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42)
“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42)
中共欺骗中国人民的手法
在抗美援朝这件事上,中共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欺骗中国老百姓。这种骗术主要由中共的宣传系统执行。但只要该任务被中共列为中心任务,那么在各级党组织的统领下,所有方方面面都要全力以赴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严密的、简直无远弗届的宣传网。对此,相信从大陆来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当年如宣传“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跃进”、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计划生育等,无不如此。而其行骗的手法,既有一般性的宣传,也有针对特定对象制定的攻心术,可谓颇为用心。在宣传内容上,能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突出不同的重点。再加上严密的新闻封锁,中共往往能够在某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控制住各种非官方消息的传播,特别是国外新闻的传入,让民众只能听到发自中共的声音。因此,身处这个宣传网中的人就鲜有不上当受骗的。
朝鲜战争刚爆发时,中共欺骗的重点是要人民相信战争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李承晚挑起的,美帝和南韩是侵略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共先是封锁战争爆发的消息,然后歪曲报道事实。《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钱江先生在一篇题为《“人民日报”怎样开始抗美援朝报道》的文章中,曾谈到战争爆发最初几天《人民日报》对新闻处理的经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朝鲜战争是六月二十五日凌晨爆发的。按照全世界共同的新闻报道原则,一是要真,二是要快,这样的世界性大新闻,只要有记者获知,往往在一二个小时内就会通过电波传遍全世界。各地的报纸若当天来不及刊登,第二天必然也会见报。然而在中国大陆则不然,全世界通行的原则在这里不通行。据钱江说:“六月二十六日的《人民日报》对朝鲜内战爆发没有消息报道,即便是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刊登。”为什么呢?钱江说:“虽然中共对金日成发动战争早有估计,但具体哪一天发动由于朝鲜方面没有事先通报,报社‘没有准备’,所以就不作报道了。”
因为“没有准备”,所以有新闻也不报道。有些人可能会听不懂钱江的话,难道报道新闻还要 “准备”?准备 什么呢?是没有印刷机需要准备,还是印刷的纸张不够需要准备?在此,我对这个“准备”稍作一下解释。钱江说的“准备”,不是别的,是指报社或电台等新闻机构在获得新闻后,还没有得到上级关于报道这些新闻的“口径”。而这个“口径”是需要时间去准备的。这个“口径”,就是对所有新闻哪些可以报道,哪些不可以报道;可以报道的新闻必须从什么政治立场去解释或评价,以期达到中共需要达到的宣传效果,对这些,中共都需要在媒体做报到前就作出明确、严格的规定,以便媒体照此执行。在共产党眼中,单纯的“新闻”是没有的。同样一则新闻,不同的报道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阶级宣传效果。列宁曾提出:党的“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也说:“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文艺如此,新闻更是如此。中共曾总结他们取得“革命”胜利的诀窍是靠了“两杆子”,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所以一九四九年中共进城以后,除了中共自己办的电台、报社,其它的不是收编就是查封,务使新闻媒体发出的声音,都是中共要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后来毛泽东说的“舆论一律”。因此,新闻机构事实上成了中共的宣传机构。而大陆的媒体自己也不讳言它们是“党的喉舌”。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要符合党定下的“宣传口径”,才能不犯“错误”。一般而言,处理各类新闻的“口径”都由一定级别党委的宣传部门来确定。但若遇到重大事件的新闻,这个报道口径往往要由中共最高领导层来确定。而如果这个重大事件由于是突然发生的,如朝鲜战争,中共中央最高层没有思想“准备”,或没有预先制定好“宣传口径”或新闻报道的“口径”,则所有的媒体只好暂时不理它,等有了“口径”再来处理相关新闻。钱江说因为“没有准备”所以没有报道的“准备”,指的就是这个。
这里有一件事我顺便说说,想或许对大家理解“口径”问题也有帮助。我在大陆工作时有一个同事是《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的通讯员。这两家报社常常寄给他一种《内部通讯》的小册子,里面除了列明当前党的各项工作和宣传的重点,还针对不同主题,列举了许多写作时措辞的例句,方便通讯员们写稿时照抄,以免发生政治错误。如提到刘少奇时应怎样写,提到陈伯达时应以怎样的定语代替,等等。而这,也是报纸报道“统一口径”的方法之一。当时是在文革中,但报社的“通讯员”制度是文革前就有的,我只是不清楚文革前报社对通讯员写稿,在统一口径上是否也这样严格。
总之,朝鲜战争爆发时,由于中共没有预先得到朝鲜的通报,没有预先确定一旦战争发生中共的报刊应如何报道,因此干脆不报道。不过据钱江说:“六月二十七日的就不同了”。“《人民日报》一版以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报道朝鲜战争消息,头条消息的主题为《朝鲜共和国军队转入反攻》,副题是‘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发布紧急动员令,委任金日成朴宪永等组成军事委员会’。在一版左侧配发了人民日报社论《朝鲜人民为击退进犯者而奋斗》。”《人民日报》的这个报道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首次报道即使用“转入反攻”、“击退进犯者”等字眼,表明中共是从一开始就将南韩定位为战争的发动者,将北朝鲜定位为战争的受害者和反抗者。这是完全歪曲了事实,颠倒了是非。能将战争的主客因果作这样定位的,《人民日报》是没有这个权力的。所以,在这延迟一天多才报道朝鲜战争爆发消息的背后,是中共最高层紧张的商讨、策划,为炮制整个朝鲜战争的骗局定调的过程。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将美国和南韩定位为侵略者的方针贯彻了整个战争的始终。而这个方针也为中共随后发动的“抗美援朝”运动奠定了道德上的支撑点。整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骗局,就建立在这个支撑点上。
这时候有一件事对中共的欺骗宣传十分有利。那就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六月二十七日宣布美国将出兵支援南韩,同时宣布海军第七舰队将巡逻台湾海峡。中共利用人们对领海和公海知识的普遍贫乏,将美国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解释成是对中国的侵略和“干涉内政”,又巧妙地把美军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与美军支援南韩这两件性质不同的事合在一起讲,使中国人民误以为美帝国主义不但侵略朝鲜,还要侵略中国,确确实实是一只穷凶极恶的“野心狼”。中共以此为由头,在七月十日作出决定: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同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牵头纠合一些人民团体成立“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委员会”(志愿军入朝后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于是在中共的指挥下,一个反美运动迅即席卷全中国。反美的宣传深入到全国大小城镇的每一条街巷,农村地区的每一个村庄。中共务必要使人人都相信美帝国主义者正在侵略朝鲜、侵略中国。这种宣传,对于煽动起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和对朝鲜人民的同情心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为稍后志愿军出兵援朝做好了思想动员的先期工作。
前面我说中共会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调整不同时期宣传的重点,而且只要是被中共列为中心任务的,其宣传动员工作也是各方配合,全力以赴,深入基层,无远弗届的。《当代中国史研究》二〇〇九年第四期上有一篇作者孙丹的文章《论抗美援朝战争的国内宣传工作》,就系统地介绍了这方面的有关情形。作者指出:从朝鲜战争爆发到一九五〇年十一月初,“中国舆论宣传的重点是‘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保卫世界和平’。”志愿军入朝后,“此时公开宣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转为对抗美援朝必要性的宣传。”文章说:“由于当时普通民众对出兵参战的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有些人存在恐惧的心理,他们厌倦连年的战争,更害怕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认为中国打不过美国,反对中国出兵;有些人认为战争与己无关,漠然置之,因此宣传工作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十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中,提出要宣传‘中朝唇齿相依,美国侵朝和侵华是分不开的’,中国对朝鲜战争‘不能置之不理’,强调要‘坚决消灭亲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普遍养成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的态度’,以及‘不能听任美国侵入中朝边界而置之不理’的意见。指示还特别要求从‘美国是中国的敌人’、‘美国是全世界的敌人’、‘美国是纸老虎’三方面揭露美国百年来对中国的侵略和欺侮,揭露其国内矛盾丛生,在政治上、道义上不堪一击,揭示中国必胜、美国必败。‘消除亲美、崇美、恐美思想’和对美帝国主义‘仇视、鄙视、蔑视’,成为这场宣传运动和这一时期消除美国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影响的主题词。通过对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达到了清除欧美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的目的,这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文章又说:“抗美援朝运动之所以能够做到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爱国教育,都能积极参加这一爱国行动,关键在于建国后党和政府迅速建立了覆盖全国、有效运作的宣传和组织网络,使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指示、号召能够迅速畅通地传达到基层和偏远地区。”“一九五〇年,全国城乡普遍建立了广播收音网”,“规定在全国每个县政府、每个部队的政治机关都设置收音员,负责抄收每天所广播的新闻、政令和其他重要内容的要点,加以印发和张贴。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也分别设置收音员,负责组织群众集体收听重要新闻,或将收听到的重要新闻编成小报、墙报、黑板报等,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事的桥梁。上海、沈阳等地电台还发明了广播大会这一特有的宣传形式。”可见,中共为了“抗美援朝”,在宣传上是花了大力气的。相信没有这样广泛的、深入的宣传,中共在抗美援朝的动员工作上不知会遇到多少困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曾说在这场战争中有两个“麻子”立了大功(指中共东北局书记高岗和志愿军后勤司令洪学智,两人都是麻脸)。确实,高岗和洪学智在保障志愿军后勤供应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以为值得记功的还应算上中共的宣传系统。
孙丹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共宣传运作的情况。除此之外我觉得还应补充一点,那就是中共的宣传还有区分内外这样一个特点。即宣传内容有公开的,也有不公开的。不公开的宣传内容也分不同的保密期。最典型的莫过于林彪事件发生后,一个党章规定的接班人突然成为“叛国贼”,中共为了防止社会产生混乱,对消息严格保密,然后分批逐级传达。凡私自泄漏消息的要按违反党纪国法处理。而在“抗美援朝”这件事,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以前,中共是绝不公开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的。但是,为了预先做好准备参战的军队思想工作,中共向这些部队官兵灌输这种认识就要早得多。据“百度”上一条关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的词条说:“一九五〇年夏,为着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某部炮兵第一师26团开赴鸭绿江边整装待命。在五连召开的表决心大会上,好几个班的决心书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的词句。” 会后,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将这些词句写入诗歌,作曲家周巍峙为这首词谱了曲,立即成了全国传唱的流行歌。从“百度”这个词条不难看出,后来那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响彻整个朝鲜战争的口号,不过是“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这句话进一步的凝练和补充。而从几个班的《决心书》上都写了这样词句这一点来看,这些话显然也不是战士们自己想出来的,其源应来自上级发下来的宣传资料,这些战士不过是照抄的。这就说明:以“保家卫国”来动员人民支持“抗美援朝”这个思路,中共是在朝鲜战争开始不久就有了的,只不过当时仅在军队内部作宣传而已。
“百度”词条说这事发生在“一九五〇年夏”,为了查证其可靠性,我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当时以东北边防军名义组建的志愿军,最初有留守东北的四野第42军和解放军第38军、39军、40军、66军以及东北边防军炮兵司令部所属的炮兵第1、2、8三个师。“百度”词条中提到的这个“炮兵某部第一师26团”,应该就是这个东北边防军炮兵司令部所属第1师第26团。东北边防军是七月十三日由中央军委下令筹组的。命令下达后有关部队立即集中整训,做思想动员,学习简单的英语、朝鲜话,随时准备入朝作战。这个时间与“百度”词条说的“一九五〇年夏”是相符的。
以上所说,仅是中共在朝鲜战争中是如何欺骗人民的一般情况和个别例子。在这场战争中,中共其实是由头至尾一直在欺骗中国人民。毛泽东就是最大的骗子。他不仅欺骗人民,欺骗志愿军,也欺骗全党。而志愿军入朝参战以后,毛泽东更是赤裸裸地绑架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服从他的意志,在几次可以光荣谈判停战的时候继续打,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