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地重游物是人非
五三到五六年暑假期间,“度假”的好去处是塘沽路和昆山路之间那小段乍浦路。我家所住在海宁路武进路中间四川北路上的“公益坊”(现在拆迁重建为上海“今潮8弄”,与“新天地”并列),离它不远。
南北走向路段的西边是巴掌大的昆山公园,它竟然还要收费,性价比不高所以游人寥寥。周边没什么商家,来往车辆少,显得清静。公园外墙有一个小小的少儿阅览室,凡暑假下午开放。
那时供少儿读书的公共场所有限,除了在路边花钱租连环画看的书摊,我们几无其他去处。阅览室只有不多几份少儿杂志报纸和读物,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开放时间前等候。满座后要在篱笆搭成的半露天长廊排队,出来一个进去一个,管理员老头颇威风,不断地对我们大声呵斥。夏天天气热,毒辣阳光还是会透过篱笆疏落处透入,实在不好受。你想想,人们好不容易排队进去,不待上个把小时哪会出来?往往是书没看成光排队等候就已大汗淋漓了。
夏天天黑得晚,黄昏伊始路边就有开始摆摊的,卖些家居小物品和夏衣之类。卖旧书的也不少,记忆中,卖的多是还珠楼主写的武侠小说,程小青的侦探小说和张恨水和张资平的言情小说,也有不少民国时期杂志如“万象”“西点”“良友”之类。我囊中羞涩,很多时候是挑挑捡捡,光读不买,引来摊主的白眼,但他们为了保持人气也不怎么赶我走。厚着脸皮从一个摊位逛到另个摊位,直到天黑摊主收摊才心满意足回家。
印象深的是曾有遇到的一次卖唱,在昆山路和乍浦路十字路口东北角,一把小提琴和一台手风琴伴奏就是他们全部家当。女歌者已不年轻,衣着普通甚至有点旧,显得落魄,唱的是三四十年代的艺术歌曲和时下如电影中“拉兹之歌”的流行歌曲。记得她在节目间说起卖唱缘由,主要是因为这个地段是文化人的聚居地,希望想能遇到故旧友朋,帮助他们找到生活和工作门路。时值初秋天气见凉,围观者稀落,地上的收纳盒有几张纸币,氛围颇为苍凉。只遇到过他们几次,后来再也不见踪影,也许他们如愿找到出路了。
细算算是六十多年快近七十年前的往事。每次回上海,找旅馆都找在我原家居附近,旁晚也到这个地段散步。顺便一句,离开十字路口不远是作家丁玲三十年代旧居,再走几步是商务印书馆原址。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怎不让人联想翩然。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信笔由墨
2024-05-17 20:03:54去国廿余载,人物两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