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波城往事:F2

huiling-LA美國 2024-08-29 03:09:13 ( reads)

看到这个题目能意味深长地会心一笑的,一定是老留,而且是赴美留学之前已经结婚有老婆孩子的留学生,中国留学生来美是F1签证(公派者J1除外),他们的配偶子女父母都是F2啦!

1988年二月底,我拿着先行赴美留学一年半的先生寄回的留学资料、银行帐户、美国担保人的信件和担保金证明等一大袋文件,从福州到上海美国领事馆签证,幸运的是遇见了一年半前给我先生发签证的同一美国签证官(因为后来在我俩护照上看到签证官的签名一模一样)。他跟我聊了几句,问我是否知道福建申请者需要去广州签证?我当时很机灵地答道:“知道的,但是我先生当时在上戏念研究生,从您们上海领事馆拿到的签证,我想您们有留底,所以就来上海!” 本来我已经苦练了几句应答的英语,没想到用不上,那年轻帅哥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笑吟吟的,马上给了我“F2”签证,当天下午就取得了。

运气来了挡不住!一出门就被排长队等签证的人们围住了,七嘴八舌地打探消息,当知道是“F2”时,有些聪明过人的签证“老运动员”说道:“ F2 ”是伴读的,好签!人家美国人讲人道,让夫妻团聚!”

从此我对自己到美国的身份有了定论“F2 ”陪读!

当年的福州人对去美国以为是去天堂一样遥远而美丽幸福的地方,我也是兴奋不已,我并未从单位辞职,只是申请去美国探亲,因为不知道情况如何,我把四岁的女儿交给母亲,告诉她,我一个多月后就回来。没有把女儿一起带来美国,是我后悔不己的一步臭棋。

1988年3月6日,我从香港转机,生平第一次坐越洋飞机到达纽约,先生到肯尼迪国际机场来接我。我们在纽约友人家住了一夜,次晨被带去唐人街吃粤式茶点,又去纽约地标景点帝国大厦、世贸中心和联合国总部大厦参观,还去时代广场逛,看到热闹繁华的景象,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街上各族人民熙熙攘攘,我下定决心,要在美国努力奋斗,把女儿接来,扎下根来。

当天下午先生驱车带我回到波士顿,这是我们在美国的第一个家,是与四个BU波士顿大学生同租的单家庭房子。次日一早先生顾不上带我熟悉环境,已经请假两天了,他怕拉下更多功课,交代了我好好休息,就上学去了。

我却像是春天里从天外飞来的一颗种子,在新大陆里沐浴着阳光和雨露,渴望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颗年轻躁动的心,一股不知天高地厚的热情,驱动着我去熟悉并发现新环境。我第一天就用结结巴巴的英语邂逅了几个室友,他们是三个白人,一个黑人。我写了报平安信给母亲和好友,想上邮局寄出,在室友指点下,我在陌生的城市东张西望,张口问路找邮局,几个老外居然听懂并热心带路,我奇迹般地找到邮局,又第一次用先生给我的几美元现金买了邮票,发出邮件后心里狂喜,嗯!这是高度发达的国家,有漂亮整洁的街道、无数摩天大楼高耸入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超级市场货物琳瑯满目、到处都是友好善良乐于助人的民众,这都是我对36年前的美国的第一印象,这些是我刚离开的祖国所还没有的。啊!我喜欢美国,我一定会很快适应并settle down 的!

之后不久,渐渐认识了先生同校其他几位已婚留学生的妻子们,也都是持F2 签证的,即来“陪读”的。她们都来自大城市,都比我早一二年来到波士顿。

当时的波士顿各个大学,聚集了国内一批有真才实学的英才。与我先生同系的还有两位研究生,北京来的老M 长就一副京城侃爷样子,很健谈,长相粗犷,大方脸上有络腮胡子,浓眉大眼,眼睛挺明亮,看人时一副黑老大居高临下的派头,他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高材生,某歌剧院的舞台美术设计高手,怪不得牛里牛气的。他的妻子却长得娇小,象个南方女子,小家碧玉的细眉细眼小嘴巴,讲起话来却是薄嘴唇上下翻飞,脆生生的北京腔吸引了听众,但她和老公一样眼睛朝上,只和上海人小若搭话,瞧也不瞧我这小城女子。

小若的丈夫老李L原是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和我先生同时在BU 念舞台设计研究生,他小个子,典型的上海书生,极其聪明,但性格平和,见人总是笑模样。他和小若是去年九月赴美前刚结婚的。小若是上戏职员,美丽嗲俏人,追求者众,老李也是其中之一,他的赴美留学消息一出,众星拱月,自然就迅速而顺利地抱得美人归了!小若身材颀长,黛眉美目、脸若桃花,性格却与丈夫一样温和,与大家都相处融洽。

不过咱有自信,不屑与人攀比。对了,那时候受先来留学的台*****台湾留学生的影响,中国留学生妻子们统统被称为太太,抹去了自己的本名姓。有一次,我们三位太太在BU舞美系的师生作品联展上齐聚,M太太拉着L太太,女王范儿的气派,边看画边聊天,只差没盖住他们老公的锋头。我静坐一隅,目光追随着在介绍自己作品的先生,时而走动看作品,时而吃些Party上的小茶点慰劳自己,还试着用不大流利的英语与
洋人师生交流,不卑不亢,挺有收获的。

当年台湾老留中流行一句话“先生读书太太打工”,很快就原汁原味地传授给中国留学生家庭了。丈夫们都是出类拔萃的,都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即一年几万美金学费全免,但生活费还得靠自己挣,年轻未婚的留学生多是申请校内教学助理、实验员甚至勤杂工之类 Part time 短时工作,一人饱全家饱没什么压力,但拖家带口的为人夫为人父的老留们在繁忙的学业外,要挣出全家的生活费就不容易了。这样太太申请出来了就解决问题了,F2 是陪读太太?不,是挣钱养家的女人!

M太太果然很能干,在中歺馆干了一阵子洗碗工后,不久就在一家华人礼品店找到收银的工作。儿子小M也接出来上小学了,连M爸爸M妈妈都从北京来探亲兼带孙儿了,一家人其乐融融。一年后老M拿到了硕士学位,顺利找到外州的大学教职,一时间人人羡慕。但其后传来的消息却有曲折,M先生和太太刚开始真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赶紧又生了二胎女儿,没想到公婆儿媳育儿观念不同,矛盾四出纷争不断。老俩口气得回北京了。小俩口却越战越勇,M太太工作磨练几年,早己羽翼丰满,于是俩人协议离婚。这样的结局令人遗憾。但是前几年又有峰回路转,两夫妻分开十几年,男未婚女未嫁,熬得大儿子大学毕业工作了,小女儿也上大学了。M太太兜兜转转又回到M先生身边,两人不但复婚了,而且M先生被母校聘为教授,太太和他一起回到北京,彻底海归了,也许是折腾不动了,也许是叶落归根归成名就了,M先生和太太据说“从此以后幸福地生活着”……

L太太小若的身子却越来越沉重了,几个月后生了个小ABC女儿,娇嫩美丽的America bore Chinese! 可喜可贺,那一批留学生中第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L和小若当上了“美国人的爹妈!”在小小L 满月时,我们几家关系较好的老留,还带上礼物和拿手菜,到L家开了生日派对呢!

小若全职把孩子带到八个月,给她断了奶,送去了日托。小若看过去娇弱却不娇气,为补贴家用她一到美国先是自己买部电动缝纫机,在家接些修改衣服,做床上用品的活儿,因为美国成衣业发达,买衣服便宜,穿旧了就扔,鲜有修补的,私人定制衣服生意也不多,业务不大,所以小若有时也给人带孩子,干些杂活以补补家用。女儿上了日托班,她的时间多了,于是就找到一家成衣厂,当上了流水线车衣工,很辛苦,但生活有保障。她很懂得节俭之道,把自家租的房子转租一间给留学生朋友,当起二房东,这样生活压力减半。李先生毕业后就不需要朝九晚五地去赚钱,可以继续追求艺术梦,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的。

我自己被称为Y太太,自然也不忘“陪读”的职责,头二三个月,先熟悉环境,在家旁边的社区学校注册免费英语班,不久发現了赚钱机会,当时BU有个学生中心壁板上常贴着些教授校友们需要找人做家务,如看小孩、割草、做卫生、看顾病人等短期
工作的纸条,大都是付现金,每小时6-9美元,在当时还是很可观的,尤其是头脑里用人民币比值一算,一天干八小时能抵一二个月工资 !

先生常会撕下布告纸条上附着的电话号码带回家,让我逐个打电话应聘,对练习英文口语绝对有效,我从只能听懂二三成,结结巴巴讲不明白,根本无人雇用,到不久能够弄懂雇主的需求、家庭住址、工作的性质和工薪,还能流利地介绍自己的情况,顺利谈妥上工的条件和时间地点,心里对自己有点儿小满意。虽然只是些出卖劳动力的简单临时工,但雇主们都是高知,中产阶层及以上,我通过为他们工作,深入到美国家庭,瞭解他们的生活!美国人的豪宅、庭院、家居布置、育儿方式、日常饮食起居….. 统统成为第一手资料,迅速加深和充实了我对美国家庭的了解。赴美第一年断断续续地干了baby sitter 二个多月,house cleaning 家庭卫生做过三家人,每周一次四小时,也干了几百小时、还因为有医务背景,照料过某教授妻子晚期患者,甚至还陪伴过handicap 残疾人上街买菜,协助生活琐事….. 都是临时性的,工作也不累,就是些家务事。跟雇主和小朋友交流,学到不少正宗英语和俚语,还深入了解到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后来自己买房后在设计理念、装修材料、布置风格都胸有成竹。美国中产阶级人士大都是风度翩翩、个人素质良好,我与那些雇主互动良好,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都充满好奇,对我的态度非常友好,留下非常良性的回忆,以后作文细谈。

来美国第一年,由于签证的限制不能找正规公司的工作,但我的心态平衡,不因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有医务工作者的背景而不愿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实际上我从这些零工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钱,而且是自食其力的快乐,也是我最初了解美国社会的窗口。

次年五月我先生硕士毕业找到工作,三月份他去香港和福州办画展,回美国时把女儿带来了,一家三口团圆了,一年多来的思念和愧疚终于结束了。先生的工作使我们的经济压力减轻了,于是我们认真讨论我下一步的路怎么走。

先生的意思是他的工作收入足够养家,我可以安心在家做个真正的太太。但我还是有点梦想的,来美国不是当家庭妇女的。我本来想去申请就读当年流行的电脑、会计、护士等专业学校,后来有个朋友告诉我可以用中国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直接考美国相应执照,我认为到美国上学读书的目的就是找个好工作,如果不必再上学读书,可以直接参加考试,得到执照后找工作,难道不是个捷径吗?先生担心我的英文水平,我却以为在国内上过医学英语课,基本能读懂医学书籍,加上一年来打零工,口语进步很大,对考执照找工作有信心。我在国内在省级医院是搞超声波诊断,查到有个对口的“美国医学超声诊断师”的考试,接受外国背景的考试者,通过后不必实习可以马上找工作。这简直是天赐良机,专门为我安排的!于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准备工作,首先把国内学历和工作经验的材料公证翻译后,送去美国的“资质鉴定”机构确认,再寄往全美统一的考试机构,嗨通过了!又购买和借用了考试所需的英文超声波物理学、医学内外科妇产科书籍,超声诊断图谱、尤其是上千题的考试题目解析……

考试前整整三个月时间,每天十几小时的学习做题,天昏地暗!仗着年轻记忆力强,敢于走这条自学考证的道路。当年没有互联网,记得把先生从国内来的医科博士生处借来的大部头“英汉医学词典”差不多都翻破了,人家还催着还呢!

当时每年只有十月份一次考试机会,是笔试,新英格兰地区考生集中在波士顿市中心的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连考三天,我一个没有在美国上过一天医学课的女人,与美国当地本专业毕业生同场考试,竟然通过了,不是自吹,不能不说是国内教育的扎实,以及自己的毅力与刻苦!

漫长焦灼的等待,时而心急如焚,时而悲观失望,甚至偷偷哭过几次。从1989年十月初考试后到十一月底才拿到考试通过的证书,也就是说我成为了“美国医学超声诊断师了“ !这是最后一年该专业的笔试,次年开始上网勾选择题考试,当场就能知道考试结果。

时机刚刚好,先生的工作单位老板为我们全家申请到了绿卡,我可以明正言顺地找工作了!但是毫无人脉,毫无美国工作经验,好在波士顿是全美和全世界的医疗中心,从报纸杂志上时而总有各医院招聘超声诊断师的消息。于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在周边小医院先找到职位先干着,骑驴找马再好些条件的,我炒老板也被老板炒,折腾两年多,终于在1992年二月份进了波士顿的新英格兰迪肯尼斯医院,这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科主任水平很高,是全美该专业的考试官,对我很赏识和培养,后来1997年该院与BIDMC合并,成为麻州仅次于麻省总医院和妇女医院联合医学中心。后来的职业生涯就很顺风顺水了。

至今时而想起当年的选择、努力与坚持,很是庆幸与感动。我们小人物,来到异乡,就象一棵大树被裸根拔起,移植在陌生的土地上,不经过胼手胝足的搏斗,如何能成活?能生长成参天大树?

我还认识一些以F2签证来美国的佼佼者,她们的经历更为复杂,更加励志。

W太太系国内硕士毕业,F2来美后先是找零工干了近一年,中歺馆带位,哄小孩、搞清洁、陪富太太等等,同时申请攻读东北大学的生化博士学位。半工半读在四十岁那年拿到博士学位,顺利找到工作,直至成为首席科学家,成了公司栋梁。

在国内当医生的Z太太,F2转F1 又转H1工作签证,她一边当护士一边苦读两年,考到了美国医生执照,自己在美国开诊所二十多年。

很传奇的是在上海读完博士后来美国华盛顿某实验室工作的R太太,因为先生是F1, 她来时为确保拿到签证,也是用F2入境。但“是金子总会闪闪发光”。她从当实验员到自己当上老板才三年!她先发愤考出美国医生执照,再用MD 的光鲜头衔加上PHD,设计了前沿的研究项目,居然连续十几年拿到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金,每年达数百万美元,她的研究室已经申请了十几个发明专利,她也跻身知名科学家行列!

美国的伟大在于为来自全世界的移民开了一扇大门,每个来到美利坚的男女老少,只要能吃苦肯奋斗,就一定能在此机会之邦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我们应当感谢美国的开放与包容。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千古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每个怀揣着梦想的初来者,一定要放下身段,对最初的工作不挑不拣,一步一个脚印,向理想的目标奋进。如果像中国大西北农民家庭出生的那位33岁的211女学士,毕业十几年只一根筋地找高大上公务员工作,宁可啃老,宁可穷困潦倒,宁可饿肚子,最后毙命腐烂于出租屋,也不肯先干些简单低下的工作,或者体力劳动以集攒经验人脉,这样的思维和做派,注定是失败乃至死路一条。所以二千多年前孟子的名言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简单一句话“ 吃得苦中苦 , 方为人上人” 永远不过时呀!

(此文除了自己的真实经历,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半Fiction 半真半假,请勿对号入座,谢谢)

2024年8月26日于青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跟帖(8)

borisg

2024-08-29 04:35:47

佩服这些陪读妻子的拼劲。F2是不许打工的,只能偷偷地收现金。你怎么写得那么路子宽呢。

sheandI

2024-08-29 06:05:13

还是机会多啊。据说现在走线的华人一到,就被纽约神马的几个大城市的中国老板抢光了

不开窍

2024-08-29 08:50:13

6X4 以后对中国人F2政策有几年松动.

华府采菊人

2024-08-30 07:17:31

给了每个中国人一个“工作许可”,

二胡一刀

2024-08-29 08:08:45

了不起的经历。那个年代来美国求学的华人素质高,现在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来。另外美国的确是一个更公平的社会,靠自己奋斗

华府采菊人

2024-08-29 09:13:53

八十年代末的纽约, 中国留学生之多,得弄到学校想搞点支助之难, 不二法门就是到中餐馆去打工

sheandI

2024-08-29 10:26:22

有啥丢人的,在美帝50%的成年人在餐馆工作过。

f2022f

2024-08-29 21:38:52

我以前看到很多人都喜欢出国,还不知道出国有什么好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国外工资高的多。我们很多人出国时都是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