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一缕入大漠(七)记忆中的磁器口
记忆中的磁器口:
磁器口中无磁器,满船皆是大红橘。
昔日青石斜挂衣,如今雕粱旅游需。
提到重庆,磁器口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旅游文章接二连三,历史文化探索也层出不穷。一瞬间,磁器口突然变得高大起来了。拷问本心,觉得应该尊重历史事实,那就写写记忆中的磁器口吧。
弹指一挥间,一甲子如白驹过隙。不过磁器口终是忘不掉的。住在重庆建工学院后门离磁器口不远。出门后拐两个弯便是劳动路。劳动路往下,十几二十分钟过28中就到了磁器口。去磁器口一直是有公路的,但没有公共汽车。直到文革前才有20路公共汽车从中渡口到磁器口。一共五站,中间是沙坪坝百货公司,重大和劳动路三站。总共有三辆汽车来回运行。去磁器口一般不坐车。主要是只有一站路的距离。错过一班车,等下一班车的时间,早已走到了。才六七岁,走得慢 。大概不到半小时就到了。
和其他邻居相比,与磁器口多了那么一点点渊缘。上小学前就知道磁器口。因为幺舅在磁器口的28中读书。还有一幅难忘的画面是1961年冬天的一天晚上。父亲回来时带了一包菜根,说是在磁器口对面的江北农场挖的。坐过河船先到磁器口再走回来。终日吃不饱,菜根加酱油无比鲜美,所以,此事终生难忘的。
对小时候的我来说,磁器口只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每年合川红橘成熟了,都是用船运下来,运橘船都靠在磁器口码头上。弟弟和我,有时候还有幺舅,背着背蔸到磁器口码头,一船一船的去买橘子。为什么不在一条船上买呢?因为每一条船的橘子味道都不一样。有的更甜,有的较酸。只能慢慢地挑选。
回来时一边吃橘子,一边慢慢摆龙门阵。如果幺舅也在,就给讲故事。到家时,橘子已经吃掉了一半。反正不赶路,慢慢玩。买橘子只是一个出去活动的理由,沙坪坝街上有的是橘子,哪里需要专门去磁器口买呀!当然船上的橘子要新鲜一点,但也不必大费周章。文革前,年年如此。
记得走到28中就有一座石桥,不过桥往前走是新街。汽车站也在新街。过桥向前走是老街。其中,到老街前有条小街特别窄小,只有两人能够勉强对过。都是青石板路,到此都是晾着的衣服。
这座石桥虽然小,却是嘉陵江有没有发大水的标志。每年七八月份大巴山的雪水下来。嘉陵江一下子变宽了几倍。算不算发大水就要看石桥有没有被淹。淹了就算是发大水,所以每到夏天人们就问石桥淹了没得。事实上,石桥淹了就没法从新街到老街去了。沙坪坝的人如果要去老街,就只能从陈家湾,杨公桥,烈士墓,童家桥绕一大圈过去。
主街一直走就到了码头。往左拐朝上游走不了多久就没有商店了。一直逆江而上,就是二钢厂。码头是最热闹的地方。码头只有一条小的过河船,大约能够装二三十人,半小时一班。主街上商店也不多,有个十几二十家就差不多了。当然还有好几家茶馆。
记忆中,那些所谓的名吃都没得卖。当年的顺口溜是合川的红橘,江津的广柑,合川的桃片,江津的米花糖。哪里有什么陈麻花?都是旅游人士搞出来的花活。谁也没料到如今合川和江津都是重庆了。
儿时的磁器口,说穿了就是一个破旧的川东小镇。虽然破旧,但不缺一种淳朴和真实。现在所说的辉煌灿烂历史,都是现代研究的结果,小时候一概不知,也许,是孤陋寡闻吧!磁器口唯一吸引之处就是那满船的大红橘。否则,还不如去沙坪坝正街逛街吃饭。
对我来说是红橘,对外地人就是朝圣了。一部 ‘烈火中的永生’ 不知道让多少青年热血沸腾,都想看看华子良买菜的磁器口像什么样子。1967年文革大串联时,世兄孟欣从上海到我家,屁股还没坐热就问磁器口远不远。告诉他近得很。什么时候都可以去。说不行得马上去。去就去吧,又不远。可见磁器口在他心中的地位。堂兄从宁南来渝也是一样。巴不得立刻去磁器口朝圣。
磁器口下面一点是高家花园水厂。上七中时经常下嘉陵江游泳。爬上农民上行的粪船。在差不多要到了磁器口码头就跳下来,称之为放水。不记得是70年还是71年的二月,在磁器口下水,小弟弟被冻得好痛。早春二月的嘉陵江很窄,江水碧绿。游到江中心,可以直接喝江水。夏天游泳时,经常游到对面的石马河。偷农民的番茄和其他蔬菜,再游回来。
七十年代初,在沙坪坝工作。和后来在重师读书,建院工作。都很少去磁器口。主要是没有什么吸引力。即没什么好看也没什么好吃。出国二十年后回国,几位老友说去磁器口码头吃个饭,吹吹风。才发现磁器口已经不是年少时的他了。已经是大名鼎鼎彻彻底底的商业化了。青石板路还在,但已经是灯红酒绿的陪衬。
心目中,只有儿时的磁器口才是磁器口。现在的磁器口只是一个披着漂亮外衣浓装的打卡之地。哪是还有磁器口的内涵,金玉其表而已。
weed123
2024-02-22 08:21:48讚好文。不知洪崖洞是不是也是一個類似的人造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