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泓:谢玉铭、谢希德父女

来源: chufang 2022-11-26 17:07:5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7816 bytes)

进燕东园(那时叫东大地)西门,直行,上一段缓缓的坡路,迎面第一家,正是桥西42号,一座两层小楼,带着一个大院子。1930年代住在这里的是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一家。



这张全家合影摄于1936年。取景自42号一楼客厅的一角。朝南的玻璃窗和窗下的暖气片,带有燕东园小楼统一的规格制式。

坐在沙发上的三位大人,左起第一位穿西装打领带戴眼镜的正是谢玉铭先生,他右手揽着笔挺站立的次子谢希仁;中间那位穿一袭碎花旗袍、烫发中分的女性是谢玉铭夫人张舜英,幼子谢希哲抱在她的膝上;第三位身穿一袭朴素的深色旗袍、短发齐耳圆圆脸庞的是长女谢希德,谢家的长子谢希文站在姐姐的身边。

张舜英是谢希德的继母。她的生母郭瑜谨在谢玉铭留学期间不幸患伤寒病逝。谢希文在一篇文章中说:后来,父亲在燕京大学任教时认识了我母亲张舜英,两人于1928年结婚。结婚前,父亲把祖母和姐姐接到北平,住在东大地(今燕东园)42号。



谢希德中学时代在燕东园

祖母与母亲极少在孩子面前谈及往事,因此一直到我们长大懂事后才知道与长姐并非一母同胞。谢希德比三个弟弟分别年长8岁、10岁和14岁。

谢玉铭,生于1893年,福建泉州人。四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寡母一手把他拉扯带大。那时基督教已传到闽南,外国传教士看到谢家生活贫困,就对谢玉铭的母亲说:“你过来帮我们传道,不识字也没关系。”当时,传教士向老百姓普及一种“罗马拼音”(当地人俗称为罗马字),再把《圣经》译成罗马字,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很快学会其中的内容。于是谢母开始帮教会打工,自家温饱的问题解决了,儿子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

谢玉铭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接受教育,先后就读于养正小学(后改为培元小学)、培元中学。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受到外籍校长安礼逊的赏识,举荐他到北平协和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他认真刻苦攻读主科物理、数学,兼修英语及其他科目, 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表现出色,曾经两次被校方选派为代表,参加北平大学生英语辩论大赛,为学校赢得名次。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为了履行回报教会为教会服务的承诺,他回到了家乡泉州培元中学,当了物理和数学课的老师。1921年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慧眼识珠,相中了远在千里之外教书的原协和大学毕业生谢玉铭,聘请他到燕大担任物理实验课程的助教。三年后资助他赴美深造。1924年谢玉铭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随后转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逊的指导下,从事光干涉领域的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



谢玉铭在燕京大学

谢玉铭如期遵约回国后,执教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29年至1932年任物理系主任。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谢家搬进了燕东园桥西42号小楼。1932年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谢玉铭再度赴美任客座教授,并参与了氢原子的光谱实验。1934年回国后继续主持燕大物理系,直至1937年。

谢玉铭先生是我父亲的老师。我父亲1932年春天从东吴大学转学至燕京大学,插班进入物理系四年级学习。九月本科毕业后,父亲继续念研究生。据他回忆:当时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的阵容特别强大,与他同时攻读的有袁家骝、毕德显、张文裕、王承书、冯秉铨、陈尚义等十余人,后几届还有诸圣麟、卢鹤绂、戴文赛 等等,他们相继成为国际知名学者、国内有关学科的奠基人。

当年北大、清华、燕京物理系三足鼎立,北大资格老,成立最早;燕京与清华同时成立 ,但燕京大学物理系在三校中率先招收研究生,谢玉铭当了7年系主任,一共招收了几十位研究生。他精心培养,主讲物理学、光学、气体动力论、近代物理学等课程;他注重科研实验,主持着新版物理实验。研究科学史的学者胡升华认为“当时中国最好的两个物理系,一是清华,另一是燕京。”他对两校做了比较:由叶企孙和吴有训主持的清华物理系“是培养栋梁之才,眼往上看的轨迹:稳定的教育经费、强大的师资、高质量的生源、以国家未来各学科领导人岗位培养为导向的高端设计;而由谢玉铭和William Band主持的燕京物理系是心怀苍生,眼往下看的轨迹:稳定的教育经费,以宗教的热忱、服务大众的理想、进行有效的播种。燕京物理系主张: “科学如果不渗透到一个国家的全体民众中,就不可能影响其国民生活”。

谢希仁说:读书改变了父亲的命运,因此他一直跟我们强调:“要好好念书,不用功念书将来就没有出息,就找不到工作,也没有人会可怜你。”在这样的教育下,姐姐从小就非常用功念书。” “父亲对这个念书好的长女很是喜欢。”谢希德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成绩从来稳居第一。

刚搬进燕东园42号时,谢希德在城里的贝满女中读书,周末才回家住一晚,周日下午又进城返校。后来为了免去来回奔波的辛苦,她转学到燕京大学附中。在这里她遇到了学习上强劲的对手,一个男生曹天钦的成绩与她平分秋色。

曹天钦的父亲曹敬盘,在燕京大学化学系任教,住在距离燕东园不远的蒋家胡同10号院。谢玉铭教物理,曹敬盘教化学,两家长辈是齐头并进的学术搭档,儿女也成为要好的朋友。

可惜,“青梅竹马”的美好日子没有持续太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谢玉铭举家南迁。

追索谢玉铭南下后的经历:1938年,应桥梁专家茅以升的邀请,任贵州唐山交通大学物理教授。1939年,应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聘请任教物理系。当时厦门大学已内迁福建长汀县,办学条件十分艰难,在七年时间里,他全力协助萨本栋校长把厦门大学办成享誉国内的一流大学。谢玉铭喜欢古典音乐,会弹钢琴。厦门大学老人们对他的回忆:课余悠扬悦耳的钢琴曲是谢先生弹奏出来的旋律,学校大型歌舞晚会活动总少不了他的钢琴伴奏。

谢希仁说:1942年,父亲到厦门大学担任教务长。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的校长、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都必须加入国民党。父亲也加入了国民党,但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国民党员,不交党费,不参加组织活动。他对国民党完全没有好感。父亲不问政治,对我们四姐弟也是同样的要求:“政治方面都不要管,你们念一个博士回来,以后好好教书,就走这一条路。”

谢玉铭在南迁途中,曾短暂担任湖南大学物理系教授。谢希德在长沙读完高中。就在拿到湖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幸患上了骨关节结核,当时的医疗条件只支持她绑上石膏,让病菌坏死。17岁的她只好躺在病床上读书。她与疾病抗争了4年,通过自学,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谢玉铭在给同乡朋友蔡咏春的一封信中谈到:小女希德进厦大理工学院数理系,成绩为全校冠,本年谅可获得嘉庚奖学金(校中最优之奖学金,除供膳宿外,每月尚给四十元之零花费用,每年约合四千元)。由此可见,父亲对女儿之欣赏。

由于医疗条件所限,骨关节结核使谢希德的一条腿落下终身残疾。即便如此,高中时期的挚友曹天钦对她愈加珍惜。南北分别的四年中,“两地书“记录下他们不断升温的爱情。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恢复了公费留学考试。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的曹天钦,获得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机会。临行之前,他来长汀看望谢希德,向她求婚,两人相约,谢希德毕业后争取赴美留学,两人拿到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会合,然后一同回国。

1946年夏天,谢希德从厦门大学毕业,又到上海沪江大学当了一年助教,赴美留学的愿望才得以实现,1947年夏天,她启程赴美国史密斯学院攻读物理学。

创建于1871年的史密斯学院,是一所优秀的私立女子学院,坐落在美国麻省小城北汉普顿,谢希德在这样一个美丽宁静的学习环境中度过了两年。她一边做助教,一边攻读研究生的课程。仍像在厦门大学读书时一样勤奋,每天“三点一线”——宿舍、物理楼、餐厅。

1949年夏,谢希德的论文《关于碳氢化合物吸收光谱中氢键信息的分析》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由于史密斯学院的物理系不培养博士生,1949年秋,谢希德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幸运地在阿利斯和莫尔斯教授的指导下做理论研究。莫尔斯教授是著名物理学家,运筹学领域的开拓者,在他的建议下,谢希德选择理论物理作为主攻方向,于1951年秋,以《高度压缩下氢原子的波函数》,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又应著名物理学家斯莱特的邀请,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固体分子研究室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半导体锗微波性的理论研究。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在英国留学的曹天钦也拿到了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同时还被该校罔维尔基斯学院选为院士。在该院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获此殊荣。按照原来的约定,曹天钦要到美国和谢希德举行婚礼,然后一起回国。然而,突然爆发朝鲜战争,美国政府发布了一项规定:凡在美国攻读理、工、农、医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许返回中国大陆。曹天钦想了个办法,请他的老师李约瑟出面写信让谢希德到英国举行婚礼。凭着李约瑟的名气,美国终于放行。一对学术情侣在分别6年后终于重逢了,婚礼在剑桥大学南的萨克斯德大教堂举行。婚后,归国心切的一对新人立即打点行装,准备启程。

此时她的父亲谢玉铭已在菲律宾,任马尼拉东方大学物理科学系主任。他听说女儿女婿要一起回国,不在国外继续做研究,非常生气,极力反对,脾气倔强的他甚至声称要和女儿断绝关系。其实谢玉铭对这位书读得格外好的女儿非常喜爱。据谢希仁回忆:1951年姐姐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父亲非常高兴。他要求姐姐戴着博士帽拍一张照片,放大后寄回去,他要挂在自己办公室里。可是姐姐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我后来问她:你干嘛不照一张寄回来呢?姐姐说:你知道在美国放大一张照片得多少钱?非常贵!我当时没有什么钱。谢希德没有听父亲的话,她不愿伤父亲的心,还希望能说服他,但从此任她怎样去信寄照片,都得不到回复。父亲再也不理她了。谢玉铭先生1968年退休后迁居台湾,1986年逝世于台北,父女再也没有相见。

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谢泳先生,对谢玉铭父女这段往事曾有点评:

谢玉铭1946年离开后再没有回过中国大陆,他内心对女儿谢希德的思念之情,外人已很难知晓。谢玉铭虽是理科教授,但对时代较一般文科教授似更敏感,人生阅历也更丰富,他曾力劝自己女儿认同他的选择,可惜谢希德没有听父亲的话,这成为谢希德一生的隐痛,他们后来在事实上是断绝父女关系了,但双方又不愿在情感上承认这个事实。

谢希德到晚年仍然为此伤感:“回国后一直到父亲1986年在台湾去世,我没有再收到过他的信,这对我是很伤心的事,因为他非常爱我。在他的遗物中,我发现了我们的结婚照,他复印了许多。”



就是这张结婚照,被谢玉铭珍藏。

1952年10月1日,谢希德曹天钦夫妇从英国启程抵达上海。他俩后来一直在上海工作。谢希德在上海复旦大学,曹天钦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1956年两人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两人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天钦毕生从事蛋白质和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1987年在以色列参加国际生物物理会议时,不幸摔了一跤,加之原有的颈椎伤病加重,被同事用担架抬上飞机回国救治。此后八年,谢希德不知疲倦,尽心照顾因脑损伤瘫痪在床的丈夫,直至曹天钦1995年病逝。



谢希德毕生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学研究。1958年她编写的《半导体物理学》出版,这部在当时全世界都可称为权威的芯片之作,成了中国芯“破冰”的教科书,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1990年,她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籍院士。

1983年,谢希德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她在复旦开设了当时在国际上刚刚诞生的表面物理学,还设立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为了给国家留下更多储备人才,她频繁地为学生出国留学写推荐信,据说她在当校长期间,每年要送走一百多位学生,2000年谢希德病逝,享年79岁。

在搜寻谢玉铭谢希德父女有关史料时,我读到杨振宁先生1987年3月20日在《物理》杂志发表的文章《一个真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物理学家。

他说: 1986年3月,我在纽约买到一本新书,名叫《第二次创生》,是两位研究物理学史的作家写的。特别使我发生兴趣的是书中对这方面早年实验发展的讨论。原来在三十年代就有好几个实验组已经在研究氢原子光谱,与后来兰姆在1946~1947年的工作是同一方向。其中一组是加州理工学院的W.V.Houston和Y.M.Hsieh。他们做了当时极准确的实验,并写成长文投到“物理评论”。《第二次创生》对此文极为推崇,说文中做了一个“从现在看来是惊人的提议”。他们的实验结果与当时理论结果不符合,但从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不幸的是与他们先后同时有几个别的实验组得出了和他们不同的结果,由此产生了混乱的辩论,理论工作者没有正确处理,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杨振宁进一步发现:上世纪5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兰姆通过微波共振法的途径,获得与W.V.Houston和Y.M.Hsieh在三十年代的研究成果相同的“发现”,并因此获得了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几年以后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自创了第三种对电子电动力学的研究,通过实验处理,也获得了与W.V.Houston和Y.M.Hsieh以及“兰姆移位”相似的科研成果,因此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Y.M.Hsieh是谁呢?杨振宁想到也许就是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教授。很凑巧,几天后,谢希德自美国西岸打电话来讨论学术交流的事情。杨振宁趁机问她谢玉铭教授是否曾于三十年代初在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并曾与Houston合作。她说:“是的。你为什么要问?” 杨振宁兴奋地告诉了她书中的故事,再问她:“你知道不知道你父亲那时的工作很好,比兰姆有名的工作早了十多年,而且兰姆的结果证明你父亲的实验是正确的?” 谢希德回答:“我从来不知道,当时他只告诉我在从事很重要的实验。”

遗憾,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谢玉铭先生,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话题还是回到燕东园桥西42号:1990年代末,古稀之年的谢希德与幼时的玩伴徐元约曾到燕东园旧地重游,可惜那时她家的小楼和院子已经被划进北大附小的校园了,找不回昔日的模样了。也是在1990年代,谢希德生病住院,见到前来探病的幼时玩伴赵景伦,两人交谈甚欢,“谈的都是东大地的旧事”。

随着三位老人的去世,那些东大地的旧事再也无法追寻。

来源:徐泓:《燕东园左邻右舍》

 

所有跟帖: 

曹天钦和谢希德有子女吗? -lluvia- 给 lluvia 发送悄悄话 (42 bytes) () 11/27/2022 postreply 07:31:41

他们的儿子曹惟正,本科毕业于复旦物理系,后赴美国获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博士学位,已退休于美国强生公司 -毛囡- 给 毛囡 发送悄悄话 毛囡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7/2022 postreply 07:45:56

谢谢告知 -lluvia- 给 lluvia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7/2022 postreply 08:16:11

RE:老谢据自己儿子说对国民党全无好感,又极力反对女儿女婿回大陆,退休后去台湾终老。嗯,谢还是老的辣。所以外孙又到美退休 -sce- 给 sc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7/2022 postreply 21:17:45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