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长安
前一阶段回国,带着儿子,去西安旅游了一趟。去之前,告诉他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那里随便地下一挖,就是一个古墓,所以地铁修得极慢。没办法,一挖一个宝贝坑,瓶瓶罐罐太多了。照顾到有小老外在,我们在西安城墙上的时候请了一个解说的导游。运气很不错,分配了一个瘦瘦的硕士生,长得像“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属于高级解说,给同行写培训材料的。这个导游还曾经给中央领导解说的,这么一想,我们的待遇和中央领导也差不多了。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列举了一些名字越改越糟的城市。其中就有西安,就是长安了。有道理啊,长安长安,长治久安。西安,似乎就少了那么一点历史悠悠绵长的厚重感在里面了。于是我问导游,长安为啥要改名西安?
导游说,那是因为长安是中原和西部各少数民族的接壤的地方,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西部一直不太平。为了寓意西部的安宁,改长安为西安。这样一说,感觉有道理,估计朱元璋那时候心里发慌,自己先坐稳天下是最重要的,以后子孙能不能长久要排后面再考虑了。
我又问,长安为什么后来不再是都城了呢?
在我的固有印象里,这和气候变化有关。两千多年前,当现在的苏杭还是荒蛮之地的时候,中国西北气候比现在好多了,没现在这么干旱。人口自然就多,很长时间长安就是当时的人口重镇,所以才有十三朝建都于此。到了唐朝以后西北气候变干,河流枯竭,造成北方游牧民族也不得不更频繁的南下抢汉族的东西,逐渐的人口就往南部迁移了,首都也随之往东南迁徙。
但导游说,他的硕士导师不同意这个流行的观点。说是当时武则天用的是行政命令来迁都洛阳的(洛阳在西安的东面)。我觉得吧,这个说法强调了人的因素,虽然也有道理,但武则天当时迁都不就是因为长安交通不便,没法保证快速的物流。但物流和河流也很有关系,水位低了,自然不容易运东西了,我还是觉得人的因素是跟着自然的因素走的。不过,也无所谓了,既然既然是不同流派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本就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下次参看其他导游的意见,看别人怎么说。
我对“宋运辉”印象非常好,主要是有问有答啊,当初肯定是一个学霸无疑了。我能问,他能答,有意思很多。这也是我喜欢国内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了解了一定的历史,才能在看古迹的时候心有所感。如果去欧洲旅游,并不是说欧洲不好,而是我对西方历史了解得太少了,旅游中所看所听都是孤立的,石头还是死的石头,融不进活的历史。这就是文化,沉淀没那么容易。
这次可惜没有去看成大唐不夜城,不知道不倒翁小姐姐漂亮否。也罢,本来就是凑一个热闹而已。我估计那些沉浸式体验的唐朝服饰和熙熙攘攘的街景对我来说,还能唤起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我家的小老外肯定如同我看欧洲的石头一般,就只能被人山人海挤得兴致全无了。
上海的老房子太小了,只能我自己一个人住,让太太儿子住酒店。很久没有人住的房子开始用水洗漱几天以后就开始渗水到楼下去了。楼下有一个装修的店铺,老板上来看了一看,说你这个可能需要换一个马桶,但我不卖马桶,我给你打电话联系吧。于是一个微信电话就和另一个老板连线了,大家视频看了一下。上午联系的,中午就来干活,下午就完工了。这种生活小需求都在走路五分钟的范围里面,说起几个老板邻居们都知道,还和我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便宜,只是我没有时间去比较,相差不大完成就行。干脆利落,这种生活上的便利的确和美国有很大的差别。
毕竟是老房子了,虽然该有的都有,但也都不怎么好用。但即便是几十年没有睡过的硬板床硌得我屁股疼,即便是洗澡间转身都困难,也总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上海不是儿子的家,他只是一个住酒店的游客。而我是回家的游子,我住的是有人气的社区。大唐的繁荣我不曾参与,其实没什么遗憾的。因为其实当下就是将来的历史,也是波澜壮阔的大变局,身在其中不自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