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五七干校搬到河南的根本原因
河南人的繁殖能力很强,62年三自一包后,河南人口猛增,1961年4804万, 到了1969年为5860万。
开始时有的中央机关老老实实,把五七干校放到比较艰苦的地方, 比如冶金部的五七干校在云南,有的部耍了点滑头,比如化工部, 直接就把五七干校放到了河南的太康(许家印的老家),大家以为河南很苦,其实不然,河南一点儿也不比别的地方苦,但河南顶了个“艰苦”的名,这全拜兰考的焦裕禄所赐。
对中央机构来说, 河南最大的优越性是回北京方便,京广线坐快车一夜就到北京了!
说到在信阳地区的五七干校,举个例子, 社科院, 最开始社科院的五七干校在信阳地区的息县, 就是春秋时代的那个息国的所在,息县有个县办农场,正好被合并到西华的黄泛区农场, 空出来正好给了社科院,过来几年, 因为息县不通火车,社科院发现了个更好的地方, 也是在信阳地区,信阳市北面几十公里的明港镇,在京广线上, 不但快车停,甚至还有一趟特快也停靠,回北京就极为方便了,更令人感到幸福的是, 信阳地区的主食是大米!商品粮供应是没有杂粮的。
万万没想到的,明港的自由市场不可想象的繁荣,不知为何,似乎完全没人管, 也没割谁的资本主义尾巴,真的在别的地方没见到过这种资本主义泛滥的现象,几天一大集几天一小集, 一条街的两旁各种东西应有尽有, 甚至连国家统购统销的大米,也能买到, 我记得价格也非常便宜,不要粮票好像只要两毛五六那个样子!!鸡鸭鱼肉都不贵,那些干校的老少爷们,一个二个吃得比在北京还好!
那时候京广线在河南的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大站,都有很多附近北京的五七干校的办事处,负责接待人来人往。
记得到漯河转火车上北京的五七干校,西华的中央高级党校和国家计委, 淮阳的冶金部(后来发现吃亏了, 就把五七干校从云南搬到了河南)和广播事业局,化工部在太康,还有不少,记不得了。
401.king
2024-05-25 14:47:15支持华老!饿死3000万vs插队1600万,几乎家家户都跟知青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