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人死于感染,天灾还是人祸?
上学的时候,考试从来不敢作弊,这倒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因为害怕。作为普通农民家庭孩子,没有后台没有别的路,所以不敢作弊,承担不起作弊的代价。造假是一个习惯,只要开始撒谎就会成为习惯,终归有一天可能要为造假付出代价。
中国政府习惯造假,对于疫情数据自然也不例外。几个星期前,公布的全国死于新冠肺炎的只有20人,昨天突然说有6万人死于新冠肺炎。当然,他们不需要解释为何数据前后自相矛盾,也不需要为任何人死于新冠承担责任,你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数据从何而来。这一波疫情大爆发,中国多少人死于感染是个谜,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从几十万到几百万都有。可以肯定的是,疫情比预计的严重,也比官方承认的更严重,北京广州福州多地出现殡仪馆人满为患,死者遗体无法及时处理。朋友圈,中文网络讣告多了起来。那么,住院死亡的如此多,是病毒变异了还是中国人特殊?
根据中国卫健委提供给世卫的数据,中国这波疫情并没有出现新的病毒变异株,所以病毒没变。有人说,都是开放的错,反对动态清零的人要为此负责。问题是,你有别的选择吗?中国放弃动态请不是什么根据疫情变化调整政策,而是动态清零失败了。更重要的是,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不少人死于新冠感染,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出现中国式的爆炸性传播和高重症率高死亡率?
对于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简单解释,也不是某个人偶然性错误导致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疫情虽然是自然现象,疫情在中国造成如此严重后果很大程度是人为因素,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并不过分。
首先,任何人都必须承认,中国政府没有为开放做好准备,也严重低估了疫情爆发的程度和破坏性。比如说,中国没有经济能力为医保提供辉瑞特效药,可以理解,引进专利生产也可以。问题是,为什么疫情大爆发后才想起中国没有药?引进专利自己生产需要时间,不是至少半年前就应该开始筹措吗?尿都憋不住了才想起来去修厕所,这不是开玩笑吗?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的防疫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为什么中央不能筹集一笔资金解决药物生产问题?实际上,不要说特效药,连退烧药都买不到,这是无法辩解的失误。
那么,缺乏准备的原因又是什么?官僚作风,不重视人命,不作为?这些都是可以预计到的,是当今中国官场的风气,但是这些不是主要原因,毕竟疫情如此严重,破坏性之大任何人都不敢忽略。无论是习近平本人还是中国政府作为一个整体,也担负不起这个责任。我认为,缺乏准备的关键是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是由于之前所有有关疫情的数据都存在严重造假。欺骗民众,误导全世界,最终又狠狠打了自己脸。
疫情数据造假,是从2020年武汉开始。动态清零政策的基础,就是武汉模式。中国当初做的确实不错,但是严重夸大了成果,也掩盖了疫情的严重性。也就是说,武汉实际感染人数,重症比例·,死亡数字远远高于各级政府上报的数据。所以,中国政府此后坚持动态清零,实际上低估了病毒传播能力,高估了封闭管理的效率。等到各地发现动态清零达不到预定效果时,敢说真话的都被撤职,其余人为了保自己的乌纱帽,一方面层层加码,采取更加极端更加野蛮的封闭措施,一方面隐瞒疫情。
这不是猜测,你回头看一下之前全各国各地公布的数据,跟现在对照一下,就会发现造假是普遍性的,而且非常严重。比如说,之前全国各地公布的感染病例,90%以上都是所谓无症状感染者。这简直颠覆了全世界对这个病毒的认知。现在你看看周围,有几个人被感染后没有症状?试想一下,如果中央政府开放决定是根据这个数字,会是什么后果?必然严重低估病毒感染重症和死亡比例,而这正是现在发生的。
所以,之前三年,中国各地动态清零就是一个骗局,被清零的实际上都是根本就没有被感染,也就是那些所谓无症状感染者,而真正被感染的病例一直存在。否则,就是这个病毒传播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出现多地同时爆发,而且是井喷式爆发。中国一个月被感染的病例,超过了全世界三年的总和,你用传播链能解释这个现象吗?不,也不是因为中国人口密度大。比中国人口·密度大的印度日本新加坡韩国也没发生过这种规模的传播。
回顾历史,三年大饥荒如何发生的?是自然灾害吗?为何中国发生大规模饥荒的同时,出口的粮食并没有减少?造成大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之前亩产万斤的谎言,欺骗老百姓,欺骗自己,对于中国农村严重缺粮估计不足。
我知道有人会问,他们自己不知道那些数据是假的吗?答案是,知道,也不知道。也就是说,所有人都知道数据造假不可信,但是所有人也都低估了数据造假的程度,包括习近平,也包括你我。比如说,你肯定怀疑过中国核酸检测结果有造假,但是你也不敢相信花费几千亿折腾全国人民三年的核酸检测,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连垃圾都不如。
你也不要指望什么严查什么追责。美国有个成语,Once a liar, always a liar. 为了掩盖之前的造假,中共只会做一件事,编造更多的谎言。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告诉你现在中国疫情究竟死了多少人。你知道他们造假,他们知道你知道他们造假,但是他们还是会继续造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