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变丑和变笨的原因 诺奖得主研究出来了
人们变丑和变笨的原因 诺奖得主研究出来了
昼夜节律的紊乱,与内分泌代谢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严重的脑部疾病,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关联。
本文授权自澳洲Mirror,ID:MirrorNews;作者:小黑胖&Ellen
10月2日,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颁布了。
获奖者是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
他们获奖的研究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开始变丑变胖变笨了?而原因也很简单:熬夜!
这三位科学家深入钻研了我们的生物钟并且阐释了它内在的原理,阐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如何调节自己的生物节律
使其与地球的旋转保持同步
同时还列出了当生物节律与地球的旋转不同步时,所能造成的影响。
翻译成人话就是:“他们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半夜总有人不睡觉而是修仙,以及修仙所造成的危害。”
可能有人会觉得,熬夜多大点事,自己身体好着呢,只要熬夜之后多休息,再补回来就行了呗,怎么可能还变丑变笨呢?
如果你这样想,那可太天真了……
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三位科学家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与内分泌代谢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严重的脑部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关联。
简而言之,2017年如此重磅,受全世界关注的诺贝尔医学奖,其实就在告诉所有人一件很简单的事: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按时吃饭,到点睡觉,别熬夜了!
到底这个神奇的生物节律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呢?
/ 01 /
人体内有神奇的时钟基因
说起这三位获奖者对生物钟基因的研究,那可要从2003年开始说起了。
当时杰弗理·霍尔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部门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研究的就是一个奇怪的经常早睡早起的家族。
这个家族成员总在凌晨3、4点起床,晚上6、7点就睡觉。这和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可是奇怪的是,他们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惯源于家族成员身上的一种名为“PER2”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是一种管睡觉的基因,正是这突变导致他们的早起早睡。
研究人员为了更具体的研究这种睡觉基因,就把这种基因转到了小白鼠的身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拥有这种基因的小白鼠不仅开始早睡早起,而且吃嘛嘛香。
研究人员发现,小白鼠拥有这种睡觉基因之后,连带着管吃饭的PER1基因也突变了,而因为吃得更多,还导致了这群小鼠发胖,肥胖问题紧随而来。
此类基因又称时钟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会在相同的时间打开和关闭,以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
但如果其中有基因发生突变,就将打破这一环节,从而使得机体的各种生物钟不能步调一致。
诺贝尔奖委员会表示:“(获奖的)杰弗里·霍尔等三人的研究是先驱性的,他们克隆出时钟基因,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这种神奇的规律现象。”
/ 02 /
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
有关睡眠的奇妙故事还没完。获奖者之一的迈克尔·罗斯巴殊教授,说起了一组罕见病例。近二十年来,各国医生发现了一些“睡不着觉的家族”,这些家族的人得了怪病,就是至少三四十年都没好好睡过。
他逐渐发现,这些罕见病人的大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区域存在着控制节律的基因突变或紊乱。
“我们已发现一些经典的节律基因,它们很精细地工作着,相互钳制,此消彼长。它们还通过大脑神经调控着全身的器官,让大家有节律地工作着,由此也形成精妙的外周节律环,这样全身其实存在着大量的节律相关基因。
一旦打破,会出现问题,疾病可能匍匐而来。”
迈克尔·罗斯巴殊教授说,2013年,他在一项肥胖研究就发现,通过调节小鼠体内LGR4基因开关,可以影响肥胖的发生。
简单说,如果在小鼠体内去除这个LGR4基因,小鼠的体重会减轻,各项代谢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均明显好转。
他们研究进一步发现,LGR4基因其实具有某种节律基因的特征和功能,它会控制小鼠体内某些代谢功能的延迟或提前。
敲掉一个基因就会出现这个现象,而长期的昼夜颠倒、节律紊乱,就更可能引发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
另一位获奖者,迈克尔·杨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于熬夜缺乏睡眠,神经突触部分被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吞噬。
这些星形胶质细胞像是微型的吸尘器,当大脑连接变得衰弱和分裂的时候,就会开始清除神经突触细胞,从而减少了神经递质,导致大脑神经传导变慢、反射时间变长。所以熬夜将造成大脑开始吞噬自己。
同时,慢性睡眠限制(连续五天保持熬夜)将导致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迹象增加。由于小胶质细胞的低水平持续激活可导致严重的脑部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和其他形式的神经变性都观察到持续的小胶质细胞激活。
他还发现,调节节律的关键基因失效后,会促使肿瘤发生。
此外,不按时吃饭、不按时睡觉,不仅引发肥胖,还会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
因为这三位得主极有创意的发现,昼夜节律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涉及面广且动态发展的学科领域,并且一定会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 03 /
生物钟研究的现代提示: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到点就该睡觉,到点就要吃饭,这个“到点”,说的就是一种节律。
许多医生在得知2017年诺贝尔奖的归属是人体节律时,他们表示,正是因为生物体这种奇妙节律现象吸引着科研人员前赴后继地投入这项研究。
始于好奇,终于使命。杰弗里·霍尔等三人,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这是一把认识生命、认识疾病的重要钥匙。
节律生活,乃至天人合一,道理是古老的,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乃至影响,正被科学家逐渐认清。
倒时差、熬夜、借咖啡提神……在医生看来,现代人的很多行为与进化而成的某些节律背道而驰,对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正被逐步发现。
杰弗里·霍尔教授说,很多职业需要值班或跨时区旅行,这是对人体本身的昼夜节律,或者说生物钟的一种挑战。
“如果人体生物钟不能很好地与昼夜节律匹配,可能进一步影响机体其他功能,比如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影响生活质量。对于生物节律及其基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自身,有望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
那么,生物钟已经乱了,是不是就没救了?
并不是,人体有奇妙的自我调节功能。
“长途旅行会出现时差,对时差的调整就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比如在飞机上,会通过调整饮食供应时间来帮助你调节时差——本该是平时睡觉的时间,却给你来一份正点的正餐。”
杰弗里·霍尔告诉人们,这些例子提示,良好的睡眠习惯或有规律地吃饭,会对人体的生物钟起一个重新设定的作用。
/ 04 /
直到2017年人类才知道
一个行为可以由基因来控制
生命体适应地球环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感知并适应地球各种周期的变化,比如昼夜节律(夜伏昼出)、季节变化(冬眠)等。
这种行为几乎普遍存在于从低等到高等的各种生命体内,细菌、藻类,直到哺乳动物,乃至人类。
“在这一发现之前,人们从未想到过,一个行为可以由基因来控制。”
这三位获奖者在领奖时说,自从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大家知道基因可以控制生命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种子的大小、眼睛的颜色等,但一种相当复杂的行为也可以由基因来控制,这还是第一次。
这也是诺贝尔奖第一次颁给昼夜节律的研究领域,尽管生命科学界的同行已经期待了好多年,感到这个领域应该获奖,因为它涉及到了如此基础的生命活动,已经成为一项经典研究。
“其实,最应该得这个奖的是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西摩·本泽,他已在2007年去世。”这三位获奖者在领奖时说,“我们基本都是本泽的晚辈。”
上世纪七十年代,本泽曾在果蝇身上发现通过基因变异,可以将果蝇的生物钟调快、调慢,甚至关闭。
虽然这未解释生物钟如何运作,但却踏出了关键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1984年,三位获奖者发现并克隆出了这个基因,将其命名为PER,周期基因(period gene)的缩写。
随后,他们又发现了一系列相关的生物钟基因。迈克尔·罗斯巴什解释,控制生物钟的基因仿佛构成一个钟摆,PER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而其他生物钟基因和它一起“摇摆”,来调控生命体的生物节律。
/ 05 /
模式生物“果蝇”摘得的第五个诺贝尔奖
这是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第五次帮助科学家摘得诺贝尔奖。
由于果蝇的基因组相对简单,繁殖速度又快,所以在研究很多生命现象时,它都是科学家的有力助手。此前的1933年、1947年、1995年和2011年,科学家四次因研究果蝇而摘得诺奖,今年,生物钟的研究让果蝇再次引人瞩目。
迈克尔·罗斯巴什介绍,这次的获奖者几乎都是果蝇的研究专家。他们发现携带PER基因的果蝇突变体中,昼夜活动节律被打乱了,在本应安静的晚上,却表现得和白天一样。
经过多年持续探索,生物节律如今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动物行为方面分子机制最为清楚的领域之一。比如,哺乳动物的PER基因有三个拷贝,这些基因上的那些氨基酸的突变会引起生命体怎样的行为,都有详细的研究。
“可以说,生物钟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原子水平。”
生物钟控制着人类的行为和代谢。控制生命节律的一个核心基因CRY最早在植物中被发现,作为蓝光受体发挥功能,后来才发现它也是生物钟中央振荡器的关键基因,参与众多生理反应调控。后来还发现它参与感应磁场,在鸟类迁徙中发挥重要功能。
迈克尔·杨教授说,我们对于人体节律的这些发现。正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也在为个性化医疗提供可能。
比如,人体大脑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可能影响人的昼夜节律,被广泛用于调节睡眠。
现在,不少手机应用可以记录人的睡眠、运动情况,并由此推断每个人的生物钟,这为某些药物的给药时间提供了参考。
同时,在一天中,有些时段癌症细胞生长比较快,那么抑制癌细胞的药物在此时使用,效果可能最为明显。
在植物领域,生命节律的调控还可帮助植物获得更高的产量。
/ 06 /
结语
顺便一提在这项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熬夜所以一句话概括他们的研究就是:“诺贝奖获奖者熬夜研究了熬夜的危害”……
最后,你知道诺贝尔奖金多少钱吗?900 万瑞典克朗,相当于 740 万元人民币!
所以,以下是一组价值 740 万元的建议:
该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别磨磨唧唧
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学习和工作,因为此时效率最高
下午和傍晚时健身效果更好
最最重要的是: 不要熬夜! 不要熬夜! 不要熬夜!
2017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昼夜节律机制”
别和“生物钟”作对 你有必要学习中医养生的智慧
|
来源:钱江晚报
新鲜出炉的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
一下子,生物钟研究,成了朋友圈里走红的关键词。
而范永升教授的微信,接连两天,热闹得不得了。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全国首届名中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好多人都来找这位中医大家: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否就是要我们别和“生物钟”作对?
《黄帝内经》的《灵枢》一书中提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的是患有疾病的人,一天中常会出现早晨病情渐轻,中午病情稳定,深夜病情最重的周期性变化。
范永升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曾对医院死亡病例做过研究。调查了200多例病人后,他发现,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死亡的病人约占35%,与中医理论中的周期性变化相符合。
中医将人体生命活动受时间因素影响的思想,贯穿于养生与对疾病诊治之中。
其实,这也就是三位美国科学家关于“生物钟”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这样才能避免各种疾病带来的伤害。
范永升教授说,中医有关年节律、日节律的理论,是祖先根据长时间观察实践结合古代哲学得出来的智慧。如今科学界对生物钟的研究,阐述了其内在的科学原理,也赋予了中医理论新的科学内涵。
三位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提示我们,生活方式别和“生物钟”作对,比如长期熬夜,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很大。
范永升教授说,中医里也有相同说法。《黄帝内经》的《素问》一书中提出: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讲的就是人要顺应自然变化,生活要有规律,否则会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当然,生物钟不是一成不变,像医生们出国交流,很多时候也需要倒时差。范永升教授强调,生活作息不可能人人相同、绝对固定,而是要去适应外界环境,尽量保持规律作息。
范永升教授今年63岁,早上6点至6点半起床,50岁以前,会先跑步20分钟,大概2公里多,现在膝盖功能下降了,以散步、做操为主,活动一下筋骨。
7点吃早餐,稀饭、牛奶、面包、鸡蛋和杂粮,换着吃。
午餐和晚餐一般都是一荤两素、二两饭,肥肉不吃,以鱼、瘦肉为主。中午会午睡半个小时,让精力得到恢复。晚上还会出去散步30分钟左右,保持一定的活动量。
值得一提的是,范永升教授一般晚上11点~12点入睡,睡眠质量很好,一觉到天明。“我很少失眠,这得益于一个好心态,心态对睡眠来说很重要。”
来源:天地阴阳
北京时间10月2日傍晚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决定,将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以及Michael W. Young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什么会授予这三个人呢?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生物钟的秘密及其工作机制,通过对果蝇进行研究,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控制生物正常昼夜节律的基因。
这种节律基因有什么作用呢?就是会产生一种叫做“PER”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夜晚积累,在白天降解。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节律基因,我们先来科普一下基因是个什么鬼!
我们所有人都听过一个名词:细胞。
大家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病毒作为一种生物除外),人体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都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核膜,染色质,核液,核仁。
染色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这些染色质呈螺旋状,螺旋紧密的部分颜色比较深。
染色质会在细胞分裂的时候发生变化,形成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形状,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一个DNA,每个DNA有很多基因。
节律基因是众多基因中的一种,这种基因是与日夜运行同步的,通过研究,这三个人得出,激活这种与日夜同步的基因所需要的蛋白质。
当然,这个发现是在1984年,时至今日,已经有很多更为先进的研究成果。比如名为LGR4的节律基因,会影响肥胖的发生。
虽然这个发现让人兴奋不已,但我们只是得出了一个道理——生活要规律。其余的利好还在研究过程中,而且会越来越难,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获取每一种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使得我们在运用时束手束脚。
举个简单的例子,LGR4这个基因与甘油三酯的昼夜分泌有关,那我们通过外力调整甘油三酯,可以实现对LGR4这个基因的控制,但是却不能保证不影响其他的基因。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微观的调整,而不通过全局的把控,很难保证不产生副作用。
诺贝尔奖,其实际上黄帝内经的最好诠释。
黄帝内经开篇即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同时,中医从来不从微观着眼,而是从整体把控,把握全局,维系人体阴阳的平衡,这才是正确的思路。
对于有机分子的研究,使得我们对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进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整个人类而言,这功绩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在人类生命与疾病的探求中,中医早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让生命在动态中保持一种平衡。
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来看,任何东西都无外乎阴阳,大至宇宙天地,小到分子细胞,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阴阳是什么?就是时间和空间,同为地球,不同的空间,阴阳属性是不同的,所以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空间不同,时间就有差异。中医从来不讲微观,而是更注重于系统。气血,经络,脏腑,气候与人体的关系,方方面面无不透露着祖先的智慧。
其实,科学越进步,中医就越能被更完善的诠释。因为黄帝内经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所有的证明,都是在为这个结论服务。
同一时间下的空间,阴阳属性不同。同一空间下的时间,阴阳性质也有差异。所以中医除了讲日夜对人体影响之外,还从不同的季节着手,研究人体在不同季节的生理特征。
我们都知道自然对人的影响,但是唯有在中医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基因会发生变化,但是唯有中医知道其中的奥秘,即内因或者外因的影响。
每个人的基因都不同,即便是采用基因疗法,还是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而中医一直沿用这种思路在治病,同样的人,不同时期的组方、药量都会有所差异,这就是对中医方法科学性的最好诠释。
虽然现今社会有人在唱衰中医,但是无论你是否承认,中医理论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并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熬夜会导致以下一系列疾病(图)
健康时报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布了——
这个奖项被授予3名美国科学家(如下图),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机制方面的成就。评审委员会在声明中说:“(他们的)发现解释了植物、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调节生物节律,与地球旋转实现同步。”
生物钟这个词是不是很熟?自己竟也能看懂这些高深研究了有木有!
关于生物钟,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含羞草的叶子会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
同理,为什么人晚上犯困?为什么会自然醒?
为什么熬夜容易伤身?这都与人体的生物钟有关系。
生物钟调节着人体至关重要的功能,例如行为、激素水平、睡眠、体温和新陈代谢……这次诺贝尔奖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总和我们身体内部的“计时器”作对时,患上各类疾病的风险就可能会增大。①
总结起来一句话:不要熬夜、到点起床!
熬夜的危害
1. 毁容变丑
根据伦敦睡眠学校的报告,一周以内,每天减少两小时的睡眠就会给外表带来严重影响。参与调查的女性中长出细纹和皱纹的数量上涨了45%,长出斑点的上涨了13%。人的眼睛变红变浮肿,皮肤变得松弛下垂,长出更多皱纹。②
2. 斑秃
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非瘢痕性脱发,俗称“鬼剃头”。头发在不知不觉中脱落,常于无意中发现或被别人发现。造成斑秃主要是情绪因素,焦虑、惊吓也有可能引起斑秃。熬夜可能造成内分泌紊乱,也可造成斑秃。③
3. 突发性耳聋
本来好好的,突然就听不到了,这是突发性耳聋。经常熬夜、长期疲劳、睡眠不足,会阻碍内耳血液供应,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如气温骤变、病毒感染等)则容易导致突发性耳聋。④
4. 伤害眼睛
熬夜对眼睛的伤害可不只是出现“熊猫眼”那么简单。长时间超负荷用眼,会使眼睛出现疼痛、干涩等问题,甚至使人患上干眼症;长期熬夜造成的过度劳累,还可能诱发中心性视网膜炎,导致视力骤降。⑤
5. 神经衰弱、头痛失眠
熬夜后的第二天白天,交感神经难以充分兴奋,会使人没有精神、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健忘以及头晕、头痛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更严重的问题。⑤
6. 老年痴呆症
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当老鼠睡眠不足时,会使大脑表现出不好的预兆,可能会引发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⑥
7. 高血压、猝死
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这也使得熬夜人群患各类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严重的会导致猝死。⑦
8. 糖尿病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熬夜往往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和其他人相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存在着一定的患病诱因,如果条件适合,就像种子遇到适当的环境一样,很快会生根发芽。⑦
9. 癌症
医学研究表明,熬夜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以胰腺癌为例,经常熬夜的人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出3倍多。因为癌细胞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的,而细胞分裂多在睡眠中进行。熬夜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从而导致细胞突变,产生癌细胞。⑦
10. 免疫功能失调
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功能失调,表现在肾脏上就会产生肾炎;表现在皮肤上则可能是红斑狼疮;表现在关节上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都会找上门来。⑤
连诺贝尔奖都提示你别熬夜了,你还不听嘛……
fuz
2017-10-06 04:17:32倒数第三句中的早上应改为上午。两者以早餐为界,早餐前脑供能有限,思维相对迟缓,不适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