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为什么总有瓶颈
中国科技为什么总有瓶颈
(再发一篇得罪人的文章)
中国科技在近些年,日新月异,这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国外的经验。但除了航天领域由于外国的封锁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道路外,其他领域在关键技术上都遇到了“瓶颈”。中国在高端装备、工业基础材料、生物科学等领域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短板。最典型的就是半导体行业,特殊材料行业和精细加工行业。一些行业尽管国家投入很多,但至今仍无建树,这和中国科学界一贯的好大喜功,缺乏基础性研究,缺乏连续性积累,喜欢做表面性文章、华而不实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在延安使用过的纺线机和织布机外,就是一台万吨水压机是新中国自己制造的。其他的例如盾掘机,数控机床、机器人、高铁列车等算是高端的装备,都是参考和借鉴来的。基础材料也是如此,在硬质合金、特种钢材、特种塑料和精密冶金等领域基本没有突破。生物科技除了袁隆平先生,一步一个脚印的研究杂交粮食作物外,其他的都基本上是克隆来的技术。
为什么基础性研究没人愿意去做,准确说是没人愿意连续的去做哪?根本的原因是投入大、见效慢、成果少、对科学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伤害较大。比如基础材料研究,其实很多科学教已经掌握了基本方法,但枯燥和漫长的探索使他们失去了耐性,产生了用毕生投入而有可能一无所获的恐惧,从而使他们急功近利,对本来接近的胜利失去了最后一步的努力。举个具体的例子,曾经见过一篇论文,题目是“利用非线性回归探索新材料”,方法独特且可行。但由于各种特殊材料比较昂贵,没有资金来源,项目认定困难,只作了初步探索就放弃了。还比如,有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从西方引进了智能机器人,并成立了研究机构。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没有人愿意到研究所工作,也没有人敢拆开电路控制部分去分析,导致了耗费巨资引进的机器人(在那个年代是巨资),只能写字画画。
国内的人聊天,谈到科技问题,张口闭口就是要掌握国外科技的核心技术。为什么不去自己脚踏实地的去研究探索,非要掌握人家的技术哪?大家知道,科研是要由基础做支撑的,有时看似简单的东西,差一个小步骤就是面目皆非。就拿半导体芯片来讲,为什么苏联和美国差距那么大,原因就是在制定科研的战略方向时出现了错误。在40年代,苏联和美国在电子装备上不相上下。到了60年代,苏联制定了电子管小型化的战略,而美国制定了发展半导体的战略。不同的方向导致苏联在电子产品方面落后美国近30年。西方在半导体方面,从一个小的三级管,发展到一个芯片上集成数百数千个三极管。从电路分配、集成方案设计、计算、模拟、放大、制造等,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要想掌握关键技术还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借鉴。
所以,中国的科技事业还要脚踏实地的走自己的路,踏踏实实的用两代人,认认真真的做好科研。加大科技战略方向的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方向的投入,做好全国一盘棋,做好连续的经验积累。改革院士制度,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官僚科研体系,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激发科技人员勇于探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技的真正复兴。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