子佳人以及神仙谈恋爱的题材,却是本土化的独一份。

这样差异化的同期竞争,或许就是一些女性向流量剧险胜的机缘之一。

有一些才子佳人的戏,只能是我们独有的。

如果作品本身无法为自己正名,那么题材、受众、资本、流量加在一起,都不够解释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一旦剧集本身足够有吸引力之后,它们是怎么男女通吃、老少皆宜的,还会需要赘述吗?

当《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迈出了国产悬疑片的既有框架,当《山海情》和《大江大河》系列把主旋律剧集推到了热搜顶端,无需费劲安利,美剧爱好者和游戏狂徒们也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转向视频 APP 和电视遥控器。

其实,反思我们是怎么失去男性电视观众的过程,也是反思国产剧兴衰起伏的过程。

优质国剧,初露锋芒。/《隐秘的角落》

年轻人的眼光越来越挑剔,市场的选择越来越严苛,能生存下来的,必然是能打动大多数人的内容、更能满足细分受众的题材。

我们也无需太过担心男性电视观众的文娱生活,毕竟有了真正吸引他们的剧集,他们自己就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