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赵构为何杀岳飞:被兵变吓破胆 怕岳飞步此二人后尘
赵构为何杀岳飞:被兵变吓破胆 怕岳飞步此二人后尘
赵构对待岳飞“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为什么会有两种极端情况呢?其中原因,值得深思。绍兴三年(1133),岳飞率军大破李成,稳定了长江荆、襄等地的乱局。赵构闻讯,下诏授予岳飞“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
制置使相当于节度使,宋承唐制,节度使是镇守地方的最高官职,掌握数州民政与财政大权,是实职。从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后,宋代的节度使之职已经成为荣誉虚衔,而且只是遥领,人则留在朝堂,有事与官家谈天说地,无事回府中歌儿舞女享受人生。“武昌县开国子”这个职务一旦授予,世代相袭,哪怕是后人犯了罪,也可以罪减一等从轻处罚。宋时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岳飞出身农家,成为子爵后,身份地位与从前截然不同。
按宣和四年(1122)岳飞20岁从军计算,这个时候岳飞年龄不会超过32岁。而立之年即官拜节度使之职,一百多年来,除了宋太祖赵匡胤之外,岳飞是第二人。
到了绍兴五年(1135)初,随着岳飞收复州县地的不断增加,岳飞又被擢为武昌郡开国侯,实现了普通官员梦寐以求的“马上封猴”理想。岳飞母亲也被封为国夫人。不久,岳飞消灭了南宋心腹之患杨幺,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沿岸的“鄂诸水军”。赵构龙颜大悦,加封岳飞少保、进封鄂国公。这个时候,赵构将岳飞倚为干城,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这个时候的岳飞感君王知遇之恩,一门心思的精忠报国。根本不会想到短短数年后会被扣上谋逆的帽子而遭冤杀。赵构对岳飞动了杀心,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众所周知宋的建立是赵匡胤陈桥兵变,轻而易举的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后周政权的。因此,两宋统治者生恐有人步其后尘,崇文抑武的国策就是出于这种未雨绸缪的心理。最初的赵构,心机并没有后来那样深,侥幸登基作了皇帝并没有完全进入角色。很快,他就领教了武夫跋扈的厉害。
第一次深深刺痛赵构内心的,是史称“明受事件”的苗刘兵变。建炎三年(1129),南逃至杭州的赵构喘息略定,苗傅与刘正彥两个将领就发动了兵变。苗傅出身将门,父祖在神宗朝长期经略边疆,立有战功,本人在抵御游寇李成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刘正彥的父亲在靖康年间为国捐躯,算是烈士后裔,不久前招降了游寇丁进,也立有功劳。苗刘二将这次发难,原因是赵构宠信宦官,赏罚不公,二人逼迫赵构禅位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
赵构无奈只得宣告退位,出居显忠寺。在隆祐太后、朱胜非等大臣与张俊、韩世忠等人内外协同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粉碎了这次兵变,赵构复辟。这段历史,今人称为“建炎复辟”。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残酷事实,对赵构的触动更大。那就是表面上看赵构是南宋皇帝,但真正属于他、只听命于他的军队却没有一支。他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忠心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不再只是任人摆布随意左右的“旗帜”。
第二个跳出来打他脸的人不是武夫,而是文臣。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继位为君,最为倚重的大臣是杜充。杜充是哲宗绍圣年间的进士,在南宋初年任汴京留守使,和游寇交过几次手,仰仗手下有岳飞这样的猛人,取得过几次小胜。赵构南撤时,任命其为江淮宣抚使,将抵抗金军南侵的重任交给了他。
绍兴元年(1131),杜充带了近两万兵马投降了金人。赵构心中又愧又悔,史载“不食者累日”。武将不能倚靠,文臣也不靠谱,到底谁才能让他放心使用呢?又想让马儿跑得快,又不想给马吃草,这事情着实让人为难。而接着郦琼叛降伪齐事件,几乎令赵构内心崩溃。四万余淮西宋军集体投敌,更证明了祖宗家法的正确性——武夫一旦重兵在握,遗祸无穷!绍兴七年(1137),随着军事实力的增长,宋廷对金议和的砝码也重了几分。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开始不着痕迹地收缴兵权。
顺利收缴刘光世军权后,听从张浚建议,赵构派兵部尚书吕祉出任监军,刘光世旧部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统制。张浚自以为得计,哪知王德与郦琼有宿仇,吕祉到了军中,正是二将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吕祉劝解无效,只得偷偷上疏,告诉赵构光是掺沙子不行,必须要派大军进驻,否则王德郦琼争下去迟早会激起兵变。哪知道走露风声,被郦琼知道了小报告的内容,郦琼一不作、二不休,先下手为强绑架了吕祉,率四万淮西军集体投奔了伪齐刘豫。
消息传来,朝野震动,赵构立即叫停了所有军事行动。接二连三的兵变,令赵构头痛不已。他下定决心通过和议,一揽子解决宋金问题。交纳岁币、议和称臣可以保证偏安政权的稳定,与时刻小心提防大将随时发动兵变相比,面子算个屁。然而,就在赵构力主和议的时候,岳飞却不识时务的大唱北伐恢复的反调,明明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赵家军”,岳飞硬生生调教出了一只战必胜、攻必克的“岳家军”,这让赵构情何以堪?如此一来,悲剧终于不可避免的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