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苦战大模型,欲“星火燎原”

来源: 蓝莓财经 2024-05-20 02:00:1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508 bytes)

在AI浪潮中,科大讯飞的业绩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根据最新财报,科大讯飞2023年全年实现营收196.5亿元,同比微增4.41%,归母净利润增长17.12%至6.57亿元,但扣非后的净利润却暴跌71.74%,仅为1.18亿元。

2024一季度财报显示,科大讯飞的营收同比增长26.3%至36.5亿元,但亏损却愈演愈烈——归母亏损高达3亿元,扣非亏损更是达到了4.4亿元。这一亏损的主因,在于公司对星火大模型及核心技术的巨额研发投入。

业绩不佳,来自中科大的股东们率先开始“打退堂鼓”。与董事长刘庆峰同为科大讯飞实控人的第三大股东--中科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及中科大教授、股东王仁华均进行了大幅减持行为,这或许暗示了科大讯飞内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处于AI大模型研发关键期的科大讯飞,该拿什么来挽救投资者的信心?科大讯飞大模型之路前景几何呢?

1

投入很大,差距不小

在科大讯飞的AI投资战略中,高额投入似乎成为了亏损的直接推手。2023年,科大讯飞的业绩表现犹如“过山车”: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净利润分别为-5789.53万元、1.31亿元、2579.01万元、5.58亿元。

2023全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了71.71%,这一结果并非出乎意料,而是科大讯飞战略选择的直接体现。公司大力投入自主可控的认知大模型研发,意图在AI技术的快速演进中寻求先机。尽管短期内利润承压,但科大讯飞坚信,通过构建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以及在星火认知大模型上的领先优势,能够为公司在未来的AI大模型产业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

2024年一季度继续亏损3亿元,科大讯飞明确表示,公司正在加速投入,以抢占认知大模型的市场先机,2024年初,公司对大模型研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等方面投入约3亿元。与此同时,刘庆峰表示去年为“星火元年”,研发投入加大、市场投入较少,而今年则是“星火燎原”,研发投入加大的同时,也会对市场投入加大。显然,持续资金注入仍然是科大讯飞2024年战略的主旋律。

那科大讯飞的大模型过去一年表现对得起高昂的投入吗?

在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发展历程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显而易见。2023年5月6日,科大讯飞发布了星火大模型1.0版本,董事长刘庆峰宣称要在十月份实现与ChatGPT的中英文超越。这番豪言壮语让股价一度飙升,去年上半年股价涨幅高达147%。

然而,去年10月星火大模型升级至3.0版本,尽管声称星火V3.0整体超越chatGPT,甚至在医疗领域超越了GPT-4,公司股价却跌停。刘庆峰坦言,国产大模型在复杂知识推理、小样本快速学习、超长文本处理、跨模态统一理解上距GPT-4还有差距。

进入2024年1月,星火大模型升级到3.5版本,宣称在语言理解、数学能力和语音交互上超越了GPT-4 Turbo的部分能力,多模态理解达到GPT-4V 91%。但市场反应并不热烈,当天,科大讯飞股价先是冲到6%以上然后回落,在次日业绩预告出来后,股价继续下跌了6.66%。

搞了一年,还是没有追上GPT-4,现在openai又发布了Chatgpt 4o版本,这个版本在速度、成本和容量方便有了显著的进步,刘庆峰曾说,“GPT-5一发,我们的差距会被拉到一年”。很显然,虽然GPT-5尚未面世,但现在星火大模型与ChatGPT的技术鸿沟已显著加深。

2

业务全面开花

2024年,科大讯飞雄心不减。董事长刘庆峰与总裁吴晓如在年会上表示,2023年科大讯飞已跻身中国大模型第一梯队,而2024年目标则是实现“100万生态、1000万硬件终端、1亿软件用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大讯飞不仅要持续加大在大模型上的研发投入,还会向C端业务倾斜,未来要付出的市场类费用也将随之增长。

这种“全力投入”所需的成本不菲,从财报上便可略见一斑。面对2024年的挑战性目标,科大讯飞将如何支撑这一高额投入?答案可能源自对“家底很厚”的自信。

作为To B业务的佼佼者,科大讯飞的业务涵盖广泛,从教育到医疗、从智能硬件到物联网,其业务版图广泛而多元。2023年,这些业务板块共同助力公司营收达到196.5亿元,而2024年一季度更是实现了同比26.27%的增长,达到36.46亿元。借助大模型技术的风口,科大讯飞迅速将其融入各业务板块,转型为典型的AI企业。目前,科大讯飞已成为整个领域内落地应用最广泛的企业之一。

以教育业务为例,2017年至2022年间,这一板块一直是科大讯飞的现金牛。然而,2023年AI技术带来的红利使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迅速崛起,成为了公司的新领头羊。这一转变得益于To B业务的API授权或定制化服务,以及To C业务中硬件销售的增长,市场反馈证明了有AI赋能会更好卖。

在2023年,科大讯飞消费者硬件GMV实现了84%的同比增长,讯飞AI硬件在618和双11期间的全周期销售额更是增长了逾100%。尤其是翻译机,销量暴增300%以上。而在学习机市场,传统无AI功能的产品售价普遍在两三千元,但一旦加入AI技术,如LUMIE10pro高配版和T20系列,价格可飙升至8000元甚至更高。

2023年,科大讯飞C端业务营收占比从30%大幅提升至41%,从这一销售数据来看,消费者对涨价接受度出人意料的高。

在科大讯飞的B端业务中,智慧汽车业务的收入同比大涨49.71%,智慧医疗业务也实现了15.41%的增长,而智慧金融业务同样不甘落后,增幅达到23.01%。这些增长不仅展示了星火大模型AI的广泛影响力,还证明了其在不同行业中拿到了客户的认可。

总之,有了AI大模型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利好科大讯飞这种本身有成熟业务的公司。同时这些业务的增长刚好可以“反哺”大模型,为大模型研发提供更多的子弹。

3

如何“养”大模型?

都知道,搞大模型很花钱,目前拥有超1亿用户规模的ChatGPT尚未实现盈利,可见研发投入成本之高。从目前行业形势来看,不赚钱是常态,投入加大更不可逆转,所以像科大讯飞要实现亿级用户目标,如何才能养得起AI大模型这只“吞金兽”?

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科大讯飞的应收账款高达119.9亿元,相当于其净资产173.8亿的四分之三,年营收196.5亿的五分之三。科大讯飞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表示公司应收账款主要来源于政府、金融机构及运营商大中型企业等客户。为此,科大讯飞主动放缓了G端项目。

长久以来,科大讯飞一直被贴着擅长要钱(政府补贴)、不擅长赚钱的标签。有了大模型的加持,科大讯飞向C端业务倾斜试图撕掉这些标签。同样,大模型如何养活自己是所谓AI公司的必答题。

科大讯飞为星火大模型规划了三条商业化路径。

第一是赋能C端硬件,赋能现有的硬件产品是用终端硬件带动软件,所以我们看到科大讯飞什么硬件都在做,从传统翻译机到办公AI鼠标、AI学习机、以及耳机、助听器、门锁等,打造多样化的智能终端产品。2023年,公司更是推出了智能扫拖机器人来拓展家居智能市场。有了AI技术的加持,这些产品在价格上远超传统同类产品。

第二是在教育、医疗、汽车、金融、能源和运营商赛道落地,也就是B端的服务赋能和大模型定制等;但这类项目从此业绩报表来看,项目成本高,周期长,回款慢。

第三是讯飞开放平台,卖API。前期,科大讯飞会免费为开发者提供工具以供他们开发和打磨产品,一旦这些产品商业化,讯飞就开始收取API调用费。这个策略犹如运营商对流量的计费,随着时间的推移,调用tokens的价格也必然趋于下降。因此,扩大开发者的规模和用户基数,显得尤为关键。

从上面三种变线路经来看,AI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大讯飞而言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商业模式的革命。API收入的增长和C端硬件的赋能,这些科大讯飞都能自己主导。但是,当应用B端各个赛道时,或许需要科大讯飞主动出击“抢单子”,“产模结合”的效率将决定业务变现的能力。

除此之外,科大讯飞规划的三条路径里没有看到收取C端用户会员费这一变现路径,可见在国内向C端用户收取会员费,这个钱并不好赚。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科大讯飞的货币资金已降至26.78亿元,较2023年底的35.6亿元大幅减少。货币资金一直在减少,伴随着长期借款的不断增加,如若科大讯飞不能有效转化将技术投入转化为市场收益,那么,“资金紧张”的阴影可能会更加笼罩其未来的发展。

在AI竞赛中,科大讯飞要想站稳第一梯队,面临的挑战不仅是科技前沿技术的攻坚,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市场收入。这意味着,光靠技术实力远远不够,最终拼的,是对市场的理解。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