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的家 (一)我的曾祖父(3)
(一)我的曾祖父(3)
我曾祖父于1910年的夏天,举家移民到启东县共和镇附近的新家。他常常在田间,遥望着这大片土地,引发了他很多的沉思。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一亩三分地,可以不用任何思考的在其上种植传统的作物。而现在已经拥有了上百亩的土地,可不能任意的种植庄稼了。在这大片土地上,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并且得首先从土地的特性研究开始。凭他数十年的经验,分析、判断结果,这里的土壤是属于粘土,但非常肥沃。当初,我的祖父建议种植水稻。显然,他完全是从自己喜欢吃米饭出发,认为我们与江南仅仅是一江之隔,而江南都普遍种植水稻,想必我们这里也可以种植水稻。曾祖父告诉他,因为水稻是草本植物,根稀很短,不适合在粘土上生长。祖父原来就十分崇拜曾祖父,被他这么个解释,不但觉得自己太天真、幼稚,还真的对自己的父亲佩服的五体投地,感到自己有这么个父亲感到无比的幸运和自豪。
曾祖父看到周围的住户大部分都种植玉米和黄豆,还有少量的高粱。原来的海门县情况也基本如此。所以,当时我老家吃的主食主要是玉米和麦子,我小时候在老家都吃过,确实没有大米好吃。但市场上也有大米卖,只是价格比较贵,一般人家都不会去买,或者买少量的放在家里,待家里来了客人,才难得的煮一顿米饭。怪不得我祖父希望自己家能种植水稻,可以每顿都吃上米饭。但从现代的营养角度来看,玉米的营养价值可远远超过大米,现在有不少人正在越来越青睐玉米。
尽管如此,曾祖父还是从经济价值考虑颇多,因为这些农作物并非是经济作物,经济价值比较低,种植它何时才能把投入的白花花的真金白银收回来?他犹豫了很久。
他与一般的农民不太一样,平时还比较关心时事。特别在那时事多变的年代,给许多事都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一次他去镇上,看到茶馆里正聚了许多人,在议论着什么?平时像茶馆这样的地方,他很少光顾。今天他走过茶馆,看到众人在议论着什么?便走了进去。看到有个人正在大发议论:“大家都知道,我们老家的清末状元张骞,曾是我们的骄傲。他在几年前,在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哪知道数年来一直惨淡经营,几乎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从那时起再也没有人提起此时,好像根本就没有此事似的。可是在经过了数年的惨淡经营后,竟然扭亏为盈获得了发展,现在又在启东久隆镇创办大生二厂,资本为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了今年(1911年),大生一厂和大生二厂已经共获利约370万余两。“众人听了不解,都异口同声的发出了”咦?“的一声。他接着说:“现在我国正在发展纺织业,上海、苏州江南一带的纺织业都在大力发展之中。纺织业却离不开纱厂的纱锭。而纱锭又离不开棉花的种植。”曾祖父听了以后,颇为振奋,一下子使他脑洞大开,脑海里一下子产生了种植棉花的念头。
但这毕竟只是偶然听来的消息,他所说的大生二厂不就在久隆镇?距家也只有20来华里,何不亲自去一次?于是,他亲自去那里“考察”了一次,大生二厂确实正在两班倒的在生产,顺便又去了附近的久隆镇和三丫支镇,观察了棉花的销售市场,确实随着当地纱厂的发展,这两条镇上增设了收购棉花的点。明显棉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曾祖父种植棉花的信心增强了,而且棉花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根据他的经验,我们老家的土地很适合种植棉花,首先我们老家是真正的平原,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正适合棉花的生长。但觉得自己种植棉花的经验不足,所以他第一次只是试种了二十来亩地的棉花。首先他从种植棉花的棉农那里取了经,从播种开始,发芽育苗,到田间管理,甚至到后来的采摘,都仔细的听取他们的介绍,并作了详细的记录。真是不负有心人,第一年的棉花就长势获良好,并获得了丰收。第二年就扩大了种植面积,几乎一大半的土地都种植了棉花。
曾祖父在种植上真的没有少下功夫,当时的农村,根本没有像现在那样有气象预报,甚至还预报未来一个星期或更长时间的天气情况。当时农家种地都根据老黄历上的24个节气来记载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割的时间。在这方面,我的祖父算是“专家”的了,因为他当时算是个有文化的人。到了年底,他总是亲自去镇上刘正泰香烛店买一本新的黄历回来,然后总是埋头阅读、研究它几天。他似乎根据这一年24个节气里的天气变化,掌握了一些天气的变化规律。他每天早晨起来,只要对着天空仰望一下,他便能知道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我记得在小时候每天上学去,常常问他要不要带伞。
这只是黄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大的作用是对农作物的种植方面,它根据一年24个节气来安排种植作物的播种的具体时间;中间的除草、松土、施肥时间;最后的收割时间。特别对棉花的种植有比较高的要求,棉花是属于木本植物,它的根部非常发达,可以伸至地表较深的地方吸取水分和养料,而我们老家的土地正是水分充足,又肥沃,正是适合棉花生长的土地。一般选择在春天约4月10日的时间,那时地温还比较高,在12°以上,且施于足够的有机肥料(原本比较肥沃的土地,一般种植数年后再施肥,但中间施肥是必须的。)播种以后仔细观察发芽育苗,特别观察幼苗的成长。中间的除草、松土、去除病虫害和施肥,都是中间田间管理的重要环境。即使在棉花最后的采摘期也非常重要,所幸棉花的采摘收获期正在天高气爽的秋天,很少有下雨的天气。
棉花采摘收获期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还有印象,我大约七八岁的时候,那时我家没有我曾祖父时那么多的土地,但当时我的老家已经普遍种植棉花,老家是我国主要的产棉地之一,且我老家出产的棉花质量为最好。到了收获期,常常把我们小孩拉去帮忙摘棉花,记得在我们腰间扎一块可以当作大口袋的布,让我们在棉花田间里,跟大人们一样的在摘一朵朵的雪白雪白的棉花。我一边摘,一边往大口袋里送,过了一会儿,大口袋渐渐的鼓了起来,然后一起放到真正的大口袋里。这样的劳动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有成就感的兴奋,甚至越干越卖力。回家后,母亲总有给我们好吃的东西作为报酬给我们。哪怕只有一块饼干或一颗糖,那时的我们要求并不高。但曾祖父那时的创业精神犹如我家的基因一样代代相传。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十具
2024-12-21 17:14:25东亚人的entrepreneurship好像是天生的,这点有别于斯拉夫人。毛偏偏要抑长扬短,念列宁经,搞得国家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