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江南,雨一直下

玉米穗 2024-03-23 08:07:38 ( reads)

正在阅读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女儿撰写的回忆录。

黑泽明晚年曾着手筹拍一部影片,开机不久,黑导便挥手告别了这个世界。一代名导的离去留下了许多的空白,包括这部未完成的影片。都说黑泽明是一位伟大的导演,遗憾的是他的影片我未观赏过一部。面对着眼前长长一串他的作品目录和给他带来无尚荣耀的获奖清单,我唯一感觉他是名至所归。岁月如刀,歌台舞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辉煌,最后都留在了座座奖杯和段段文字中。不太厚的回忆录中,静静流淌着的是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怀念,还有那些琐屑温馨的家常里短。

然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是黑泽明的趣闻轶事,大片的产生过程及那些与我无关的时代背景。而是作者着墨不多的那部未竟的影片——《雨停了》。

 

雨停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和景致?是骤雨初歇,悬挂在枝丫绿叶上滴滴晶莹水珠传递出的的沁肤凉意?还是飘缈在水汽饱满空中的阵阵岚烟?是氤氲着光鲜清新的墨绿丛中,传出的几声圆润水脆的 空谷啼鸣?还是小鸟儿扑翅,枝衩上被抖落的细碎水珠形成的雾霁?又抑或是那鸟飞儿走,留在郁葱草木间,徘徊不去的那份寂旷与灵空?

雨停了,但一切尚未苏醒。房檐、枝头、树梢、空中电线上的滴滴落珠仍在延续着雨的缠绵。

也许人们喜欢雨后的那一刻,喜欢那慢慢复苏的生活气象:行人走动,店铺盈客,喧哗再起,人生百态,世事狼烟。。。

而我的失落却总是始于此,始于这雨过天清、市井复现的时刻。因为我知道,将起的喧嚣,会把随雨而来的宁静、安逸、祥和带走;雨中,安座家中的那份怡然的心境,和飘渺不定的思绪,也将被琐碎纷乱的现实所替代。

或许是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原故,我喜欢雨,喜欢品味雨中别样的情致和思绪,喜欢观察雨的世界。雨把真实的世界悄然掩藏了起来,将具体变幻为抽象,将细节演绎成朦胧,让你领略了现实别样的风情和形态;而雨中的感觉更为奇妙,心境在点点雨滴的安抚下变得深沉,飘忽,难以捉摸。

难以相象,如果没有雨,江南还会那样的纤巧阴柔、恬淡婉约;如果没有雨,江南还会如此的灵秀俏丽、浓淡相宜;如果没有雨,江南还能那么的清雅细致、娇媚含蓄。每当看着雨丝由稠密变稀疏,渐至于息,每当空中浓厚的雨云渐渐变簿及至悄悄移离,心中就有稍稍的失落:真可惜,雨停了。何时君再来?于我而言,最期盼事的就是云留住雨留驻,让云把所能存攒的雨水都积蓄到我的天空,然后就那么无止境的倾泄下来。不管是飘泼大雨还是霏霏细雨,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电闪雷鸣,只要有雨,那怕下它个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呐。

雨,让江南变得湿润而温暖,这是人们对它最深的记忆。缺少了江南雨,那么对它的回忆,将不再真切,不再温馨。

记得小时候,下午,雨点开始落下,于是我也学邻居孩子的样去给母亲送伞。雨越下越密,我手里打着一伞,腋下夹着另一把伞,深一脚水浅一脚泥,走在行人纷乱的路上,想象着母亲见到我的情景——她一定会高兴吧,会喜笑颜开的夸奖我两句吧,说不定还会拉我到合作社,奖赏点小零食吧。走着走着,从忽开忽合的人缝中隐约看到母亲迎面而来的身影,母亲应该也看见了我,远远的脸上似乎露出了笑容,我不自禁咧开了嘴,但不知为什么,下意识的手向前一倾,将伞沿放低遮住了自己的笑脸。。。。

到了跟前,母亲微笑着说:会给妈妈送伞啦!

没有特别的夸奖,也没有如我所愿的零食,但却一点都不失落,因为心中飘下了淅淅沥沥丝丝暖意,就象伞外的雨。

雨霁中,影影绰绰两把张开的伞,一高一矮,慢慢步向街的另一端。。。。。

那是一个夏天,几昼夜不间断的大雨将复旦大操场整个淹没。雨仍在下,未有丝毫停止的迹象。那天下午没课,尚是小学生的大哥带着我和二哥来到复旦大操场玩水。看着昔日平整开阔绿草如茵的操场变成了烟波浩缈的汪洋,我们兴奋得手舞足蹈。先是在操场边撩水玩耍,不过瘾,就商量着到水深的地方去。于是将裤腿再高高卷起一截,小心翼翼地将脚趟进积水,开始了向大洋深处的进发。大雨滂沱,密密的雨点敲打在伞上, 嘭嘭嘭象击小鼓,擂声一片;伞外,倾下的的雨点砸在水面上,激溅起无数的水泡,一个接一个。整个世界都沉寂了,只剩下肃然、整齐的雨声:唰唰唰。。。。

蛟龙号探险船,我们亦步亦趋,前后呼应着跋涉向前。积水已没过膝,水面上飘浮着大片大片的草屑,间中还有蚂蚱及其它食草小昆虫的尸体。每抬一下腿,绿茸茸的草皮草屑就粘附在腿上,甩也甩不掉。就这样走一步探一步,深一脚浅一脚,如趟地雷阵般踟蹰而行。

终于,抵达了大操场的中央。举目四望,天地间烟水二茫茫。大雨落幽雁,白浪淘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看不见”——不说你不会信,这等豪迈的气势,早在稚年时我们就领略了十之七八啦!

如果那天,某位疾行的路人曾留意过那一片汪洋,那么他眼中的画面一定是:水天苍茫,一片汪洋,浩缈水中央,隐约晃动的三把小雨伞,。。。。。

雨是曼妙多情的,但如果和严谨沉郁的深思融合,会是什么样的情愫?

几年前,曾读过一篇散文,因为文章涉及雨,所以印象深刻。文章标题是雨天在家好读书 想必作者是一位女性,她用凝练细腻的笔触,把下雨天,置香酩一杯于手边,在淡淡微熏的茶香,和窗外淅淅沥沥雨声中,静下心思,手棒读物,细细品读、慢慢领悟的场景描写的细致入微传神有情。而作者新颖地将下雨与阅读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更让人有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原来阅读居然是可以如此浪漫和富有情调的。

作者对雨天读书的诠释也别有情趣颇富哲理,令人不禁发出会意的尔莞。

雨天,让你有了千百个不出家门,宅在家里安逸自己放松精神的理由。如织的细雨,就象结张的一张张的网,下意识地阻隔了人际间的交流与走动。于是,在雨帘筑起的空间中,你有了一个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独处的私密角落。在这个角落里,你不必担心孟浪也罢深遂也罢的思考会被不速之客打断,只管让思绪象精灵象闪电在雨中自由飞翔,谁要它是雨天呐,做什么都不为过,只要你不出门!

可惜的是我从来不是嗜读之人,虽有幸领略了各样的风雨,遗憾的是,雨中静读的经历几乎为零。一个又一个雨天都浪费在了碌碌无为中,实乃蹉跎人生。但是,在那个城市无数次对雨的观察,让我获得了特殊的感悟,也算是有所收获吧。

那是那个位于南方的城市,在那些台风频繁光临,风球高悬,黑色风暴警报频频拉响的日子里,我爱倚靠在位于半山寓所宽敞的玻璃窗前,听着身后电视里播报的雷暴的即时新闻,怀着份悠哉的心情,俯瞰沉浸在烟雨茫茫中的海湾,街道、公园、及楼顶被厚厚沉云遮掩的栉次麟毗的摩天大厦。在高处看着雨水扑向大地,那种壮观场面令人难忘。

往日喧嚣忙碌的繁华都市在黑色雷暴的笼罩下一派风雨飘摇,人迹旷见,几近一座空城。远远望去,偶尔有一两部如玩具车般蠕动的车辆出现在山下路上,拐个弯,又消失在被骤风掀起的滚滚绿浪中。风声雨声让这座城市突然显得格外的静谧,人们似乎止住了忙碌的脚步,止住了奔波,一切突然变得安静了下来。

唯有人车绝迹的山脚下,那辆打着一闪一闪警示灯的警车却在提醒人们:有我在,你便安好。

那辆警车停靠的地方是一个僻静的三叉路口,其中一条叉路通往山顶住宅区。平日路口的车辆不多,秩序井然。每当风球高悬或雨量较大,那辆警车就会出现,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起路障,禁止车辆通行——应该,是为防止可能出现的山石滑坡吧。随后,警察回到警灯闪烁的车里,开始风雨中的守护。

这条路本来就车流稀少,雷雨天更难有一辆车经过。极偶尔,有欲上山的车在路障前停下,警察就打开车门跳出去,顶着风雨到对方车前,弯下腰向车里的司机解释什么,也见警察抬手在空中比划几下,象是告诉司机如何绕道抵达目的地。旋即车辆倒退掉头,向另一方向开去。警察则回到车中,继续他的职责。

经常,或酒饱饭足或吃喝玩乐归来,已是万家灯火时,带着一份已然历经了世事沧桑的心情向外张望,山脚下的那辆警车仍停泊在原地,忽拉忽拉的黄色警灯在被雨水泼打的水光滑亮的路面映照下,一闪一闪分外耀眼。此时,这辆素昧平生的警车和它的主人,会让你心底会生出一份小小的敬意和感慨,它加持了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它之所以能够繁荣、高效、廉洁和公正,其实道理太简单,就是来自于这车里警察对职业的那份恪尽职守。

年前回到离别多年的家。看着耸立在每个路口尽夜闪烁的警灯般的装置,我总是困惑:这是交通标识?还是铁血警示?到现在也没整清楚:明明和谐幸福,却为何要把每个街头巷尾整成好莱坞警非片中的案发现场?

窗外楼下,是一条整日哄闹喧腾的街,笔直延向远处。夜深时分,远远望去,街上各路口的伪警灯竟相闪烁,一片戚戚森然,光影背后,洞妖洞妖在夜空回响。。。。。

这时,会想起远方的那座城市,那个山脚下,那盏凄风苦雨中的黄色警灯,和那片簌寂的雨声。

留在记忆中的那次雨中阅读和夏季台风有关,读物是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侦探小说《点与线》。

上海的夏天潮湿溽闷,酷热难捱,枝头的蝉鸟知了知了 鸣叫不止,紧一阵松一阵,似乎也抵挡不住那火般的炎热。幸好有台风,它所挟带的豪雨和强风赶走了溽热,为人们带来短暂的清凉。因为它,江南的夏季不似想象的那么漫长。

那是台风肆虐的日子,酷暑被横扫一空,飓风和降水,竟挟来了隐约早秋般的凉爽。空中弥漫着洇洇的潮气。合上久未关闭的门窗,躺在小房间,沁着微微凉意的床席上,就着晕黄的灯光,聚精会神读那本小说。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轻松本清张。窗外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雨点不时泼洒到窗户上,发出疏密不一 噼噼叭啦的敲击声。这一切暗和书中徐徐展开的跌宕情节,步步惊心,让你卷不释手欲罢不能,就这样被松本清张征服,步入一个个他设下的陷井和圈套。在这个风啸雨急的夜晚,确实,没有比读侦探小说更刺激更有意境的事了。

书的具体情节早扔在风中,但阅读的感觉仍鲜灵灵伸手可触。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影片 [砂器][追捕][人证][望乡]等已上映,在国内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读着小说,情不自禁的,书里情节和那些电影的画面有了某种交叉重叠。甚至,还和印象深刻的连环画《红岩》甫志高被捕的场景产生关联——也许都有雨巷,都有抓捕,都有日本侦探或重庆军统特务爱穿的卡叽布雨衣。

意外的是,电影中日本侦探穿的浅黄色卡叽布雨衣,竟然在四九年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重庆军统特务身上就出现了。——军统中统公安干警们的待遇早年就不低啊!

还记得连环画中那几个颇有意境的画面——夜色中,手撑雨伞的甫志高和许云峰在街上匆匆碰头;革命意志已开始动摇的甫志高独自走在人影寂廖的路上,惘然若失;近家门时,闪出几个穿布雨衣人影,捂住甫志高的嘴,将他拖入黑暗中。。。。。。

对日本的印象来自于雨夜的这部侦探小说,更来自于日本电影曾带给我的冲击

还记得电影《追捕》片头画面留给我的感受:巨大的城市,林立的高楼,流光溢彩的街道,摩肩接踵的人潮,衣着光鲜的男女,配之以曲调优美动节奏强烈的电子乐,和庸懒颓靡的男音 ————。。。。。这一切象排山倒海的视听巨浪,一波接一波迎面而来,让我瞠目结舌!及至年长后我再回想当时的感觉,才懂得,那些街道、霓虹、高楼等等不过是一个抽象概念的细化,而那个概念就是——繁华、发达。因此,与其说我被那些画面所冲击,不如说是被繁华和现代所震撼。

正象那本书的名字——《点与线》一样,松本清张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也是点与线远近镜头的交织切换:深沉英朗的侦探,卡叽布雨衣,杀人事件,地铁,旅馆,新干线,淅沥细雨;湿漉漉的路面倒影中,居酒屋红灯笼在轻轻摇曳。。。。。。

发达又传统,繁荣又平和,雅致又诡异,多情又含蓄。——这就是我对日本的模糊印象。

而比侦探小说更诡异、更悬机重重、更跌宕起伏的,恐怕就是人生了。

曾记得,临近毕业,早春三月的一天,上午,天空中依然飘着雨,我上学路过离学校不远的一条河。桥下不远处,几艘乌篷船静静地泊在河边。船的黑色篷顶在霏霏细雨中泛着乌乌的水光。船尾,升起几缕炊烟,袅袅飘向空中。水中,船影被轻绵入水的雨丝淡淡撩动,影影绰绰。河边几个行人在伞下走着,不疾不徐。这普通但动静有致的画面让我止住了脚步,站在桥上,细细观看了许久。也许那一刻,我只是被这景象吸引,也许那一刻,我并没有意识到,冥冥的命运正暗暗提醒我:留住这些记忆吧,你注定要去漂泊。

在那些灯下静读松本清张,比照着心目中已算繁华的五角场和四川路的夜景,在心中描绘日本印象的时候,我自然不会想到,数十年后,我竟真的走进日本,在那里亲身领略了东洋延绵不绝的细雨,获得了意趣盎然别样的经历,甚至还直接体验了一把如同侦探电影一般的诡异呐。

——人生,都是那么的诡谲和不可思议吗?

如果雨有助于寻找答案,那么,就让它一直下吧。(玉米冲冲冲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跟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