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峰: 易学逻辑与中医学
具体来说,易学中推类方法对中医基本观念的建立的影响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阴阳与天人一体观念
《周易》的卦爻辞中除在“中孚”九二爻“鸣鹤在阴”有一“阴”字外,再没有阴阳二字,但是说《周易》中没有阴阳的观念肯定是说不通的,因为在《周易》的经文中通篇在讲阴(- -)、阳(—),并以之设卦立象。因此我们说《周易》必定是那个时代有关阴、阳类观念思维水平的集中体现。关于阴阳,《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外《周易》中还提出了气的概念。《周易·文言传》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阴阳、气的观念自《周易》肇始,逐步发展成为中医理论框架的基础,也是医易相通的基础。在中医理论中,以自然规律为中心,利用《周易》的阴阳、气的理论和推类的逻辑方法,将人体类比于自然,以探求人体自身的规律,这就是天人相推。这种天人同类相推的逻辑方法,从《周易》到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来。同《周易》一样,《黄帝内经》把阴阳作为中医理论的根据。《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2(上册P62)
天地万物由阴阳构成,推类人体也是由阴阳构成,进而推类人的死生、疾病、寿夭等变化也由阴阳构成,这是根本。
为什么自然和人是一体呢?关键在于其基质一样,也就是在气上是相同的。关于“气”,《管子·枢言》有:“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又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庄子外篇·知北游》:“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的“气”,在古人那里认为是天地万物和人都有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或者说它们是同类,是同类就有“类同”的性质,既然是类同,就可以以类相推。古代中医学正是利用了这个推类的道理。《生天通气论》: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12(上册P28-29)
这样,有了以气为相同的根据,就可以把人体类比成一个小宇宙了,也就把《周易》中所阐发的天人相推(《周易·系辞》中有:“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延续到医学中去了。
(二)五行顺布与脏象观念
五行的观念应该是始于《尚书·洪范》,《易传·系辞》中亦有五行较为精细的记载:“天一,地二……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唐·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虞翻曰:“五位谓五行之位。”这里十分重要的是五行中所包含的天地之数,是从数上说明了五行之间的关系,使得五行在类抽象的基础上具有了数字抽象的性态。在易学中,那些特有的数字作为类的代表,以及类与类之间规律的代表,更具普遍的意义和形式的意义。这些数字既是自然界的代表符号,也是社会生活中运用的符号,同时也是自然科学中用以计算和表述的符号,在医学中就是用以表述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及规律的符号。奇偶之数、五行之数等不仅用来代表自然,而且可以用来代表人体。因此可以说,天人一体首先是在数字上的相通与相同。五行之数的道理正是如此。这个道理使得五行具有天人相通的类同性,这种类同性导致了可推性,正是五行的这种可推性成为中医的理论根据。例如,《天元纪大论》曰: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
生喜怒忧思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 12(上册P28-29)
五行的天人相通,使中医建立起由天及人的理论系统。就中医理论本身而言,五行、五运之象,它并非仅仅固定在某一种或是几种具体的事物上,而是对一类事物的共性的抽象。《类经》第二十三卷第四注:“然阴阳之道,或本阳而标阴,或内阳而外阴,或此阳而彼阴,或先阳而后阴,故小之而十百,大之而千万,无非阴阳之变化,此天地之阴阳无穷,诚有不可以限数推言者,故当因象求之,则无不有理存焉。”13(上册 P816)《周易·系辞》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也是说象具有类的性质。象具有类同的性质,例如,木,指木运、东方、青色、角音、肝脏、筋……。所以中医分析人体、认识病情过程中的基本认识方法,不单纯是分析疾病本身,而是以象来推,也就是以类相推,即《周易》中所讲“触类而长之”、“推而行之也”(《系辞》)。
其实,就建立在易学五行上的推类方法对中医脏象观念的影响而言,唐·王冰还有一段鞭辟入里的论述:
“象,为气象也。言五脏随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法象旁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素问·五脏生成论》王冰注)14(P149)
好个“以物类推之”、“同类而推之”,这不正是我们要阐述的主题吗!这使我们不禁想起沈有鼎先生在《墨经的逻辑学》中的话:推类之“‘类’字在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类推’的根据在于事物之间的‘类同’……中国古代人对于类比推论的要求比较高,这是因为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类比推理有着极广泛的应用。”15(P42)
(三)八卦与医易的数字结构人体配数观念
《周易》已有八卦与人体相配的记载,如《说卦传》就说到:“乾为首。坤为腹”等。在《周易》中,还有一些关于数字的说明。如《系辞上》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如上所述,数字是类抽象的结果和符号。数字既然是抽象的,就可以根据数字及数字之间的关系从一类事物推导出另一类事物。《周易》中的讲的天数、地数、人数都是同一数字,筮变之数既是具体筮卦中得到的数字同时也是天象运行之数、历法之数、人体之数,其中所运用的就是这种推理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看《周易》中的数字推理方法是如何影响古代医学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
上文是论述男女从幼至老的生理变化规律名段。文中讲到了“天癸”。“癸”是十天干数的最后一个,在十天干中,“壬癸属水”,而壬又为阳水,癸为阴水。人身之中,女子之月水,男子之精水都是阴水,因此用“癸’来代表阴水。根据天人一体的观念,人身的生理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古代用“天”来代表自然界,所以人身之水叫作“天癸”。文中还女子之数用“七”,男子之数用“八”,以此作为周期性的规律数。至于为什么女子之数用“七”,男子之数用“八”。因为按照《周易》中“乾坤六子之说”,艮卦代表少男,兑卦代表少女,而又按照后天八卦即洛书的排列,兑在七宫,故用数七,艮在八宫,故用数八,所以用数七代表少女的生理变化起始数,用数八代表少男的生理变化起始数。由此可以看出《周易》及易学中的数字推理对医学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逻辑上看《周易》及其易学对古代医学产生了影响,当然这种逻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即以推类为特征的逻辑。但正是这种推类的逻辑,从易学的基本原理推类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医易相通的学说。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逻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影响,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统一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