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48)
“五反”运动与“抗美援朝”(48)
三,开始了停战谈判,但毛泽东仍不断搞小动作予以阻挠
一九五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美国务院顾问、前驻苏联大使凯南,非正式拜访了苏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表达了以恢复战前状态为前提,与中国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意愿,希望由马立克转达苏联政府。据中共中央党校学者陈思的《朝鲜战争前后的毛泽东与斯大林》说:斯大林“考虑了整个国际局势和远东局势后认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已经在三八线巩固了阵地,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如果将美李军队全部赶出朝鲜半岛,也极不容易。就此,以三八线为界停战,结束朝鲜战争,是最好的选择。”但因为苏联不是直接参战国,斯大林认为这个问题要由朝鲜与中共去商量。 据有关资料说,金日成早已对战争感到厌烦,认为朝鲜再也不能承受继续战争的伤害。因此金日成接到斯大林的旨意后,于六月三日亲自赶到北京与毛泽东商谈停战谈判事宜。如前所说,毛泽东对金日成提出的停战要求内心是不同意的,这从他五日给斯大林的电报便可看出。但是由于北朝鲜是主战国,而且金日成亲自登门提出这个要求,毛泽东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但毛泽东不肯明确答应金日成的停战要求,而是在六月十日派高岗作为中方代表,和金日成一起前往莫斯科,名为征求斯大林对停战的意见,实际是想改变斯大林的意见,将战争继续打下去,但没有成功。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也只得同意停战谈判。六月二十三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发言,建议朝鲜停战谈判。 六月二十五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讲话,表示愿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六月二十七日,美国驻苏大使科克和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会谈,确认了苏联政府关于停战的建议。六月三十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将美国关于停战谈判的立场、政策,电告了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李奇微立即向志愿军和人民军发表广播声明:“本人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资格,奉命与贵军谈判下列事项:因为我得知贵方希望举行停战会议,以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及武装行动,并愿停战协议的实施。我在获得贵方愿意的答复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贵方代表会晤。我愿提议此会议在元山港一只丹麦医疗船上举行。” 七月一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名覆电李奇微,声明同意举行停战谈判,并建议谈判地点为北纬38度线以南之开城。
与此同时,北朝鲜还提出了关于停战谈判的政策方针,其中包括“双方部队在停火生效后三天之内撤离到距三八线十公里处,并在这一地区建立非军事区”,以及“自停火之日起,二个月内交换俘虏”这样的建议。中国也提出了停战谈判的方案,其五项内容中有:在三八线南北各十公里的地区建立非军事区,以及非军事区的民政恢复到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以前形式这样的提议。(以上见林晓光:《朝鲜停战谈判:苏联的作用、朝鲜的因素与中国的政策》。《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二〇〇三年三月号,总第12 期。)
就这样,朝鲜战场交战的双方,中国和北朝鲜,美国和南韩四国代表,终于在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在开城凤来庄开始了有关停战的谈判。开城在三八线以南,曾是高句丽王朝古都,战前属于韩国。由于开城此时由中朝军队控制,美韩方面认为不合适,十月二十五日,将谈判地点迁移到了双方军队控制线中间的板门店。板门店在朝鲜半岛中西部北纬三十八线以南五公里处,原是一个名不见經传的荒野小村,因朝鲜战争谈判而闻名。最初参与谈判的代表:联合国军首席代表是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埃中将,韩国方面的代表是南韩第一军团军团长白善烨少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首席代表是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大将南日,还有李相朝、张平山;中国志愿军的首席代表是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和参谋长解方。
据有关资料说,中朝方的谈判是分了三层进行的:第一层是与联合国军代表谈判的五名中朝谈判代表,处在谈判的第一线。第二层是中共情报头子李克农和外交部重要成员、以顾问身份协组李克农工作的乔冠华。他们躲在谈判会议室后面的另一间屋子内,一边听前面屋内的谈判,一边想对策,并随时递纸条给前边的谈判代表作指导。白天谈判,晚上李克农负责将谈判情况汇总,报告第三层的负责人毛泽东、周恩来及金日成、彭德怀。而谈判的决定权则完全操在毛泽东手中。毛除了直接发指示,一般将具体的指导工作委托给周恩来处理。谈判期间的许多发给金日成、斯大林的电报和给李克农的指示,都是周恩来起草或主持起草的。(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所以,停战谈判就中朝一方言,毛泽东是最高决策者,周恩来是最高执行者。毛定原则,周恩来将原则化为执行方案,再由板门店谈判代表具体执行。
因为毛泽东并不真想停战,而且双方在一些问题上观点差距太大,因而谈判并不顺利。从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开始,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签订停战协议,前后两年多,中间还一度停止谈判。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争执。最初的争执主要发生在以怎样的分界线实施停火上。“恢复三八线原状”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双方同意坐下来谈判时,实际的战线并不完全在战前的分界线上。在西线,志愿军实际占领区在原分界线以南;在东线,联合国军实际占领区在原分界线以北。相比之下,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以北所占的面积要比志愿军在三八线以南所占的面积要大一万二千平方公里,而且大多是军事防守的要地。因此,中朝方提出要联合国军退出三八线以北这些地区。可是联合国军方面提出,战争是北朝鲜挑起的,南韩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失。为了抵抗北朝鲜的侵略,联合国军在作战中也受到了很大损失。这些土地就应作为北朝鲜发动侵略战的惩罚,赔偿给南韩。联合国军的这个理由合理不合理?见仁见智。我个人以为,好比两个人打架,先动手打人的将人家人打伤了,东西打坏了,然后被人家反击吃了败仗。这个先打人者见打不过人家,拍拍手说算了不打了。这不打了当然是好的,但你是肇事者,打伤了人,打坏了人家东西,怎么可以一走了之呢?人家要一点赔偿也是应该的吧!至于赔多赔少双方一时谈不拢不要紧,可以继续谈啊。然而不,对于内心还不服输还想打的毛泽东来说,问我要赔偿,这就是一个重新开打的好藉口。
由于志愿军在谈判开始前就在做第六次战役的准备,此时有了一个重新开打的好藉口,一九五一年八月十七日,志愿军司令部下达了战役反击预备命令。这次战役,志愿军计划出动十三个军、人民军四个军团,和航空兵二十二个团的兵力,对联合国军发起声势浩大的攻击,目的是要将东线的敌人打回三八线以南去。而联合国军方面,由于担心一旦谈判破裂志愿军会立即发动攻击,因此也做了相应的战争准备。因此八月十八日,不等志愿军正式发出攻击令,联合国军就主动在东线发起了“夏季攻势”。接着又在西线发动了“秋季攻势”。当时,志愿军入朝部队已达十七个军,一百一十五万人。而联合国军方兵力不足三十万(其中美军二十五万),加上南韩军二十多万也只有五十多万。毛泽东原来希望靠绝对优势的兵力可以压倒对方。可是志愿军人数虽远胜对方,武器却远不及对方,后方供应也大成问题。当时北朝鲜遭遇四十年来最大的水灾,后方桥梁大多被冲断,加上联合国军空军发动了“绞杀战”,截断志愿军后方供应,志愿军储备的粮弹只够维持一个月,前沿少数部队已断粮。如此,经过二个多月的战斗,志愿军战线非但没前进一步,反而又倒退了几公里。这次战役因为一系列的缘故,中共后来没有将它称为第六次战役,但实际它就是第六次战役,只是执行时将原计划做了一些修改而已。
现实将毛泽东的希望再次击得粉碎,想要完全恢复战争前的边界状态事实上已没有可能了。没奈何,十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只得电告主持板门店谈判的李克农,说不再坚持原来的三八线停火了,改为争取“有可能达到在就地停战加以调整的现实的基础上划分军事分界线的目的。”(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这个啰哩啰唆、如又长又臭缠脚布的指示,其实意思就几个字:同意就地停火。根据这个指示,十一月七日,中朝方面向联合国军提出了就地停战的方案。十一月二十七日,联合国军同意了中朝方提出的以军事实际接触为军事分界线的建议。于是关于“恢复三八线原状”的争执终算暂告一段落。
不过,争执虽然暂告一段落,并不代表战线就此平静。因为毛泽东还在不断搞小动作。按理,既然就地停火的建议是中朝方提出的,那末在联合国军一方也同意之后,双方就应立即停火。可是,毛泽东乘双方还没有真正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之前又发动了几次军事行动,把战线向南推,除了差点令停战协议流产,双方又多死了不少人。然而直至停战签字那一刻,抵消掉北朝鲜在西线占领南韩领土的面积,北朝鲜领土仍比战前缩小了一千五百平方英里,合四千多平方公里。
weed123
2025-03-27 14:23:41这样看,朝鲜战争的结果是北朝鲜领土比战前缩小了一千五百平方英里。北朝鲜挑起战争结果是偷鸡不着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