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47)

jiangshui888 2025-03-24 06:16:05 ( reads)

“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47)

 

第三次停战谈判的机会和志愿军第五次战役

      四月初,中朝军队基本上已退到三八线以北。但与此同时,大量志愿军新锐部队以及从苏联订购的陆军装备也已陆续到达朝鲜。这意味着中苏两国高层都还要将战争继续打下去。四月六日,志愿军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彭德怀传达中央指示说:“我们现在是被迫后撤,下此战役我们要跟据毛主席的指示,消灭敌人几个师,粉碎其登陆计划,夺回战场主动权。”四月二十二日,中朝军队发起第五次战役。其时,志愿军在朝鲜的军队已有十五个军,约一百万兵力,加上朝鲜人民军也有三、四十万,总兵力达一百三十五万以上。

但此时发生了一件事情。四月十一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公开广播方式宣布解除麦克阿瑟联合国军司令职务,由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接任。麦克阿瑟被解职的原因,据一些学者分析,最主要是因为麦克阿瑟强烈主张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去,认为这是取得朝鲜战争胜利的关键,可以令“赤色中国在军事上面临迅速崩溃的危险。”但这个主张与白宫的全球战略相左。白宫的全球战略认为重点在欧洲而不在东亚,并且要竭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攻击中国很可能会将苏联拖进来,届时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无可避免。其次是麦克阿瑟的性格桀骜不训,杜鲁门怕他不听号令闯出祸来。据李奇微说,他接任联合国军司令后,总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向他传达的一项最紧要的决定就是:“避免采取任何可能扩大战争规模并进而导致一场世界大战的行动。”(见《李奇微回忆录》)由此看来,白宫始终不愿将朝鲜战争扩大化。而杜鲁门选择用公开方式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既显示了白宫立场的坚定,同时也含有向中朝和苏联传达愿意停战的意思。因此,联合国军在第四次战役中没有越过三八线一直向北追击,看来主要也是恪守了总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并不是无力继续追击。所以,如果在这个时候,趁双方各自守住三八线将战争冷静下来,则不失为又一次停战的谈判机会。但这次机会因为志愿军发动了第五次战役而又错失了。

四月二十二日晚,中朝联军十四个军(志愿军十一个军,人民军三个军团)在二百公里宽的战线上同时发起攻击,第五次战役开始。经为时七天的第一阶段战斗,中朝军队全线推进了七十至八十公里。然而,这种“推进”只是表面的、暂时的推进。因为新接任联合国军司令的李奇微已经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并且研究出了克敌制胜的方法。他发现志愿军的攻势由于所带干粮弹药的限制,最多只能维持七天,李将此称为“七天攻势”或“礼拜攻势”。又由于志愿军没有制空权,他们的攻击行动只能放在晚上,而一晚最多只能前进二十公里。李将此叫做“月亮攻势”。根据志愿军这些弱点和特点,李奇微充分发挥美空军优势和地面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予以打击。李奇微的办法是在志愿军发动夜间攻势前,其主力先在白天后撤约二十公里,然后当志愿军进攻时,由担任掩护任务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边打边退、引敌深入。这样当天明时,志愿军所处的位置正好在美军预设的阵地前。志愿军经一夜折腾没有抓住敌人,天明后反遭敌军空中和地面炮火的猛袭。待到志愿军想后撤时,联合国军已转入全线反攻,由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的“特遣队”在飞机掩护下沿公路向志愿军的纵深迅速穿插,抢占桥梁和渡口,或派兵空降敌后阵地,堵住志愿军退路,后续部队迅速跟进,形成天上地下,前后夹攻的天罗地网,令敌军无所逃遁。李奇微又根据砥平里战斗的经验,发现志愿军虽擅长穿插运动战术,但缺乏攻坚手段,遂命令部队改变过去分兵冒进的做法,改采各部队相互靠拢,齐头并进,东西呼应,火力能交叉支援的战术,在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的同时咬住敌人,然后根据战场情况,或掩护主力后撤,或配合主力消灭敌军。李奇微将此称为“磁性战术”。所以,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志愿军遭到了重大挫败。志愿军前进暂时所得的土地反而成了被美军绞杀的坟场。

 五月二十日,联合国军出动包括美军在内的十三个师从西线开始反攻,到二十二日又转入全线反攻。志愿军抵挡不住美军的攻势纷纷夺路而逃。但志愿军的双脚跑不过美军机械化部队的轮子。至二十四日,志愿军第12军一部,第27军主力和第60军之第180师被截断在三八线以南。美方称仅在五月下旬俘虏的中方人员就有一万七千余人。其中第180师全师一万一千人,有近八千人牺牲或被俘,损失之大几可直追一九四九年十月的金门登陆战。又志愿军各部队中有部分人原来是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在解放战争时因为被俘或因为上级“起义”而被迫随之参加了解放军。这些人中有些本来就对中共不满,尤其对中共派他们入朝参战将他们当炮灰,心中更是怨恨,此时便趁机叛逃向美军投降。

六月十日,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下令全线转入防御。第五次战役结束。中朝军队重又被赶回到三八线以北。这一次联合国军又没有乘胜深入攻击北朝鲜,显示美国不为已甚,愿求和平的态度。

徐焰说: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的两次攻势都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受到了入朝以来最大的损失。毛泽东在召见志愿军一些首长了解战场形势后,已经意识到以现有实力不可能将敌赶下海,开始考虑下一步怎么办。(见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

聂荣臻回忆说:“第五次战役以后,中央开会研究下一步怎么办,会上多数同志主张我军宜停在三八线附近,边打边谈,争取谈判解决问题。我当时也是同意这个意见的。我认为,把敌人赶出朝鲜北部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停在三八线,也就是恢复战前状态,这样各方都好接受。如果战争继续下去,我们不怕,而且会越打越强,但是,也不是没有困难。会议在毛泽东同志的主持下,最后确定了边打边谈的方针。”(《聂荣臻回忆录》P741—742,解放军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第五次战役失败后,毛泽东仍要继续打下去

第五次战役大败,使志愿军和中共高层很多人都意识到再战已经无益。能守住三八线已经完成了志愿军出兵的目的,对所谓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共也交代得过去了,现在是到了必须主动争取谈判实现停战的时候了。但是,毛泽东还不愿意。他不接受第四次战役失败的结果,对第五次战役失败同样不能接受。作为一个大独裁者,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源远流长“面子文化”的国度(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中国人“面子文化”的一种畸形表现),毛泽东个人的“面子”要远较前线将士的生命重要千百倍。因此,当各方都倾向停战谈判的时候,他在公开场合不否认可以谈判,但私底下又是一种态度;他之所谓“边打边谈”,其实是以打为主,以谈为次。

一九五一年五月下旬(一说是六月上旬),其时志愿军第五次战役败局已定,毛泽东接见准备开赴朝鲜的第20兵团司令杨成武。毛要杨入朝后一定要有坚决顶住敌人的决心。针对志愿军司令部提出的再向后撤以实施机动的意见,他不赞成。他交代杨成武,志愿军可以采取机动防御,但只能在三十八度到三十八点五度线之间机动。他又对杨说:“我们对这场战争不能持摇摆的态度。”“敌人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所以还得准备打它几仗。现在中央已经决定,今后要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准备以二十一个军分三批在朝鲜轮番作战。”(以上见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和古越《红长城——新中国重大军事决策实录》。)

毛泽东的这番话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虽然第四、第五次战役都失败了,但他仍不肯认输,对于今后方针是仍然立足于打。他说中央已经决定准备以二十一个军分三批轮番入朝作战,表明了这场战争还要继续打下去。而三批轮番作战下来,至少在半年、一年内是结束不了战争的。因为毛泽东是这样的态度下,谈判就必然成为摆饰,成为敷衍北朝鲜和美韩对方的一种姿态。第二,毛泽东在对杨成武说的话中还表露出他对彭德怀的不满。他认为彭德怀对战争的态度有摇摆。在历史上,前线带兵将领的意见和后方统帅意见不一致,其结果大多不妙。一九五九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清算彭德怀,说“你我共事三十年,你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我估计朝鲜战争这笔账毛泽东也是将它算在了不合作的“七分”之内了!而杨成武去到朝鲜后是要归彭德怀领导的,所以他对杨成武说这些,其实也是在预先警告杨成武,去了朝鲜后不要跟彭德怀跟得太紧,更不要热衷停战谈判。这种做法,表面上他没有解除彭德怀司令之职,但实际上他已越过彭德怀在直接指挥这些志愿军高级将领了。

毛泽东要继续打下去,在当时而言,首先必须扭转中共高层对朝鲜战争再打无益的认识。为此他总结第五次战役时,第一不承认第五次战役是失败的。他坚称第五次战役是胜仗,说第五次战役把敌人逼上了谈判桌,也粉碎了敌人在我敌后登陆的计划,这就是胜利。对于毛泽东的这种强词夺理的谬论,即使是作为中共史学工作者的徐焰也看不下去了,他说:“第五次战役就其投入的兵力来说超过淮海战役,堪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果却很不理想。”毛泽东“把第五次战役说成胜仗的根据,一是打掉了敌人的登陆,二是打出了一个谈判。事后看来,当时美军尚无登陆的具体部署,至于敌方谈判的要求是在第二次战役后就急切提出的。”“这次战役中朝方面不仅付出较大人员损失,战役结束时的战线较之战役开始时的战线又普遍后退,预定的歼敌计划和推进到三七线的战役企图都未达到。从这方面看,第五次战役又存在着不成功的一面。”

第二,毛泽东不从政治方面、战略方面去评估第五次战役究竟是胜是负,当然也不会去总结第五次战役失败的原因。但失败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于是他只得从战术方面去找些“失误”的理由来糊弄大家,而且这些理由是在歪曲了事实后才找出来的。他对人说第五次战役打得不理想,是因为这次战役打得“急了一些”,“大了一些”,“远了一些”,特别打得“远了一些”是主因。所谓“急了一点”,我不知其意思是否认为战役的准备工作还做得不够充分。而所谓“大了一些”,不知毛泽东的意思是否指战役规模虽大,却不能抓住敌人的主力与敌人大部队对阵干,没有发挥出大的优势。至于这“远了一些”,当然是指战线拉得太长,后勤供应不上;部队前进太快,形成孤军深入。对与这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徐焰也不无讥讽地驳斥道:“所谓‘远了一些’,其实最远的也只推进了八十至九十公里,后勤就已供应不上。这清楚显示出在未解决空中掩护和后勤保障困难的情况下,想‘一气呵成’把敌人赶下海去已不可能。”

为了解决所谓“急了一点”、“大了一点”、“远了一点”的“失误”,五月末毛泽东在接见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和参谋长解方时又提出要用“零敲牛皮糖”的办法,在运动战中一小口一小口吃掉敌人。这其实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结合的打法。这个战法是否有用,我们只要将它与前述李奇微的“磁性战术”一比较,就可知即使有用,功效也有限。因为志愿军的装备和给养,这些作战的基本条件就限制了志愿军的战力。毛泽东在这些战术问题上作脱离实际的“修修补补”,不过是找借口拖延战争而已。

在第五次战役接近尾声时,眼看败局已定,金日成坐不住了。六月三日,他赶到北京来向毛泽东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他认为“应该开始谈判并寻求停战。”但毛泽东似乎没有重视金日成的意见。他在六月五日的一份电报里对斯大林说:“我们感觉我们在朝鲜进行的战争,在财政方面,在正面作战方面,在敌人从后方海岸线有登陆可能性的威胁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告诉斯大林,目前志愿军在战场的形势并不好,敌人还在想扩大战争,尤其敌人可能要在我们后方登陆。因此目前非但不能放下武器开展停战谈判,而是必须加强战备。六月九日,毛泽东又给斯大林电报,提出增加购买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的清单。这既是在向斯大林表明中共还要继续打的意思,也是让苏联再多发一点战争财。实际是告诉斯大林,若你同意让战争继续下去,那是一件你我皆大喜欢的事。

因为毛泽东不肯认输,总想靠“再打几仗”来赢回一些“荣誉”,他命令志愿军司令部作出了一个准备在九月发起的第六次战役计划。但就在此前不久,美国已与苏联接触,双方都有停战谈判之意。于是在苏联的施压下,毛泽东终于也同意了谈判。然而,因为他内心是反对停战的,所以即使谈判开始以后,他也尽量地制造麻烦,拖延时间,在拖的过程中找机会再打,美其名曰“边谈边打”。在谈判中,毛泽东在遣俘问题上找茬使谈判长期得不到进展。然后在谈判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战争,结果使志愿军又白白地多死伤了几十万人。

 

跟帖(1)

coxman

2025-03-24 16:15:17

“结果使志愿军又白白地多死伤了几十万人。”?总共死了多少人?大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