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热衷于“揪渗透”的人讲一个宋代的小故事+彩蛋

来源: 狄冠元 2024-03-20 18:06:3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1980 bytes)

1) https://mp.weixin.qq.com/s/KhQRP9E0TViIC8bOL1AjJg

 龅牙赵 读宋史的赵大胖 2024-03-08 21:10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出来了很多喜欢“抓渗透”的人,到处翻检海报、书籍、包装……寻找境外势力渗透的蛛丝马迹。一旦找到了自认为的证据,就欢天喜地如获至宝,恨不得将对方满门抄斩。
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例子,就是把农夫山泉包装上的这三座山指控为日本的富士山,大喊“渗透了渗透了”。
Image
真的,我都看笑了,这是没见过富士山的照片还是没喝过农夫山泉啊,能把这两个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已经不是渗透了,这是渗水了,脑子里的水全部渗出来了。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宋代的小故事。
王安石熙宁变法期间,有人在开封相国寺的墙上匿名写了一首诗:
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
阿侬去家京洛遥,惊心寇盗来攻剽。
这首诗的文采非常一般,看到这首诗的文人士子都认为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思念在边疆作战的丈夫,在相国寺烧香祈福的时候顺手写上去的。
等到元祐年间废止新法、苏东坡回到开封,同僚在相国寺给他设宴接风,大家就聊到了这首诗。
苏东坡看了一眼,就说,这是有人骂王安石的,然后开始一字一句地给大家解释。
终岁,就是一年,也就是十二个月,十二月组合起来,就是一个“”。
荒芜,指的是田里有草,田加一个草字头,那就是一个“”。
湖浦焦,就是说湖浦里面没有水了,水去了,去加一个水旁,就是一个“”。
女戴笠,就是女的头上戴一顶帽子,那就是一个“”字。
落柘条,意思是柘的木条没有了,柘去掉木字旁,就是一个“”字。
阿侬,北方人都不这么说,这是吴地的方言,吴加一个言字旁,就是一个“”字。
京洛,就是指的都城,就是“”字(古代的国字有都城的意思,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去国怀乡”里面的国就是都城)。
寇盗,就是“”。
所以,把这句诗里面的字谜连起来,就组成了“青苗法安石误国贼”的意思,这不是女人思念丈夫,这是文人控诉王安石的新法。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人家真的要传达什么暗语的时候,凭你的知识储备、你的学识能力,其实根本看不懂,甚至别人给你解释了一遍你都听不懂,只能傻呵呵地跟着别人喊口号;
第二,抓渗透这事儿如果泛滥起来,谁都无法幸免,你没有被人深挖,是因为你目前没有被深挖的价值,等到某一天你的仇家想搞你了,你的“证据”几乎可以用“信手拈来”这四个字来形容;
第三,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敏锐”“睿智”“目光如炬”到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你相信我,在这种瞎联想的问题上,永远是读书越多的人越厉害,就凭你这识字都费劲的状态,你干不过别人的。

兄弟我的第一本书《宋朝阐史官·碎片里的两宋》出版了,有兴趣的朋友们,长按这张海报里的二维码下单吧,谢谢。

2) https://mp.weixin.qq.com/s/OJY3nH2pTEMsxCmSlslZMw?

苏轼杯酒解“反诗”

 沙宇飞 智谭文化 2017-06-29 18:06
Image

苏轼的老家在四川眉山,距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40公里。如果那时有飞机,苏轼往来川豫也就不那么辛苦了。可正因车骑之具,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他先后五次途径洛阳,吃过烩菜喝过汤,算是与我们有缘。

 

苏轼身为唐宋八家之一,浩然才器,风流词章,给人印象是高大上。其实生活里的苏轼,不仅善解人意、颇有情趣,而且机智搞笑。

 

我们讲一个苏轼破解“反诗”的趣事。

 

开封大相国寺老有名气了。它最初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信陵君的故宅;700多年后到了北齐,被改建成了寺庙。唐朝时,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来开封拜佛。这次拜佛跟以往不同,以前是跟在老爹老妈屁股后头,如今爹妈已去,自己咸鱼翻身当了皇帝!只见众臣拱卫,车乘相衔,旌旗招展,仪仗威严,李旦成了大驾出行的主角。有头有脸的人到哪儿都喜欢题字,这也是咱中国的传统。当时他心里高兴,望着天王殿的飞檐挑角和黄琉璃瓦,略微沉吟,御笔一挥,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大相国寺”。这“相国”可不是丞相的意思,“相”是李旦的封号,相王;“国”是一国之君。而一个“大”字,更是得意爆棚:从相王到皇帝。

 

或许,这个“大”字也有包容的意思吧。于大相国寺,唐朝皇帝能题字,后朝百姓敢写诗。

 

北宋时,开封是东京国都,来往的各色人等很多。大相国寺后面有一菜园,旁边长着一棵垂杨柳,园子边的墙壁上,有一无名氏歪歪扭扭题了一首诗,“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阿侬去家京洛遥,惊心寇盗来攻剽。”立时上了头条,引发游人围观。

 

乍看这诗,像是“被离婚”的女人所写,平铺直叙,毫无玩味之处。可有人不这么看,总觉得诗中话里有话。至于“潜台词”是什么,托腮揉额、冥思苦想,就是没人猜得透。

 

有一天,苏轼在府上与几位朋友喝酒。他们知道苏轼敏悟超人,就抄了这首诗来问,希望他能指点个中迷津。

 

苏轼拿过诗文粗粗一看,仰头哈哈大笑:“龟儿子!好得很哟!”

 

身边朋友云里雾里,忙问:“有啥好哩?”

 

苏轼放下筷子,瘦长的脸上露出诡异的神情,说:“这绝非女子所写,更非什么辞赋。而是一个字谜儿。”

 

朋友们惊讶得瞪大了眼。

 

苏轼以筷当鞭,指着诗文,说:“诸位请看,‘贫女戴笠落柘条’,就能看出这诗说的是哪个喽!”

 

众人伸长脖子看来看去,还是看不出个子午卯酉。

 

苏轼推开眼前杯盏,将纸摊在桌上:“咱们从头说吧。‘终岁’,十二月嘛,十二月为‘青’字。‘荒芜’,啥子意思?田中长草了嘛,草田为‘苗’字。‘湖浦焦’,说的是水都流走喽,水傍去,‘法’字嘛!”

 

众人这才明白,这是“青苗法”三字。“青苗法”是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的重要举措,本意虽是富国强民,可实施后百姓得不到实惠,反而深受其害。所以,朝野上下对王安石的改革多有抵触和批判,像司马光、富弼、程颢等,就是坚定的反对派。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接着说:“‘女戴笠’,是不是一个‘安’字呢?‘柘落条’,即柘字落木(条)嘛,不就是‘石’吗?”众人豁然醒悟,拍着桌子:“‘安、石’!”然后一吐舌头,因为王安石乃现任宰相。

 

苏轼不以为然,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抹抹嘴角,说:“‘阿侬’是吴语, 吴人之言,乃‘误’字。‘京洛’,指的是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代表国家,所以这是一个‘国’字。‘寇盗攻剽’指的就是贼民。”然后苏轼把纸往前一推,环视众人,问:“诸位说下子,这诗里藏着啥子意思?”

 

众人将“谜底”拼起来,念道:“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不禁狂点赞!然后,纷纷端起酒杯,冲着苏轼说:“敬您一个!我喝完,您随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