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44)

jiangshui888 2025-03-15 08:23:11 ( reads)

“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44)

 

二,毛泽东违背政治局决定,在几次可以谈判停战的时候拒绝停战。

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曾出现过几次对志愿军有利,也可以保存金日成政权,谈判光荣停战的机会,然而都被毛泽东刻意拒绝了。这是违背当初政治局同意出兵的初衷,也是违背战场志愿军指战员意愿的。

第一次停战机会

第一次停战机会出现在一九五〇年十二月八日,其时正当志愿军“五大战役”的第二次战役后期。

一九五〇年十月一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十九日占领了北朝鲜首都平壤。美军统帅麦克阿瑟计划在十一月二十三日感恩节前攻下整个北朝鲜。当时,中国志愿军正悄悄跨过鸭绿江源源进入北朝鲜,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此还一无所知。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数有二十三万,计划用于北朝鲜作战的部队有十三万,分东西两线向北挺进。由于东西两线军队中间有一个八九十公里宽的缺口,成了两线军队相互呼应的薄弱环节。而志愿军根据敌军这样的阵势,决定以西线为主战场,东线为辅,迎击北上的联合国军。十月底,西线进入清川江以北地区的联合国军大约有五万多。而此时入朝的志愿军已达三十多万,其中西线志愿军可集中用于作战的有十二个师十五万兵力,形成兵力上的巨大优势。由于志愿军是秘密出兵,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敌情的轻估,认为即使有中国军队出现在北朝鲜也是非正规的小部队,因此放胆分兵冒进。而这西线的联合国军又分了五路前进。结果志愿军利用美军的这些缺失,穿插分割,成功地打了一个伏击战。十月二十五日,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与南韩军第一师先头部队接触,将其击退,拉开了志愿军入朝五大战役第一战役的序幕。接着西线志愿军分向温井、云山、宁边、熙川地区以及楚山、古长洞地区的联合国军发起猛攻,于十一月二日攻克云山。联合国军遭此突然袭击,并发现志愿军迂回部队已威胁到联合国军侧翼,西线联合国军乃于三日开始全线后撤。至四日,除留一部扼守清川江北滩头阵地,主力全部撤至清川江以南据守有利阵地。志愿军也暂停进攻,于五日宣布结束第一次战役。

在此同时,东线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也有几次交战。因东线志愿军兵力薄弱,只有两个师,至十一月七日仅能将联合国军阻挡于丰山地区。

清川江是朝鲜西北部的一条大江,从朝鲜北部中部山区向西南流注,全长约二百公里,其中段与北纬四十度线相交。丰山则在朝鲜东北部北纬四十度以北。如此,第一战役的战绩虽可庆贺,但离驱敌于三八线以南的目标尚远,因此志愿军随即在十一月七日发起第二次战役。

第二次战役从十一月七日开始到十二月二十四日结束。由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到这个时候还未确定中国军队参战目的,也不清楚己经入朝的志愿军有多少,以为最多不过六、七万人,因此仍坚持原定计划,兵分东西两路向北推进,希望抢在鸭绿江冰封之前占领全朝鲜。为了阻止中国继续向朝鲜增兵,十一月九日美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了麦克阿瑟提出的轰炸鸭绿江上所有桥梁的计划。同时一再公开声明:美国不会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甚至保证不阻挠中共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代表权,保证中国在鸭绿江上的利益。(见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试图以此改变中共支援北朝鲜的做法。(按:在此我要再次提请各位注意:美军轰炸鸭绿江大桥是在十一月九日得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后才开始的。所以周恩来八月二十七日向联合国抗议美国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不知根据什么事实。那个时候南韩军和美军正被北朝鲜军压迫於釜山外围洛东江一线,差点被赶到朝鲜海峡中去,美国也不知道中国正在组织志愿军准备援助北朝鲜,在此情况下轰炸鸭绿江有什么必要?相反,中共早在八月四日就决定派高炮部队进驻鸭绿江朝鲜一侧,以确保鸭绿江大桥安全。也就是说:早在八月上旬就有中共军队入朝,并做好了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与美军大战一场的准备了。)

此时,联合国军在前线的地面部队已增至五个军十三个师另三个旅,总兵力达二十二万人;而志愿军的兵力也已增加到九个军三十个师三十八万多人。尤其第九兵团下辖的第20军、26军、27军共十五万人马补充到东线,使志愿军在东西两线都形成优势兵力。

志愿军对第二战役的打法,仍然利用了美军对志愿军情况不明的优势,运用小部队节节抗击,先后放弃黄草岭、飞虎山、博川、德川等地,诱敌深入至预定的战场,然后以优势兵力围歼。十一月二十五日,西线志愿军发起反击。至二十六日,志愿军第38军、第42军在德川、宁远地区歼灭了南韩军第7、第8 师大部。二十九至三十日,志愿军第38军主力在凤鸣里地区歼灭美军第25师一个团的大部,第40军攻占军隅里,歼灭美军第2师一个营。

二十八日,志愿军第42军第113师奇袭三所里,截断了美军第9军的退路。志愿军集中第39 、66、40、50四个军的兵力,包围美军第2师、第25师和土耳其旅,及美军骑兵第1师、南韩军第1师各一部,企图围歼敌军,但没有成功。十二月一日,美军第9军遗弃辎重装备从安州方向突围,成功退向平壤。

与此同时,东线志愿军第9兵团之第20军、26军、27军在长津湖地区准备迎击美军第10军和南韩军第1军团。十一月二十八日晚,志愿军第27军之第80师和第20军之第58师,分别向新兴里和下碣里之敌发动攻击。由于当地气温低至摄氏零下三十度,而第九兵团来朝鲜时因抢时间,从部队来不及换装,大部分指战员连棉衣也没有,结果很多人被冻死冻伤,因而斩获不大。三十日,志愿军第27军集中第80师和第81师主力向美军第7师第32团和第31团的一个营以及师属炮兵营发起进攻,激战至十二月一日将其全歼。于是东线美军也开始后撤。十二月三日,麦克阿瑟命令全线部队向三八线撤退。志愿军乘胜追击。六日,收复平壤。十六日,联合国军全部撤至三八线以南。而志愿军司令彭德怀也下令部队进至三八线以北即停止追击。二十四日,中朝军队收复兴南地区,第二次战役宣告结束。

这第一、第二两次战役,志愿军是取胜了。但严格来说,这胜利带有很大的侥幸性,主要是志愿军利用其秘密出兵,美军对志愿军参战情况基本不了解的有利条件,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志愿军还利用人数众多打人海战术,以数命搏一命来换取胜利。若论真正战斗实力,志愿军与美军相差还甚远。以中共视为大捷的云山战斗为例,曾是东北野战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志愿军第39军,所辖兵力共三个师九个团,用了八个团的兵力对付美骑兵第1师之第8团,余下一个团担任阻援任务,在三面包围敌军且在敌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发动攻击,激战两天两夜仅歼灭其大部,另歼灭了南韩第1师第12团之一部,而未能将他们全歼。中共说此战毙、伤、俘敌军共二千余人,其中一千八百多是美军,好象是极大的战绩。其实以兵力计算,第39军至少有三万人以上,而美军一个团一般在三千人左右,志愿军以十倍的兵力取此战绩,并不值得如此夸耀。至于志愿军自己的损失因为中共不说,一时又查不到资料,暂时未能知晓。网上有资料说此战中担任主力的志愿军第115师343团,其第1营的营长、教导员和副营长三人,因目击战况激烈,死伤惨重,其第1连一百八十人在美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下十多分钟后只剩下四十多人,于是副营长先弃阵而逃,然后教导员和营长也跟着逃跑。据此,可推测志愿军的伤亡肯定也不小。

至于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况,志愿军第9兵团十二个师十五万人马,也是在美军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进入北朝鲜并包围了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结果仍被第1师突围从海上撤退。撤退时不仅带走了所有伤兵、阵亡将士遗体和重装备,还带走了九万平民。而第9 兵团战斗伤亡和冻病伤亡总数高达九万五千。当然,这不都是因为志愿军作战不勇敢,很大关系在于武器装备不及美军远甚,很多士兵穿着单衣上阵,冻死比战死的更多。这一些,都反映了军队实际战力的差距。

而尤其重要的一点是:麦克阿瑟之下令美军全线撤退,固然是因为战争失利,但也不至于一下就要败退到三八线以南,更大原因在于之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的有关政策。在战争初期美国决定出兵时,国会内对于美军要不要越过三八线就有过激烈争论,总统杜鲁门一度倾向于不准越过三八线,只是仁川登陆后战况顺利,越过三八线的框框才被打破。但美国国会对于中、苏可能的介入仍心存警惕,不想扩大战争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九五〇年九月十一日,还在仁川登陆实施前,杜鲁门批准的美国家安全委员会第八十一号文件就指出:“如果中国和苏联同时介入,麦克阿瑟不应在北朝鲜进行地面战斗,而应防守三八线,对北方继续实施轰炸。”“ 如果中国介入,除不应与中国军队展开全面战争外,可以考虑授权麦克阿瑟在积极抵抗中国军队的同时,在朝鲜之外进行海空战斗。与此同时,应向安理会提出‘谴责中共为侵略者’的决议案。”(见沈志华《越过三八线: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一文)麦克阿瑟是在志愿军第二次战役中才确定中共已经参战的事实的。所以,十二月三日他下令美军全线撤退到三八线以南,并非全因战争失利,很大程度可能是在执行第八十一号文件的指令。而美军刚撤退,七日联合国就通过了一份谴责中共“对大韩民国侵略案”,这样紧密的节凑,显示了美军的行动与第八十一号文件息息相连。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虽然取胜,但自己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志愿军是在远较美军艰难的条件下作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衔的军史专家徐焰在《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一书中这样说:二次战役虽然获得胜利,却未歼灭敌军主力。志愿军十分疲劳,供应也无保障。出国的四十五万军队中因作战与冻伤减员已达十万,其中第九兵团因严重冻伤至少二三个月不能作战,能勉强坚持作战的只有西线的六个军。国内运来的粮食只能满足最低要求的四分之一。指战员衣衫鞋袜都破烂不堪。《毛泽东传》也承认:东线部队大批冻饿而减员,西线部队减员达四万余人,很多战士还没有穿上御寒的棉大衣和棉鞋。

时任中共东北局常委、东北局组织部长兼秘书长、东北军区副政委张秀山,因东北负责志愿军的后勤供应,他入朝实地了解情况,十二月十五日就第九兵团减员情况报告彭德怀、高岗和毛泽东:“我十四日夜抵九兵团,该兵团减员情况十分严重,尤其以冻伤甚多。作战时下碣隅里一带气候在零下四十度左右,且道路难行,运输工具不足,给养运不上去,连日饥饿,非战斗减员数目很大。根据各军尚不完全之报告,二十军战伤亡10712人,冻伤11500人,共计22212人。现编制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仅编一个排,而其中又仅三人能走路,一七二团,一七四团均各编八个班。二十六军战伤亡三千余,而冻伤仅七十七师即达七千余人,其中重伤者每团约八百人。二十七军战伤亡5499人,其中亡1764人,冻伤仅七十九师后送者达2157人。现编制七十九师之二三五团,共编四个连,二三六,二三七两个团共编三个连,九十四师两个团编七个连,八十师二三九团编七个班(机关除外)。三个军减员共约四万左右,其中冻伤占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张秀山:《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所以第二次战役中共即使将它说成是胜仗,那也是不折不扣的惨胜。

在第二次战役还在进行时,由于中共介入朝鲜战争的消息公开和美军在北朝鲜战场上受到志愿军严重的攻击,杜鲁门在十一月三十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声称:“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来应付目前的军事形势”。有记者问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杜鲁门作了肯定的回答。此举引起全世界好多国家的不安。十二月七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转交了一份载有十三个亚非国家提出的倡议条文的备忘录,建议先在三八线停火,并举行一个与朝鲜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各大国参加的会议,以便能进行协商。潘尼迦告诉章汉夫,“这是所有非欧美国家第一次联合起来提出的建议,这一建议不能被认为是支持美国的。因此,如果中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将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

当志愿军第二次战役接近尾声时,十二月八日彭德怀也曾致电毛泽东,建议部队在三八线以北休整补充,以便明春再战,并下令部队在到达三八线后即停止追击。彭德怀不让部队打过三八线去,很明显也有就此停战谈判的意思。另解放军总参谋长聂荣臻也向毛提议让志愿军休整两个月。整休两个月,让战场冷静下来,这也是为停战谈判创造有利气氛的措施。

十二月十二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国防部长马歇尔提交了一份朝鲜战争停战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有:有关交战各国政府应下令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武力行动;建立一条横贯朝鲜的纵深二十英里的非军事区,其南界大致沿三八线走向;停止以任何方式将增援部队和武器装备运入朝鲜;在朝鲜问题最后解决前,在一对一的基础上交换战俘。这个备忘录虽非全面的停战协议草案,但也反映了美国军方的停战意愿。

十二月十四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五十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十三国提案。会上还通过了成立一个“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的决议,要求“立即停火”。而差不多也在这个时候,参加联合国部队的盟国领导人举行过一次会议。在这次会上,美英两国都同意仍按“三八线”,即原来南北韩两国的分界线来结束这次战争。如果是这样一个结果,应该是达到了中共政治局当初决定出兵朝鲜时的要求:志愿军基本已收复三八线以北的国土,金日成政权没有被消灭,中共也完成了它的国际主义义务。当时中共国内经济十分困难,军费无所出,而志愿军的作战条件又是这样艰苦,伤亡这样巨大,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志愿军的后勤供应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较大的改善。所以,综合权衡利弊,志愿军这个时侯接受停战,应是明智的选择。

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却得陇望蜀,在企求“彻底解决朝鲜问题”了。十二月十三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下令要他打过三八线去。毛说:“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毛泽东说美英各国要求志愿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是为了整军再战,根本没有任何根据,纯属胡说八道。毛泽东又说志愿军在三八线以北停止,政治上会有很大不利。请问政治上有什么不利呢?恐怕毛泽东自己也说不清。所有这些“理由”,都不过是一个压迫彭德怀再战的借口。对此彭德怀心中未必不明白,但这是上级命令,不能不执行。最后彭德怀不得已回电毛泽东说:“得十三日复电,现已遵示越三八线作战。”但彭德怀在复电中又说:“如无意外变故,打败仗是不会的,攻击受阻或胜利不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能否控制三八线,亦须看当时具体情况再行决定。”显然,彭德怀接受这个指示是十分勉强的。(见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

毛泽东不肯接受联合国建议谈判停战,是有他的打算的。十二月三日,在金日成秘密访问北京讨论朝鲜战局下一步前景时,毛泽东就曾这样对金日成说:“战争有可能迅速解决,但也有可能拖长,我们准备至少打一年。朝鲜方面也应作长期打算,并仍应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我们认为(美军)必须承认撤出朝鲜,而且首先撤至三八线以南,才能谈判停战,最好我们不但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汉城,主要的消灭敌人,首先是全歼伪军,对促进美国撤兵会更有力量。美帝如果承认撤兵,联合国有可能在同意中苏参加的条件下,主张全朝鲜人民在联合国监督下,选举自己政府。”毛泽东还拟列了停战的五个条件:1,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2,美国军队撤出台湾海峡和台湾岛。3,朝鲜问题应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并从联合国中逐出蒋介石的代表。5,召开五大国外长会议准备对日和约。(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十二月七日,周恩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对联合国提出停火建议也提出了同样的五项条件。

按照毛泽东开列的条件,如果在“全歼”南韩军队和“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以后,在朝鲜半岛这块土地上只剩下北朝鲜的人民军,再在中苏参加的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全朝鲜选举,将会选出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所以中共军史专家徐焰评论说:“毛泽东的这一设想,已经主要着眼于争取原定的最好可能,即彻底解决朝鲜问题。”然而很明显的一件事是:毛泽东在志愿军初战侥幸获胜的情况下,狮子大开口地提出这样的谈判条件是不切实际的。第一,与自己的实力及所获得的胜利不相称;第二,也与美国出兵支援南韩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美国这样容易就将南韩的命运交出去,当初还出什么兵?而毛泽东的这五个条件,实际上也已推翻当初政治局同意出兵只打到三八线,保住金日成政权的底线。又毛泽东开列的停战五个条件中之第二、第四条,明显是想通过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一并解决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其第五条则是想凭此战,一举取得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如果毛泽东的所望成功,则毛泽东一下就获得了世界大国领袖的地位。这恐怕也是毛泽东梦寐以求的事吧!所以,这五个条件大半不是为了北朝鲜,而是为了自己。难怪后来金日成要有怨言,说中共是借朝鲜土地来打他自己的仗。

因为毛泽东想要彻底解决朝鲜问题,还夹带了这么多私心,因此他就不能接受停战谈判。十二月二十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拒绝了联合国关于停战的建议,理由是“在没有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作基础,来讨论停战谈判,都将是虚伪的,都将适合美国政府的意图,而不可能达到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善良愿望”。周在声明中还说美国赞成“停火”,是“想取得喘息时间,准备再战”(见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活像是复述毛泽东口水的留声机。就这样,第一次停战的机会被毛泽东拒绝了。

 

跟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