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轻风农舍(上)

成旭 2024-12-05 08:07:09 ( reads)

轻风农舍(上)

 

人们进行思维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重要的条件。因为人在进入深度思考时,大脑要消耗大量的氧气,需要优质的空气;还需要优良的环境:安宁、舒适,不冷不热,才能全神贯注。中国南方相当大的地域,在暖和的季节大多很潮湿,令人终日不爽。夏天闷热,冬天湿冷,北方人难于忍受。此外,在大城市工作,挤一二个小时的公交或者地铁,再坐在办公桌前,即使说没有影响工作效率,也已经有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的消耗。

 

现在空调已接近普及,但广泛使用的分体式空调只是对外面的环境进行了一次温度的过滤,依然会有不舒服的味道透进来。就像取暖,北方人喜欢暖气片一样。分体式空调在“变频”之后,有了些改善,但是还不够,不能同时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理想的空调应该是能够实现“全因素”的控制,就是除了提供适宜的温度外,还包括对湿度、气压、洁净度、灭菌,乃至氧含量和气味的控制。

 

已经有“暖通空调”或称为“全空气空调”的空调系统,可以控制空气的温度与湿度,兼有过滤与换气的功能,但需要配置风管,适合高端大型的场所,难于进入寻常百姓家。期待有一种结构简单、安装使用维护方便、价格亲民的“全因素空调”。根据目前的生产能力、技术路线和方便安装等特征来推测,很可能也是“分体式”的。除了空调系统外,房屋也要与之相适应。包括现在的房屋结构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室内外气压差异的反复变化?需要对不同结构的墙壁进行估算、测试与规范。南方建筑的保暖和密封性能大多不足,例如窗至少需要双层玻璃、门窗要有足够的厚度、有密封条(几乎针眼大的孔也不能有),墙壁要有足够厚度的高性能保温层等,否则会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或者净化效果不佳。

 

若普及型的“全因素空调”能够造出来,对房屋改造的技术也趋于成熟,可是已造好的大楼难于改造或者改造成本很大。并且,即使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通勤与生活环境依然如故。人们仍可能会处于紧张、有压迫感,总感到不舒适的环境中。若致力于创新,必然有大量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与探索,需要许多精力充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在大城市给年轻人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裕的生活条件已越来越困难,乃至高不可攀,这就是面临的需要解决又难于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使资源与人才向城市尤其向大城市集中,但事物的发展总会有巨大的惯性,以致在超越了某种合理的存在之后,依然会裹挟着巨大的动能继续向前,造成过度集中并且加剧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确实有许多工作,例如实体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企业集中的大城市会获得很高的效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最适合落地在繁忙、拥挤、高成本的大城市里。例如一些长周期、慢节奏的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计算机软件,数据的原始处理,以及其他只要有一个笔记本电脑就可以进行的工作,如今在信息、物流、能源、交通都相当便利的条件下,其驻地的选择似乎可以取决于是否宜居,即生活设施与环境的优良与低成本。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许多“低熵值”的洼地。恰恰是那些尚未被房地产商“掘地三尺”的地方,尤其是离高铁站不太远的风景秀丽又显得人烟稀少的乡村,经过投入成本不大的改建,可能成为最具性价比的,能供脑力劳动者们更舒适地工作与生活的场所。

 

独栋、二至三层的农村住宅,最适宜改造为具有“全因素空调”系统的工作与居住的场所。既节能又舒适的房舍设计应该是:门厅、走廊、厨房、餐厅、楼梯,构成外围,并形成一个直达屋顶的大烟囱,造成室内四季不停的“自然风”,加上外围及室外植物的过滤和墙壁优良的隔热性能,使得夏天室内可以保持在二十七八度以下(若盛夏进入废弃的砖窑,就会体验到这种轻微的凉风不知从何处飞来的感觉),这种结构或可称为“轻风农舍”。其内芯才是受空调系统控制的工作、休息室与卧室,这几乎是唯一的优选方案。南侧与西侧是遮蔽幅度可以调节的透光玻璃,夏天透入少量的光,以维持烟囱效应;冬天透入全部阳光来加热外围。烟囱顶可以是在垂直升气管上连接一个约250毫米通径的等边三叉管,任何方向的风吹过,都会产生负压,使升气管内的气体上升(注意外口要向下倾斜,不致雨水倒灌)。不像涡轮罩,会有噪音或者可能发生故障。

 

对村民来说,最佳方案是在获知有潜在客户后,能获得低息贷款改建房屋和购买设备,再如约入住。相对低廉的房租、幽静的环境,加上村民们种植的新鲜蔬菜水果和其他优质农副产品,可以提供质优价廉,在喧闹的城市无法获得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也许还会有想象不到的意外惊喜:例如可以种植一些接近消失的不宜长途运输的优质果蔬,像我们儿时曾吃到的沙甜可口的土种西红柿等。重要的是可以营造一种宁静的有利于潜心研究的氛围,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态。

 

(下篇待续)

跟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