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点滴 - 高山仰止太史公
元龍歸思
2016-10-14 10:51:27
( reads)
【5月18号,司马迁墓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每提太史公,便想起太史慈。前者是汉初史官,后者是汉末武将,相差了几百年。三国演义里的太史慈潇洒飘逸,身高臂长,弓马娴熟,有勇有谋。太史慈单骑救北海,现在读来还是那样吸引人。但从深层的角度看,太史公比太史慈更为英勇,更为侠义,更为笃列。
司马迁以《史记》而名垂千古,太史公一称,从此只属于他一人。他的成就,一是在史学上的登峰造极,建立纲目归类编年等。二是把严谨的治史通过精练的文学笔法表现出来,而非流水记事,使《史记》在历史学外,成为后世学习文学的入门。三是敢逆流而动,坚持良知,乃至后来的人生际遇与坚忍。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青年时代与成年后的汪精卫对生命与使命感是否不同?是因为历史限于篇幅,只记下了一些英雄事迹,还是古人对生命的看法与我们现代人不一样,更愿意赴汤蹈火慷慨激昂舍生取义?抑或是我们作为民族,如入人生暮年,已失去了那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精神?
勇士视死如归,猛将杀人如麻 - 在存亡惯见生死事小的时代,司马迁却宁愿活在腐刑的屈辱中以完成《史记》。其恢弘度量,其忍辱心志,令后世景仰。
司马迁墓园建在一个高坡上,周围绿荫水映。脚下是条千年古道,凹凸不平。每块石头都刻记着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岁月沧桑。来到庙前,我在想,在汉武大帝震怒之时,他为什么要站出来为李陵辩护呢?是出于史官秉传的正直,朋友之间的道义,对君主死谏的忠诚,抑或出于要救护李陵家小的一片怜悯?
从太史直笔,到孔夫子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再到当下要么就噤若寒蝉要么就顺风而响的党八股文化,历史是专俎禁制,越近越模糊。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开放同时又最有文代创造力的年代。合纵连横,朝秦暮楚;诸子立论,百家争鸣。如果在战国时代,而非独尊儒术的汉朝,汉武帝不至于对李家斩尽杀绝吧!也正因如此,赫赫有名的李将军从此再不想回归汉朝。与苏武道别时一句''我已胡服矣",道尽无奈和凄凉。我等在海外何尝不是如此?
从陵园远望,雄伟壮观的108国道横跨山野。汉武大帝一时糊涂,使竖子成名。没有孤家的英明领导,何来司马家的青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dream_pillow
2016-11-19 21:40:26游人冷落,香火稀少,恰好衬托了这位巨匠永世不灭非常人所能瞻仰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