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一击

来源: 加州花坊 2022-12-03 08:23:4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390 bytes)

沉重一击

 徐敏 汉嘉女1 2022-12-03 04:17 发表于四川
一桩陈年公案

© 徐敏|文

 

左起:萧乾、曹禺、沈从文、靳以(1933年摄于北平)

 

1930年,沈从文在《日出》杂志上发表了《论郭沫若》一文,文章在肯定郭沫若新诗创作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郭沫若在小说创作上的缺陷。
沈从文认为郭沫若的小说创作是“失败”的,“空话太多”,并评价说:“郭沫若的小说,并不比目下许多年轻人的更好。”“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置于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者任何名份上,加以尊敬和同情。小说方面他应该放弃了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
第二年,沈从文再次发表文章《论中国创作小说》,将郭沫若和郁达夫、张资平三人创作的小说做了对比:“三人中,郭沫若创作方面是无多大成就的。”按照沈从文的看法,郭沫若并不适合创作小说,而只适合于写檄文、宣言、通电。
应该说,沈从文的评价是中肯的,“郭沫若不擅长小说”这个结论,今日回头去看,也是正确的。郭沫若有诗集《女神》傲视诗坛,却无经典小说流传于世。。
沈从文的这些评论,被当时流亡日本的郭沫若视为挑衅。郭沫若对此回应道:“记得国内另外一个小说家宣言过,我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因为我的笔尖直,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曲,是的,这层我自己是承认的,但是要曲才配写小说,那我实在不配做小说家。”
这样的批评和反批评,在民国那样的年代,属于正常的文学批评,并不构成对个体的政治伤害,仅仅是各抒己见的看法而已。热点过了,事情也就了了。
1932年,沈从文在青岛
 
然而到了1940年代,情形就不同了,此时的郭沫若已经成为文艺界旗手,替代了鲁迅的地位,其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就有了昔日不同的力量。沈从文这才知道,自己当初心直口快放言无忌的说话,是以卵击石撞到了一堵墙上。
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上,发表文章《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毫不留情地给沈从文、萧乾等人画像,斥责沈从文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是个“看云摘星的风流小生”,“他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同期的《抗战文艺丛刊》还刊登了冯乃超的《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一文,揭露沈从文是在“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这两篇文章,尤其是郭沫若对沈从文“作为反动派”的阶级定性,给正处于历史转轨时期的沈从文以沉重打击。
19481231日,沈从文在一张条幅上写下“封笔试纸”四个章草字。转年,北京大学校园内贴出了“打倒沈从文”的标语。
迫于巨大压力,沈从文一度精神失常,两次自杀未遂。他在《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一文中写到:“我似乎完全孤立于人间,我似乎和一个群的哀乐全隔绝了”、“我却静止而悲悯的望见一切,自己却无份,凡事无份。”沈从文从此搁笔,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与沈从文同时遭到沉重打击的,还有萧乾。
1939年,萧乾在伦敦
 
二战期间,萧乾是《大公报》 驻欧洲记者,负责报道欧洲战场发生的重大事件,足迹遍及英吉利海峡、莱茵河、柏林等地,是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
1946年萧乾从国外归来后,仍然在《大公报》从事编辑工作,他除了分管撰写国际社评之外,还担任着复旦大学的教师职务。和当时文艺界的两位作家洪深、靳以住在一起。当时大家正在给田汉搞庆祝活动,洪深请人替田汉写祝寿词,遭到对方拒绝,洪深厉声喊道:“戏剧这碗饭你还想不想吃了?”
萧乾听了,心里非常反感。当时文化界流行称公道老,洪深等人便在《大公报》为田汉发祝寿词,萧乾对此十分不满。适逢报馆社评委员会要他配合“五四运动纪念日”,写一篇有关文艺的社会评论,萧乾就写了《中国文艺往哪里走?》的文章。在这篇社评中,萧乾对中国文坛“称公称老”的现象作了这样的批判:
“……近来文坛上彼此称公称老,已经沾染了不少腐化风气,而人在中年,就大张寿宴,尤其令人感到暮气沉沉。萧伯纳90大寿,生日当天还在因为原子问题向报馆投稿。中国新文学加起来也才28年,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想来毛骨悚然。纪念‘五四’,我们应该革除文坛上的元首主义,减少文坛上的社交应酬,大家埋头创作几部硬朗作品,那样才不愧为文学革命的先驱,这样中国文艺才有活路可走。”
萧乾批评所向,无疑也涉及到了郭沫若和茅盾。19411110日,郭沫若在重庆举办50大寿,出席者均为社会名流和文化界著名人士。194579日,茅盾生日,陕甘宁边区文协和文抗延安分会都发来贺电。二人被祝寿时,大家纷纷称其为郭老、茅公。当时社会风气如此,不以为怪,偏是萧乾看不惯,还敢于出面指责,这就得罪人了。
第二年,郭沫若在香港发表《斥反动文艺》的文章,将萧乾归入沈从文一样的反动文人。将萧乾定性为英美民主政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给他贴上了“反革命”的标签。
这还不够。在文章的末尾,郭沫若甚至号召读者不要读沈从文、萧乾等人的文章。
即便已经做到这样不给出路了,郭沫若仍然意犹未尽。他还想写更多文章批判萧乾,是周恩来出于大局考虑,劝说郭沫若就此罢手,以免对统战工作产生不良影响,郭沫若这才放过萧乾一马。
萧乾后来对此感慨说:郭沫若的文章恨不得置我于死地,支配我的政治命运达三十年之久。
1949年,萧乾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在香港报社的工作收入不菲,母校英国剑桥中文系邀请他前往任教,确定为终身职位,并派华伦(Haloun)教授专程赴港接驾,由学校承担全部旅费。此时《人民日报》副总编杨刚也来函敦促,于是萧乾选择了回到国内。他后来说:“我像只恋家的鸽子,奔回了自己的出生地。”
也就在这一年,国内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民党决定退守台湾,国内大批文人名流收到了限期南下的通知,正担任北大教授的沈从文也在名单之中。
得知消息的校方领导专门为沈从文递来了直飞台湾的机票,但饱受离乱的沈从文毅然拒绝,他决定:不管如何,自己都要留下来。而留下来就意味着,要面对那些层出不穷的磨难。
萧乾比沈从文幸运些。在沈从文两度寻死,改行从事文物研究的那几年,萧乾堪称春风得意。1951年,他发表的《在土地改革中学习》的文章,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批示说:“写得很好,请为广播,发各地登载,并可出单行本。”1956年,萧乾当上《文艺报》副总编,当年冬天,还享受到供应3吨“火苗旺”“又不臭”的阳泉煤的“特殊待遇”,住房条件也进一步改善。
不过,这样的好运气没有维持多久,便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言不慎,一下又跌到谷底。1957年,一顶右派帽子戴在了萧乾头上,外带附加的“洋奴”称号。
1958年,萧乾被赶下乡参加劳动。
妻子文洁若当时的月工资是89.5元,萧乾在农场领26元生活费。文洁若每月还能从文联领到40元家属津贴。她要养三个孩子,还要赡养母亲以及没有工作的三姐文常韦。她曾花8天时间突击翻译日本女作家中本高子所著长篇小说《火凤凰》的最后一章《难忘的日子》,全文达3万字,拿到了约200元稿费。靠着一笔笔稿费收入,她在萧乾被打成右派的日子里支撑起了这个家。
1969年,一家人下放湖北咸宁,59岁的萧乾被当作壮劳力使用。为了保护萧乾,文洁若一改温和腼腆,变得“越来越凶”,敢和排长吵架。她替他挑50公斤的泥;白天下大田,晚上替他值夜班。
她向老乡买了甲鱼、鸡蛋,把罐头盒改造成煤油炉,在破败的土坯房里,为他开小灶。萧乾后来能活到89岁,与文洁若的“营养餐”有绝对关系。
资料来源:
1、《萧乾命途多舛的一生,与恩师沈从文决裂、被郭沫若记恨大半辈子》
2、潘彩霞《有她相伴50年,萧乾这个浪子,一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3、《1947年萧乾发文称,文坛有人“称公称老”,郭沫若为何恨他一辈子》

4、《沈从文直言郭沫若的小说太失败,18年后,对方的报复行为让他绝望》等

所有跟帖: 

萧乾工资收入很 高啊 -游兵散勇- 给 游兵散勇 发送悄悄话 (2411 bytes) () 12/04/2022 postreply 10:30:01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