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三造亭典故的历史背景,以及秦宓背后的蜀汉本土派系
上一篇文章,比较了三顾茅庐和三造亭的历史故事,这一篇文章,就来分析三造亭事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动机。
当时刘备刚刚占领益州,立足未稳。
当时对于刘备和他的势力,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学习刘表当年在荆州,笼络当地的地方势力,地头蛇收入统治集团为其所用,实现政令的通畅,消除潜在的民间敌对势力。
夏侯攥是刘备的老部下,在刘备当豫州牧的时候就投靠了刘备,是刘备手下的忠心部众,一路追随。
他一当了广汉太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招揽当地最有名气的隐士秦宓,实现打通益州本地士人集团的计划。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当时就是刘备的部下,当然也是亲身见证了的,
有样学样,他也学习刘备,三顾茅庐,这回是亲自去三顾茅庐招揽秦宓。
秦宓可不是诸葛亮,在本地势力巨大,房舍也豪华得多,所以不能叫茅庐,得叫亭了。而地位高的拜访地位低的,叫“顾”,夏侯纂可不敢托大,所以只能用平级拜访的词:“造访”,并且学习周文王招揽姜子牙的招数,拜秦宓为“仲父”,也就是干爹。
诚意十足。
可是,秦宓根本不想理他。
当年刘璋都曾经来请他秦宓出山,秦宓理都没理。为啥理会他?
这回太守亲自带着手下,捧着火锅来了,秦宓继续躲在床上装病。不理他。
为引发讨论,太守就开始从蜀地的特点说起,为啥蜀地能出文学家,出不了高官呢?
暗示的意思是,只要你想做,你其实是可以的。我看好你。
秦宓却回答蜀地的历史典故,表示本地的伟大,不需要出什么高官来衬托。
暗示的意思是,我不感兴趣。
太守碰了一鼻子灰。
没有多久,太守夏侯攥就病故了,多半是又气又累。太守没那么好当。
三国演义看多了,以为只要礼贤下士,只要诚意足够,有本事的人就会纳头就拜,
帮助自己成就大业,谁知道竟然是骗人的。
不管姿态多低,都叫他干爹了,秦宓竟然不理自己。哎。
有很多后来的人,评论秦宓,说他其实就是一个嘴炮,没卵用。
这其实是不了解益州士人集团的特点,没错,他秦宓是个嘴炮,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在嘴炮中战胜了吴国的张温。可是如果你觉得他就是个嘴炮而已,那就错了。
秦宓其实一生最大的辉煌点,不是嘴炮战胜张温,而是冒死劝阻刘备伐吴。
因为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方向。
以秦宓为首的益州本土士人集团,不同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人集团,崇尚的是看大方向,无为而治。
国策的大方面对了,其它都不是问题。
这和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人集团,专心细节,谋略出众,完全不同。
所以才有秦宓冒死劝阻刘备伐吴。
如果成功,这个贡献,可以和隆中对这样的贡献相比。
而秦宓的学生,就是后来在邓艾包围成都的时候,劝阻刘禅逃跑东吴或者南中继续抵抗,鼓励投降的谯周,
他同样是看大方法,劝阻刘禅作无用的挣扎,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人命。
而当年在姜维作无用的北伐的时候,谯周也是强烈的反对者。因为他从大方向上看出来,这是徒劳无功,耗费民力,必定导致国家的灭亡。
知天命,顺天机,无为才是有为,这是秦宓一系蜀地士人的优势所在,看起来废物一个,但是却每次都看对大方向,能够躺赢,这是谋士的最高境界。
有言
2024-04-03 07:00:29这不和刘表的荆州当地利益集团一样“大局观观,打不过就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