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青烟一缕人大漠(四十二)大队长秘书-周叔叔

Miken 2024-09-03 16:48:47 ( reads)

大队长秘书-周叔叔 

 

不是舅舅似舅舅,喇叭喊人记心头。

大爱无边重知识,红色恐怖救教授。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什么人会闯进你的生活完全是老天爷的意思。一个素味平生完全不相干的人在文革中竟然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就是周叔叔,幺舅一生的好朋友。

 

是在怎样一种场合下第一次见到他的已经记不得了, 因为幺舅的朋友实在太多。不经意间,周叔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其他叔叔却越来越少。就这样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圈子。

 

工人阶级领导一切。1968年夏天,做为重庆钢铁公司工宣队大队长秘书的他从大渡口来到了沙坪坝北街重庆大学。与我们近在咫尺。随着他的到来,还是单身的幺舅回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周叔叔当然也是家里常客。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与群分。这两人算得上是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都因为家庭出身不好,高中毕业未能上到大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惺惺相惜,也可以说是臭味相投。有那么一种知识分子的酸味。

 

记得最清楚的是在重大饶家院后面的大队部平房里,通宵达旦的讨论问题和彻夜的争论。除了不涉及政治外,海阔天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哲学,历史,宗教样样涉猎。十多岁的我听起来是天马行空。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义,不过过了半夜就熬不住了,毕竟年纪还小。虽然不是听得很懂,但也开拓了视野。

 

从工宣队68年进驻重大到76年撤离,周叔叔在沙坪坝呆了七年左右。尽管73年我外出代课,但一直都有交集。记得最清楚的有几件事。

 

有一次去重大松林坡看电影,电影换片时突然听到高音喇叭叫我和弟弟马上到主席台去的通知。弟弟和我大吃一惊,一下子又变得非常兴奋,竟然出名了。要知道时值清理阶级队伍的年代,臭老九的子女,完全抬不起头。突然在高音喇叭里听到自己的名字,胸马上就能够挺直了。文革中,高音喇叭在某种意义上可是政治正确的化身呀。

 

到主席台一看,原来是周叔叔在叫我们,说是怕我们走掉了。其实哪里会找不到呀。又不是第一次在重大看电影。也许,周叔叔是刻意让我们开心,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处在政治上的最底层,所以找了这个借口让我们兴奋一下。

 

如果说周叔叔关心弟弟和我是爱屋及乌,那关心重大知识分子就是发自内心深处

了。虽然只是秘书,他却拥有实际上的话语权,因为大队长都是听他的。见过大队长,一个四五十岁的工农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在对待知识分子方面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周叔叔办事。另外,众所周知中国从古到今都有一种叫秘书文化的东西。

 

一次偶然听到幺舅和他聊天,提到某系一位有留美经历的教授有严重的历史问题,系里好像是要把他送去外面什么地方。上报到了大队部,大队长就问周叔叔的意见。不知是否动了恻隐之心还是本心如此,周叔叔就给大队长分析了一下,建议还是留在学校里进行教育。

 

幺舅问不是还有军宣队吗?也需要他们同意才行呢!周叔叔笑着说这个没有问题。自己当过兵,知道怎样与军宣队沟通。部队有部队语言和部队沟通方式。在军宣队眼里,当过兵自然就是自己人。所以周叔叔说话是挺管用。工宣队和军宣队两边通吃。

 

尽管周叔叔有过硬的政治背景,但是在那红色恐怖的日子里能够挺身而出为 ‘所谓’ 的敌人发声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忠肝义胆实为不易。用佛教的语言表达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重庆大学里有多少知识分子受益于此无法统计。不过,肯定这不是唯一的一个。

 

为什么会对知识分子比较友好呢?这大概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周叔叔到底姓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从小被抱给人家。在他和舅舅的闲聊中似乎听到原生家庭是官宦人家。也许是家庭变故,他和弟弟被分别抱给了两家人,所以兄弟是两个姓。骨子里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对知识分子的亲切感。

 

不仅如此,周叔叔当兵时驻北京,算是开过眼界的人。家里的常客,经常与父母这种知识分子聊天。也许算得上是一种潜移默化吧!这样的话,一种下意识的保护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合理的。

 

周叔叔还讲过一件当兵的趣事。文革前,北京三大总部经常在周末举行文艺表演。团长以上才有资格看表演。他的团长没兴趣就把票给了当警卫员的周叔叔。表演中间休息,周叔叔乱跑时,就有将军问 ‘小鬼,你是干嘛的?'。回答是 '老总警卫员?'。'哪一个老总?' '老总警卫员'。永远只有一个回答。千万不要说实话。反正陈老总朱老总都喜欢看演出。有一个四川口音的警卫员也很正常。

 

还有一次从代课的学校回家,老远就闻到家里飘出一阵阵肉香。这么浓的肉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要多少肉才能产生这么浓的肉香味呀!母亲说周叔叔看到大家都过得辛苦。就想到办法买了半边猪,熬了油做了腊肉,大家这半年都好过了。想想一个月每人一斤猪肉的时代,半边猪意味着什么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叔叔就是另一个舅舅。

 

几十年过去了,周叔叔走完了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路程。当过厂长,结过婚,也有自己的子女。退休后买下幺舅江津旧房子一个人住。大概是为了两个老朋友不要离得太远。是不是又重新争论几十年前在重庆大学饶家院工宣队部同样的题目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也听不到了。不过,能够在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的海外华人心中留下这么深的印象,专门为他写上一篇,做人也堪称完美了吧!


 

跟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