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蜀地云端

来源: 春后雨前SE 2021-03-03 06:14:2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085 bytes)

蜀地群山环绕,古时交通不便,"蜀道"常常成为难以行走的代名词。唐代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长诗,具言行路之艰难——"难于上青天",今日"四川"即得名于宋元时代的川峡四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公路泰斗赵祖康主持修建了西兰、西汉、乐西等公路,在悬崖峭壁上留下"蜀道何难"的豪言! 2011-2014年间,我沿着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国道,沿大渡河及岷江溯源而上,寻访先辈留下的足迹,饱览故国的壮美山河,领略神秘的藏羌风情,看到昔日的荒野沟壑变成今天的通衢大道,不由感慨良多。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巴颜喀拉山南麓,是岷江的最大支流。2014年夏天,与朋友驾车沿108国道和大渡河向西南方向行走,到达距成都三百余公里汉源县境内抗战时期修建的乐西公路,最险恶的岩窝沟路段位于海拔二千多米处。这条公路盘亘于大瓦山的峻岭之中,从勘察到完工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工程技术人员殚精竭力,征调汉彝民工十余万人,殊死赶工、蓝缕开疆,是一条用血肉筑成的抗战路。

乐西公路是与舵峰航线齐名的运送国际救援物资的陆上运输线,如今却被刻意淡化、少有游人。山上空气清新,山民善良淳朴,可惜因路况不好,没有开到最险峻的蓑衣岭。来这里的外人大概只有筑路者的后人及对乐西公路感兴趣的民间人士,这个行列中也有不少年轻人。路面已经用水泥硬化并加了围栏,不是原貌了,但线路没有改变,仍留有当年爆破的印记和压路的石碾。明清两代建造皇宫殿宇在山上采伐原木,得名皇木镇。

在石棉县城瞻仰了乐西公路上跨越大渡河的"石绵大桥",这座于1942年完工的大桥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公路悬索桥。如今虽已不再通行机动车,但仍用于步行和非机动车行驶,大桥的钢筋铁索牢牢地钉在岸边岩石上,已经使用了七十多年,现在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家祖父是主持大桥施工的第二桥工所主任,他老人家的名字刻在了桥头石碑上,而几块石碑已几近风化。如果祖父得知他最钟爱的长孙女70多年后来此巡访,得知桥上仍然蹦蹦跳跳地走着活泼的孩子们,一定会含笑九泉的。自从2013年偶然得知乐西公路和石绵大桥的故事,我一年来的"中国梦"就是重走公路和大桥,如今终于梦想成真。走在依然坚固的大桥上,脚下是波涛汹湧的大渡河水,缅怀先人,仿佛时空倒转,令人震撼!

安顺场距离石棉县城十一公里处,是天险大渡河的唯一渡口,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而红一方面军强渡成功,被称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这里现在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官方投巨资建设得十分气派。三代核心在此地均有题词,与不远处的乐西公路、石绵大桥形成鲜明对照,有点"成王败寇"的意思。但人气仍不旺,展览馆中的物品少有原件,整个景区显得太新,缺乏沧桑感。石棉县彝汉混居,境内的栗子坪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

修建了五年的雅 (安) 西 (昌) 高速,2012年正式通车。这条公路建在高山峡谷地区、崇山峻岭之间,总长约240公里,为G5国家高速的四川段。全程洞桥相连,双向四车道,被称为"云端上的高速公路",神马立交桥、高架路通通弱爆。途经长1106米、高230米的腊八斤大桥,其182.6米的主墩在2012年投入使用时为世界最高的T形刚构。还经过全程十公里零七米的西南第二长隧——泥巴山隧道,以及在悬崖绝壁间三次飞跨大渡河、与湖水相映成画的瀑布沟库区桥梁群。雅西公路之雄伟,非身临其境不能体会之万一。

雅西公路与1960年代修建的成昆铁路隔水相望,就像大渡河两岸的一双飞龙。中国成昆铁路与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宇宙飞船采集的月球岩石一起,于1981年共同获得"联合国特别奖",被誉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界的三大奇迹。成昆铁路汉源站位于乌斯河镇,一座钢铁大桥飞架大渡河的激流之上,大渡河铁路桥 (左上图) 全长 483.6米,共有九孔32米钢板梁,主跨一孔144米。老爸说1965年他曾带学生到乌斯河大桥工地实习半年。右上图是成昆线上一处著名的险工地段:黑区沟一号铁路隧道及对面的二号隧道,铁路工程师在此建造了国内罕见的高边坡防治柱,隧道口的山崖上分别刻有"天下第一柱"、"世上无双壁"的字样。左下图是编号为棚-171的乌斯河棚洞,即棚式明洞,右下图是大渡河上的人行悬索桥。

大渡河大峡谷西起汉源县乌斯河镇,东至乐山金口河区,全长26公里,总面积约404平方公里。大渡河大峡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谷峡谷地貌,号称世界第一大峡谷,成昆铁路穿峡谷而过。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不允许外籍进入的景区,所以只能在入口处飘过,右下图是岸边高山上的彝寨。

重兵把守的国电瀑布沟水电站位于大峡谷入口处,国家投资约200亿,建于2004-2010年间。水电站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装机容量330万千瓦,设计最高蓄水位850米,在汉源、石棉、甘洛三县境内形成84平方公里水面的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汉源湖,原来的汉源县城全部淹没后重建。由于水位增高,大渡河水流变缓,早已失去了当年咆哮奔腾的气势,附近的大峡谷也没有那么雄奇险峻了。人为的蓄水放水,不知是否会对两岸山体造成影响?沿途看到很多在河中围栏养鱼的,据说这些人也会顺手牵羊,把野生的珍惜鱼类一并打捞,这些都与长江三峡十分相像。

大渡河畔的风土人情:荥经自古为羌地,荥经砂器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纯手工产品,制作古朴、做工精细、烧制考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黑砂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称"东有宜兴紫砂,西有荥经黑砂"。九襄是著名的花果之乡,据说每年春天万亩梨花盛开,右侧二图为果蔬市场和当地特色小吃——乔麦榨榨面。

雅安以北的上里古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由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古镇依山傍水,木屋为舍、石板铺街、古风宛然,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2011年夏天,我到上里一游,两年后遭遇大地震,古镇受损严重,图为当年拍摄的震前风光。左上图是镇中心宽展的戏坝子,其重檐歇山顶戏楼是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右下图是位于古镇以西陇西河上的二仙桥,是高卷拱单孔石桥,清乾隆年间先后建了三次。石桥与周围静物相映成趣,有江南水乡美景的感觉,桥侧石栏正中雕刻龙头和龙尾,取"镇龙"之意。

民国年间这一带属于西康省,名称来自境内的康巴藏区,省会曾先后设在康定、雅安,共存在16年。1955年撤销西康省,辖境以金沙江为界,西部划归西藏自治区、东部并入四川省。我的一位沪籍老同学四十多年前在川西从军,左图是他当年的一幅手绘地图,其中左线就是现在的雅西公路,而中线则是成昆铁路的四川路段。右图是刘忠福主编、重庆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乐西公路》一书,收集了许多当年的筑路史料。虽然有些地方仍语焉不详,但毕竟是官方出版的中国第一部一条公路抗战筑路史,我跑了成都市多家书城才买到。

岷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她从仙境般的阿坝州走来,向物产丰饶的成都平原而去,流经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孕育了奇异瑰丽的古蜀文明。2012年秋天从成都出发,第一次造访汶川的南大门映秀镇,即512大地震震中区域。参观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纪念馆,时钟永远停留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317国道又被称为"川藏公路北线",夹在两侧山崖中间,沿途大地震遗迹随处可见,触目惊心!在大自然面前,凸显人类的渺小和脆弱。

阿坝州理县的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西汉时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和防御重区便已存在。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有"神秘的东方古堡"之称,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放射状的八个出口,由四角、六角、八角等各种几何图形的碉楼组成,外墙用卵石和片石相混建构,施工时不画图纸不吊线。寨中斑驳有致、巷道纵横,家家户户屋顶相通、暗道相通、水网相通。本寨人进退自如,外来人如入迷宫,是老祖宗为抵御外敌设计的。经过多次大地震,这里的碉楼毫发无伤。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是古羌人的后裔之一,羊是羌族的民族标记。羌族至今仍保留口语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但文字已经失落,羌绣便成为女人们独有的记录方式。羌语中的"纳吉纳噜"是"吉祥如意"的意思,相当于藏语中的"扎西德勒"。羌族人的生活现在也汉化了,旅游业使得他们富裕起来。夜宿"毕棚沟第一家"农家乐,空气清新、环境安谧、价格便宜。年轻的老板娘勤劳朴实,她五岁的小女儿活泼可人,山里的妹子长得真水灵。第一次吃到晾干后的核桃花做的菜,我答应了老板娘,回家后就为她家发了一条微博。

此行目的地是理县境内的毕棚沟大型原生态风景区,乘坐游览巴士至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处。毕棚沟是邛崃山系大熊猫走廊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比作东方圣山——四姑娘山的美丽背影,据说夏天可翻山越岭,徒步到达四姑娘山。景区内女皇奇峰峻峭,白龙瀑布飞挂,沿途流水潺潺,秋天的海子美不胜收。整个景区十分干净,很少见到垃圾,游客们也都守秩序、讲礼貌。虽然规模不如九寨沟,但是门票价格只有十分之一。

毕棚沟的树挂、湖水、沼泽地和红石滩。

2014年夏天,沿着中国第一条国道——213国道向西北行走,前往若尔曼大草原。古人无坝引水,今人筑坝蓄水,右上图是位于都江堰上方极具争议的紫坪铺水库,与近在咫尺的都江堰形成鲜明对照。左下图是茂县境内的叠溪海子,是岷江主流的一段,由1933年的7.5级叠溪大地震形成的高原堰塞湖,被称为"保存最完整、最典型、中国最大和最美的地震遗迹",右下图是峭壁上自然风化形成的麒麟头。

著名边陲重镇松潘古城史称"川西门户",自古"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这里有保存至今的明代洪武年间的城墙。唐朝贞观年间松潘古城曾爆发武力通婚的唐蕃松州之战,最后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结束 (左上图)。松潘县川主寺是为纪念修都江堰的川主李冰设立的,如今寺庙已荡然无存,却成为游客们前往九寨黄龙的中转地 (右上图)。这一带藏、羌、回、汉各民族混居,文化、语言、宗教不同。左下图是荗县的一座回族清真寺,中式寺庙建筑与伊斯兰教新月标志隔为一体。右下图是羌族的传统民居和碉楼,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位于红原大草原海拔3454米的瓦切塔林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1982及1986年,十世班禅曾两度来此颂经祈福。大师圆寂后,信徒们在他亲炙过的这块净土上建造塔林纪念。塔林占地30余亩,共有81座大小不等的白塔,周围数千平米连绵的经幡围绕着数百转经筒,十分壮观。

若尔盖大草原距离成都约500公里、海拔3600-3800米,是中国三大湿地之一,连接川甘青三省的"民族走廊",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右上图的帐蓬是给驴友住的。草原上第二大海子花湖属于黄河水系,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以及长江、黄河上游源头地区最重要水源供给区。这里天蓝山青、土肥水美、牛羊成群、鲜花遍野,是镶嵌在川西北高原上的一块绿宝石。

213国道有"世界级的风景之路"的称号,花湖位于国道旁,汽车常常与牛羊同行,右下图是阿坝州唯一的高原公路收费站。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黄河流至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与若尔盖大草原上的白河相会,转了一个大弯,恰似草书的"九"字,又像阴阳太极图,故得名"九曲黄河第一湾"。黄河流经红原大草原时,清澈的河水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尤如弯弯的新月,被人们称为"月亮湾"。谁能想到,混浊咆哮的黃河,在上游却如同温柔娴静的处子。到了阿坝县西北与青海久治县交界处,出现了一片宽敞平坦的草场,这里就是"长江黄河分水岭"。两条母亲河携手流过这里,然后作别,一路向东,奔腾到海 (右下图)。

七月正是若尔盖大草原上百花盛开的季节,各色野花,清香扑鼻、灿若繁星,在花海中野餐別据风味。偷懒的导游把所有野花统称为"格桑花",实际上只有图一中的粉色小花是格桑花。它是高原上最普通但生命力最强的野花,其花语是"怜取眼前人",据说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若尔盖大草原上的花草植被与北斯堪的那维亚和冰岛有些类似,比如我发现了疑似鲁冰花和黃花九轮草,当然要袖珍些,也许高海拔与高纬度有某种亲缘关系。旅游团里有几位小朋友,看见草原上的牛羊和野花、天上的新月都要惊呼,快速的城市化使得孩子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最小的驴友是不足四岁的娜娜,她和小伙伴在路上唱起了《我是一个粉刷匠》。女儿这般大时也有一张圆圆脸,唱的也是同一首歌。

初稿:2014-11-21
二稿:2021-02-09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30 多年前在白河钓过鱼 -myiqim2- 给 myiqim2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3/2021 postreply 13:18:27

谢谢分享!四川是个好地方! -music123- 给 music12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3/2021 postreply 14:38:12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