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钱今日花(三)
明朝有钱今日花 (三)
这个发薪日贷款从1993年开始突然在美国火起来,遍地开花,专门“服务”穷人。各地政府发现它有问题, 12 个州禁止这种贷款,18 个州将 贷款利息限制在 36%,45 个州和华盛顿特区有利率上限,但上限很高,中位数为 38.5%,但有些州没上限,比如德克萨斯州。2018年,全美有23000家发薪日贷方,2300多万人用过这个贷款,这个行业大约进账300亿美元。常有人想立法禁止包括发薪日贷款之类的高利贷,把年利率上限设为36%1 ,但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利率上限。“发薪日贷款”的店子都开在穷人区,它搜刮的绝大部分是社会最底层2。估计高利息都是从最底层40%的人头上攫取。设想如2020年它共搜刮300亿美金,若最底层20%出200亿,则最底层20%那拨人约3%的收入又被攫走了;加上信用卡利息费用500亿,则最底层20%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就被人轻巧地攫走了。
自己的收入被作为高利贷的利息拿走了,则等于被剥夺了这收入的支配权。为避免被利息盘剥,我们每个人都得懂如何消费。
我们的收入一部分存起来,有人拿些去投资;存钱和投资之外用于购买实物和服务、花费于吃、穿、住、行、医、教、娱等等的钱就是消费。把钱捐出去、缴税、被盗、被骗、被抢、被惩罚性罚款或收缴额外费用、付高利贷等都不算消费,因为这些钱都没被用来购买我们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捐献是善举,缴税是履行义务,闯红灯被罚款、没按时还钱被收缴高利息都是被人惩罚性剥夺了收入的使用权。要懂消费,我们先得区分消费类型。
消费按其功能可分成四大类(见表27.2):
第一,必要性消费,
第二,投资性消费,
第三,享受性消费,
第四,浪费性消费。
必要性消费又分绝对必要和次必要,次次必要等。必要性消费就是生活必须的消费, 买米买面,买鞋子、买房或租房,买车上下班等等。
投资性消费可分大投资和小投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比如买本书看看、报个班学点东西、上大学缴学费等都是投资性消费,这类消费会有间接回报。
享受性消费可分为身体享受和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又可分为炫耀性消费和自娱性(自我满足性)消费,身体享受消费又可分为有害消费和有益消费。
浪费性消费可分为上当受骗性、自损性、自虐性或自残性消费等等。
个人的所有消费都可归入以上四大类,细分还可归入不同小类。消费常有多重属性,可归好几类,我们来具体看看。
去按摩是什么消费?如果你好好的就去按摩,那是享受性消费。如果你伤筋动骨了,按摩后就不痛了,那就是必要性消费;好得快,可以马上去工作,那就可算是投资性消费;按摩了,半点用都没有,那就是上当受骗性消费。
一个女孩大学毕业到上海工作,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因为同事们都在谈论那个名牌包,她就也舍血本买一个。买这包是炫耀性消费。十一回老家,高中同学集会,她就背那个两万块的包。但一到老家,那个包的消费性质都变了,因为那个包的推销商的欺骗宣传工作不到家,小县城里没人知道这包。女孩跟同学说我这包两万,她高中同桌就想:让我试试!放了几个钢币在她包里头。等她们吃完饭,她同桌把钢币从她那两万块钱的包里拿出来,发现没变成金,也没变成银,便心想:你傻啊,钢币搁里头又不能变成金的,你花这么多钱买它干啥?但她不说。她同学背的包比她这个包好看,装的东西还多,都只要两百来块。吃完饭出门,太阳老大,同学们把包举起来挡太阳,这贵包女却把白嫩嫩的手捂包上,怕晒坏包。手晒坏了只皮痛,抹点油膏就好了,两万块钱的包晒坏了心痛,没药治。她们刚在街上走几步,突然下起雨,同学们又都把包举起来遮雨,她呢,赶快把包掖到衬衣里护住,把自己淋得落汤鸡似的。你看,人家那个包还能当阳伞雨伞,比她的实用多了。她想炫耀,没想到同学们心坎里都瞧不起她,只觉她傻。所以她花两万块钱买个包就成为上当受骗性消费。
这里要说说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是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1899年提出的。中国目前还不算富,但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奢侈品,搞炫耀性消费。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过去几年急剧增加,预计2025年会成为世界第一。花几万块买个包就是典型的炫耀性消费。汽车或手机类的科技产品会有功能上的差异,而大多奢侈品如昂贵的衣服、背包、酒水的使用价值有限,与一般衣服、背包、酒水并无多大实用功能差异。买奢侈品的人更多花费于商品的心理价值。商品的心理价值是有资本的劳心者通过宣传炒作创造的附着于商品之外的虚荣价值,所以很多炫耀性消费其实都是上当受骗性消费。
一小伙子在网上认识个美女,一下就找到了心灵伴侣,一刻不微聊两句就浑身发烧。几天下来,跟美女如胶似漆。对方一个字抛过来,小伙子就知道她喜还是愁;美女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小伙子的心。他早上三点钟都躲被窝里跟美人网聊。世界上只有那个美人,地球都不存在了。美女一天忽然发来个愁眉照,小伙子马上天黑了,忙送一问号加三个感叹号再加个问号过去。美女说她妈突发心梗,急需手术,可是手术费要三十万,然后美人流泪照就发过来了。小伙子揪心啦,要救心上人的母亲,要千金博一笑,便把手头存了十几年的压岁钱三万块给打过去了。隔天那心上人就拉黑他。这个花费叫什么?
上当受骗性消费?不是,因为他根本没花这笔钱。他被骗了。因为那个美女其实是躲在宝岛台湾的一五十岁的寡妇。
中国有个卖药发了财的人,不知是卖真药还是卖假药。他給一自称能帮他女儿进斯坦福的人六百万美金(四千万人民币)。那人就把他女儿包装成划船运动员,然后买通斯坦福大学划船队的教练,把他女儿弄进了斯坦福。美国名校对有体育特长的网开一面。其实他女儿各方面都不错,不找人也有可能进斯坦福,但他为了保险就花了这个钱。 他这个四千万是什么消费? 投资性消费。不幸得很,他找的那个中介叫辛格,被抓了。这个卖药发财的人的女儿就被斯坦福开除了。这孩子很无辜,因为这是她父母背着她搞的鬼;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来这卖药的花的四千万算什么消费? 上当受骗性消费。其实他再加个几百万美金,走正门給斯坦福捐个一千来万就名利双收:自己得了捐款的名,女儿又稳稳上着斯坦福。无知使他名财两空,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
中国有个靠倒卖房子发了财的潘某就很有知识,晓得美国精英大学的不成文规矩,就是根据你孩子的学习情况,你捐一定数目的款,他们就可把你孩子收了。孩子越笨,捐额越高。川普女婿库什纳比较笨,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400-1600)只考了一千两百多分,一般中国孩子闭着眼睛也考个一千四五百分;库什纳父亲就給哈佛捐了两千五百万,把他买进了哈佛。这个潘某,生在个驴子不拉屎的穷地方,特节俭,据说是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他对富得流油的哈佛大学出手大方,一下捐了一千五百万美金,合一亿人民币,又給耶鲁捐了一千万美金。捐献本不算消费。但随即潘某一个儿子就进了哈佛,一个进了耶鲁。显然潘某的儿子比川普女婿聪明得多,所以他只捐那么点就行了。那么潘某这个“捐款”其实就是投资性消费,为他儿子的前途做的投资。潘某精明到家,名利双收,比那个卖药的土鳖高明多了。
四类消费分类也有限适用于国家的消费。国家的钱用出去其实都是消费。明代郑和下西洋就是浪费性消费,它没有给国家带来任何经济回报。细究中国历朝历代,失败的都是因为皇帝搞太多享受性和浪费性消费,好的朝代都是必要性消费和投资性消费居多。
美国打阿富汗是什么消费?美国人说那是必要性消费,因为他们要惩治恐怖分子,要在阿富汗建立民主政权。我看那是自损性消费。美国打伊拉克呢?他们也说是必要消费,当时美国政府说伊拉克的化学武器太厉害了,一根指头大的玻璃管里的白粉用个小飞机搞到美国来美国就完了。为了美国安全,必须把伊拉克灭了;还有就是萨达姆威胁不使用美元,灭了他美元就没事。还有人认为打伊拉克是投资性消费,因为美国花五百亿美金就把伊拉克占了,伊拉克的油就能给美国带来一万亿美金的间接收益。现在看来打伊拉克也是自损性消费。美国现在一年花八千多亿美金于军事,那个航母军舰成天在中国门口晃荡,那花油钱啦,但他们也以为那是必要性消费,但那多半也是自损性消费。
这里要特别谈谈享受性消费。没半点享受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所以每个人都得有点享受。但享受其实与消费无关。古人都是设法享受那些免费的东西,“清风明月不要钱”,“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但对于许多现代经济学家,这些消费都毫无意义,因为它没花钱,不能创造需求,不能带动经济。为了经济,最好是人人为清风掏钱,为明月付费。确实,在城区难有清风明月,空气不大好,月光被路灯消灭了,要领略清风明月还得去旅游。商家和经济学家要你只享受那些花钱的,不花钱的享受不叫享受。你关掉灯,月光就进你家里来了,你就能享受月光,他非要哄你交笔钱,上哪个高楼去看那里的月亮。你家里开了空调,最热的天也跟春天一样,他非要你花钱到那个避暑胜地去享受那里的春天。如果你有钱,到那避暑胜地去,那是适度的必要性消费,对穷人来说那就是过度的享受性消费,而那结果往往就是上当受骗性或自虐性消费,你消费后难受啊。所以一定要量入为出,搞清楚什么是必要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要限制享受性消费,而只搞必要性消费和投资性消费。商家往往把过度的享受性消费和浪费性消费说成是必要性消费甚至是投资性消费,忽悠人、消费人以自肥。美国2008年的金融风暴就是有些人这么搞,想忽悠穷人消费穷人,不料倒把自己消费了。
是雷曼兄弟诱发了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雷曼兄弟是个金融服务机构。从1997年开始,它就迅猛扩张搞“Subprime Mortgage”。中国人把Subprime Mortgage译成次贷,非常准确。“次贷”的实质搞法就是“滥贷”,英文该叫“Unworthy Mortgage”。但他们用了个极具天才创造性的词 “Subprime Mortgage”,次贷。“Prime”意思是“最好的,最优秀的,第一流的”,Subprime就是比最好的次一等的,給人感觉还有次二等、次三等的。显然,给这种房屋贷款起名“Subprime Mortgage (次贷)”的人 要么是斯坦福、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要么是沃顿商学院训出来的。中国现在也搞了很多商学院。名商学院的人一出手,世界就变美好了。因为他们精通心理学,不服不行。有个大学招不到门卫和开电梯的,如果叫他们来招,他们就把门卫称“中国哈福(福气的福)大学南门入口处处长”。那农村小伙子一听,哇,我们祖宗八代连个村长都没当过,这个处长是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官,钱不钱的算什么,马上上岗。招开电梯的,他们说是聘请“福居大楼一单元居民升降部部长”。官更大,马上有女孩来应聘。这是忽悠,但这种忽悠对社会不会造成大损失,只是让那个门卫和开电梯的乐一乐,唯一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是,那个门卫以为他跟开电梯的女孩门当户对,便举朵红玫瑰到那个“居民升降部”去求爱。那女孩见了门卫小伙子,嘴一撇:你一个处长想找部长,也太敢想了吧!你提四两棉花去纺一纺,天下有女部长嫁男处长的吗?把男孩踢出电梯。那女孩就成了剩女,男孩也只能打光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