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跑不动”了 ?

中访网财经 2025-03-31 22:54:17 ( reads)

共享出行第一股嘀嗒出行(02559.HK)3月24日发出上市后首份财报,当日股价大跌-9.63%。随后几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接连下挫,截至3月31日收盘其股价已跌至1.14港元/股,相较于去年6月28日上市时6港元/股的发行价已跌去八成。

从财报来看,2024年嘀嗒出行实现营业收入7.8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15亿元下降3.4%;归母净利润则大涨234.4%,达到10.04亿元,不过优先股公允价值增值贡献了大部分利润,剔除这部分收益后经调整净利润为2.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26亿元下降6.6%。

在共享出行领域,嘀嗒出行算是为数不多实现盈利的平台。不过嘀嗒出行依然面临业绩过于依赖顺风车业务,盈利前景不明以及监管合规等风险。

顺风车业务“跑不动”了

嘀嗒出行原名嘀嗒拼车,成立于2014年,2018年更名为嘀嗒出行。在网约车巨头林立的市场,嘀嗒出行以顺风车为切入点,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

按照收入服务类别来看,嘀嗒出行的收入来源包括顺风车、智慧出租车、广告及其他服务等,其中顺风车业务贡献了九成以上收入。2024年,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实现收入7.54亿元,同比下降2.7%,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5.7%。

自2021年以来,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就已经明显出现增长乏力的趋势。据财报披露,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嘀嗒出行来自顺风车业务的收入分别为6.95亿元、5.15亿元和7.74亿元。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折射出现阶段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日趋饱和的现实。今年1月,重庆、广东珠海、云南大理等多地发布2024年网约车发展现状及市场风险提示,提醒有意从事网约车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谨慎理性入行。

而顺风车则是比网约车更为细分的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在2023年中国汽车客运交易总额中,顺风车、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4%、54.2%及41.4%。

网约车市场日趋饱和,价格战不断,同时也冲击了顺风车和传统出租车市场。嘀嗒出行CEO宋中杰在今年年度业绩会上表示,近两三年,网约车持续推出低价产品,比如快车一口价、特惠价、拼车价等,使得出租车还要进一步面临低价竞争。这些低价产品相对于出租车而言,有20%~50%的价格优惠,出租车现在面临的竞争比以前更激烈。

在网约成市场遭遇天花板后,滴滴出行、哈啰、曹操出行等巨头又杀入顺风车市场,蚕食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嘀嗒出行招股书显示,其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66.5%降至2021年的38.1%,和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呈三足鼎立之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嘀嗒出行试图以智慧出租车业务为着力点,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不过,目前出租车业务的对营收的贡献十分微薄,2021年至2023年该板块收入分别为3263万元、1942万元和1132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4.2%、3.4%和1.4%,而2024年的收入仅为615.4万元,同比下降达到45.7%,占总收入的比重也进一步减少至0.8%。

强监管时代合规风险陡增

营收过分依赖顺风车业务,更大的风险还来自于监管政策。虽然同属于移动出行市场,但是顺风车和网约车存在巨大差别。网约车属于营运性质,一般都是注册的全职司机,平台能够对司机有更强的掌控能力。

而顺风车则属于互助性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顺风车场景属于互惠互利,不适用于网约车法律法规及牌照制度,责任及主管部门为市政交通运输部门。

鉴于上述关系,顺风车的车主多为私家车主,跟平台的绑定关系更弱。由此围绕着顺风车产生的安全事故、司机拒载、违规拼单、绕路收取高额费用等乱象频出。

今年1月,嘀嗒出行就出现过“女生被扔高速”事件。据网友小康爆料,其在嘀嗒出行下单了独享顺风车,从天津蓟州大学城赶往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结果上车后才发现车上已经有一位乘客,而接单时司机谎称该乘客为其“亲属”。车行至半路后,司机又联系了另一拉货的订单,需要绕行一段路。由于着急赶飞机,小康不同意,结果司机怒火中烧,把小康拽下车,扔在高速上。

该视频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实际上,专职顺风车司机“疯狂拉人头”早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为此,今年以来,不少地区都已经出台监管政策限制顺风车司机接单数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东莞均限制顺风车车主的接单数量为每天合乘不得超过2次或者3次。在强监管时代,顺风车平台也将面临更大的合规成本。

跟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