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降将供认:淮海战前蒋介石下令炸黄河阻共军,邱清泉没敢执行

来源: williamsteng 2020-11-12 16:42:4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569 bytes)

来源: 在旅途中奔跑

https://dy.163.com/article/FPLRD4GC0524PMNT.html

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华野将大批俘虏的国军高级军官,送至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进行集中短训,边学习改造,边收集了解国军方面的情况。

这些国军降将向我方透露战前及战后各种情况时,一个叫李汉萍的国军少将的一席话,引起我方的注意。据他称,蒋介石在发动徐蚌会战(我方称之为淮海战役)前,曾丧心病狂地下过炸开黄河大堤的命令,目的是阻止山东共军向徐州一线集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邱清泉动作迟缓惹怒高层

1948年7月,豫东战役我军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后,华东野战军逐渐向鲁西南一带集结,东西两大兵团重新合二为一,并于9月胜利攻克济南,全歼王耀武部十余万人。

至当年9月底,华野主力不断向东、南运动,按照粟裕的设想,兵出徐蚌一线之东,将战线引入江淮之间,迫使国军主力收缩于江淮,减轻中原战场压力的同时,也可进一步扩大我解放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粟裕“小淮海”之议。意即打有限规模的外线战役,而非与国军主力在徐州决战。

到了11月初,粟裕根据形势的变化,向中央建议在徐蚌一线抑留国民党军主力于江北,并争取在江北歼灭之,将淮海战役打成主力决战。这即是“大淮海”战役的设想,后来中央同意,淮海战役拉开决战序幕。中野主力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下也接连攻克郑州、许昌,向徐州一线运动。

针对华野及中野的集结,国军方面也有所察觉。

蒋介石起初决定不在徐州决战,将徐州一带的主力撤至淮河沿岸的蚌埠。但稍后又自改其计,意图在徐州与共军决战,并适当放弃徐州外围地盘。

原驻徐州以西的第二兵团,按照蒋之命令,向东靠拢徐州。

第二兵团司令官就是国军名将邱清泉,该兵团骨干就是原属邱清泉统率的第五军,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曾几何时,邱清泉在与华野作战时,素来不惧不躲,敢于冲在前面打硬仗。但豫东、沙土集、济南、兖州一系列战役打下来,华野越打越强,无论指挥水平还是部队状态,都远远强于国军。

华东战场上较弱的国军部队,基本都吃过亏,要么被歼要么打残。粟裕的目标也逐渐转向华东实力最强的国军二兵团、七兵团(黄百韬部),邱清泉此时已经丧失了和华野硬刚的胆气。他在组织部队宣誓时,甚至连土匪堵咒发誓的一套都用上了,让士兵说什么,“如果逃跑、投降,则男盗女娼、红炮子穿心”,许多军官都感到有损国家、军队的体面,非但没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反而使官兵更感精神涣散。

邱清泉辖下各部的动作也不迅速,该兵团中精锐第五军下属四十六师,在黄口附近与华野一部遭遇,该师还没怎么接战便一触即溃,全无招架之功。邱清泉气急败坏地令第五军军长熊笑三亲自指挥部队反击,否则军法从事。

对于邱部的迟缓与软弱,徐州剿总虽然不满意,但对这个脾气暴躁的邱疯子也无可奈何,只好将情况上报国防部。蒋介石当时正被东北大败气的头昏脑胀,闻讯急的大骂邱清泉误国。但华野大兵压境之际,蒋介石也不敢临阵换将。

二、国军将领不愿炸黄河

素来喜欢微操的蒋介石,对着华东地区地形图一顿研究,突然产生了一个天才般的想法:以河代兵!

早在1938年时,国民党当局为阻止日寇向河南进攻,扒开了郑州花园口大堤,一定程度上达到阻滞日军进军河南、湖北的目的,然而豫、鲁两省千里罹灾,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家园惨遭浩劫,淹死饿死病死无数。此事还间接引发了更为惨烈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

黄河下游自河南入山东,正流经鲁西南华野主力集结、运动区域,蒋介石丧心病狂地提出,扒开董口黄河大堤,阻滞鲁西华野兵力向东南前进。

蒋介石也知道1938年扒河的惨烈教训,当年决河是为了阻止日寇,好歹也有借口。但现在国共内战,不能再不顾人民的死活。蒋介石特意用高度机密的电报下令,指名让邱清泉本人亲启,命他派兵将山东鄄城以西的董口黄河大堤决开,使鲁西陷入黄河泛滥之泽国。

邱清泉接令之后,如闻霹雳。

他虽然与解放军作战时穷凶极恶,但毕竟还是个中国人,有基本的人性和理智。打仗杀人不可避免,可是决开黄河乃是祸国殃民之举,1938年河南人民的惨状犹在昨日,如果真的这么做,日后必将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然而蒋介石的密电又说的极为坚决、不容置疑,身为军人的邱清泉,决不敢硬顶回去,否则没等到钉上历史耻辱柱,就先死于刀枪之下了。邱清泉无奈,找来二兵团少将参谋长李汉萍密议对策。后来李汉萍被俘,之所以能向解放军和盘托出炸黄河计划,就是之前参与了炸河密议。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感到这个任务太过棘手,邱、李二人也都不愿担这个历史罪名。派手下人去呢,谁去都不合适。派自己的嫡系人马第五军,有点舍不得;派其他部队,又怕军师主官不是自己人不托底。

然而时间容不得拖延,邱清泉思来想去终于定下决心,由参谋长李汉萍出面,以“派一个资历深的、指挥能力优越的军长来执行此重任”为借口,召来第七十军军长高吉人,指令由他率军执行此任。

高吉人原先出自杜聿明部下,虽然也在第五军中任过职,却与邱清泉并不亲近。两人关系若即若离,高吉人有时还敢软磨硬顶邱清泉的命令。

高吉人起初接到这个命令,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决河阻兵,难度大不说,效果也不好。当年花园口大堤被扒开,日军无法从豫东进军,后来绕道蚌埠,照样攻陷了武汉。粟裕的本事不亚于日本人,几百里洪水岂能阻挡得了他?

高吉人稍加思索,就知道邱清泉这是给他挖坑。鲁西已经全被华野解放,国军在那里一兵一卒也无。自砀山第二兵团驻地到董口三百公里,国军不敢用汽车运送兵力,否则引起共军注意必死无疑。而以步行前进,一路危险重重,极易陷入华野包围。这摆明就是让七十军往火坑里跳。 

高吉人本想一辞了之,但这又是蒋介石亲自下达的命令,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长,绝无抵抗的理由。于是硬着头皮受领了任务。

三、炸堤计划胎死腹中

邱清泉、李汉萍、高吉人三人密议,筹划炸堤决河的方案。

蒋介石在命令中说的容易,只要炸开大堤便是大功一件,可是军队怎么去?怎么炸?怎么脱身?害民之责谁承担,蒋介石都不考虑。不过邱清泉他们也早已熟悉蒋校长这种微操套路,我既要插手你一线事务,提出各种天才设想,但一线将领们怎么实现我却不管。

邱清泉们也真够难的。

邱、李、高三人一番商议,定出了如下计划:

1.高吉人率七十军轻装前进,不带任何辎重,三天内强行军到董口,扒开大堤后迅速撤回。

2.为了保守机密,并嫁祸于共产党,七十军国军帽徽和标志符号一律摘掉,改穿华东野战军军装,军装不够就把自己的军服反穿,冒充是华野某纵队。

3.为尽可能掩盖企图,用炸药炸开几处河堤,再由空军出动轰炸机用重磅炸弹轰炸,假装是国军作战时误伤河堤。

4.为使河水南流能造成泛滥,决口后,必须设法将河水引导至巨野北大沟内,倒灌微山湖,使鲁西造成大面积泛滥区。

5.高吉人在到达董口前,不得向七十军任何人透露真实目的,到大堤前再作决堤部署。

6.到达董口后,须将附近地区严密封锁,禁止当地军民出入,并严防士兵逃亡。

炸堤计划正准备付诸行动,但11月4日至5日,徐州“剿总”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邱清泉一再反映行动不自由导致屡屡失败的情况,向国防部长顾祝同争取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权。

最重要的是,他极力陈请,迫使顾祝同同意第二兵团适当南撤,将司令部放到宿县。这样一来,第二兵团与鲁西华野部队就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而且,徐州国军总体的部署是作中心向南式的收缩,徐州以北基本放弃了,再阻止鲁西共军向东南运动,意义不是很大。

邱清泉因此就装糊涂,不再提炸黄河之事。即便蒋介石将来问起来,他也有话说。

一场可能祸害豫皖苏鲁四省交界数百万人民的大祸,由于国民党当局朝令夕改,以及上下不齐心,终于幸运地避免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