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牛街人从事的各种行业,虽然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但私人开业、从事中医事业的也有不少。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全北京除了“同仁”、“协和”以外,没有几个像样的医院。对于经济落后的南城和回民聚集的牛街来说更是如此。那时候即没有“回民”也没有“宣武”,更没有“友谊”,人们有了病也没有这么方便。现在出门不远就有医院,又打针又吃药,实在不行还可以打点滴。但那时候有个头疼脑热、伤筋动骨以至大小病症只能求助于中医。当年牛街在家里座诊行医的中医大夫为数不少。其中有王怀奇、马应荣、杨大奇、 陈申芝、 周振佟、 李芝庭、 马幻云、 白金瑞、 马致仪、胡瑞峰、 杨璇圃、 刘树琛、 古眉僧、丁文舟、马丕荣等人。他们都是老的牛街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其中不乏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高手。像在输入胡同路南住的周振佟大夫,除了给一般患者看病以外,还有专治脉管炎的祖传秘方。由他调制的一种黑黄两色的粘稠药膏名为“芙蓉膏”,对久治不愈的脉管炎患者有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神奇疗效,挽救了不少人。周大夫为人低调、温文尔雅,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认真负责,只可惜他英年早逝,大概不到五十岁就归真了。后来由他的夫人石晶华继承旧业,曾一度在万明路的宣武中医医院挂牌行医,其名气不亚于周振佟。尤其石大夫虽是北京城里数一数二的医疗专家,但德高望重、慈祥善良,深受大家的敬仰与尊重。某人有一次操刀不慎,将小腿割伤。多次到各大医院诊治,几乎看遍了中西医,却因感染而久治不愈。最后竟耽误成一个深至骨头的大窟隆,让人不忍卒睹。无奈之中,经人指点找到石大夫。老人极为耐心,在查看病情当中,还不断宽慰她。并不嫌患处的异味,亲自为她淸洗、上药、包扎。大约只换了两三次药,溃烂的伤口竟奇迹般的完好如初,着实让人惊叹不已。如今石晶华大夫已经归真十多年了,但她高超精湛的医术、平易近人的风范和高尚的职业操守还常常唤起不少牛街人的思念。
牛街回民小学南侧,曾有一条名为“守备胡同”的死胡同。紧里边路南曾有一位中医师陈申芝大夫在家座诊,专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五十年代初,奶奶看病时曾带我去过。陈大夫气质儒雅、家里书卷气十足,墙上挂着不少字画,屋里摆设古香古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房内中央放置的一个大花瓶,用玻璃罩子罩着,瓶子上面写着很多赞誉陈大夫医术高明的词句,还有“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这几个字,可见陈申芝大夫也是当年北京城里中医界趋之若鹜的人物。还有一位王怀奇大夫原来在牛街南口挂牌行医。位置在现在南口的西南角。一排坐北向南的低矮平房,大约有四五间。东边是个马掌舖,王大夫占用靠西的两间,专给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看病。由于他的诊室背朝着牛街,所以他后面墙上的“中医王怀奇”几个大字分外醒目。他的诊室里经常门庭若市,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就牛街而论,医有专长的中医大夫还有很多,像治疗伤寒的杨蕴章、治疗慢性病的马幻云等等。老牛街里的广大回族群众就是靠这些中医大夫来治疗疾病。他们都是牛街里的老住户,所以对前来看病的街坊四邻都分外热心,而且有对穷苦患者免费施医给药的传统,即使收费也相当低廉。一付中药多则几毛,少则几分,患者就能治愈,颇受牛街回族大众的青睐。如果家里有病人不便行走,这些大夫还能随叫随到,上门服务。他们一般轻装简从,只带一个小小的“脉枕”,危襟定坐之后,轻轻按住患者的腕部静默几分钟,再轻声细语的问问你都是那里不适,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张药方交到你手里。你到菜市口“西鹤年堂”照方抓药,前后花不了多少钱,就会为很多痛苦挣扎在病榻上的祖辈亲朋解除了病痛。当然在牛街麻刀胡同里还有一位专为妇女接生的“老娘”(音:宁,牛街人对接生婆的称谓)也应提及。那时牛街一带的家庭妇女,生孩子都要找她帮助接生。“老娘”住在麻刀胡同路南的一个小门里,五十岁上下,不善言谈,但精明强干,处事冷静且果断。如果家里有临产的妇女,不论白天黑夜,她总是随叫随到,决不耽误。牛街里不少现已五十多岁的人,几乎都是经她之手而降临人间的。
介绍了老一辈牛街人从事的各种行业,但还有一个最重要最神圣的职业还不曾提及,那就是令人尊敬的老师。提起他们,首先要说一说那些从事“经堂”教育、且几乎分文不取的牛街阿訇们。那时候,牛街的回民娃娃们到了五六岁都要上经学,进行启蒙式的宗教教育。学习阿文字母如“艾里甫、别、帖”和“堵阿”。牛街堂子胡同(后称牛街头条)里路北曾住有一位满阿訇,当年约五十几岁,就曾为半大的孩子办过“义学”。每逢下午两点多钟,附近的孩子就聚集到他那里学习阿文。满阿訇家里很穷,为维持生计,平日还要做些小买卖。但他教孩子们念书,却几乎分文不取。后来家长们看他教书忒不容易,才开始每月交他三毛钱。夏天还好些,可以在院子里上课,可到了三九天就受罪了。冬天特别冷,满阿訇的家里连火都升不起。小屋里像个冰窖,冻得人都伸不出来。孩子们只好每人从家里拿来了三根儿劈柴和几个煤球凑到一起,才解决了取暖的燃眉之急。
牛街从古至今,就不乏为回族的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的先辈。淸朝末年的伍迪文(伍大巴)、古亮臣、安境泉,民国时期的王浩然、马松亭、孙芝山、孙绳武、常子萱、刘仲泉、闵信权,解放以后的小学老师如李慧芸老师、刘桂珍老师、李君善老师、李淑琴老师、安俊英老师、王东莹老师、李树人老师、李崇光老师、鲜玉俭老师、宛金宝老师、刘增老师、常万春老师、王淑媛老师,教中学的李玲善老师,马跃老师、刘玉照老师、刘东声老师、来文启老师、丁贵新老师、黑振甲老师、赵敏老师、秦斌老师、米聚学老师,还有汉族老师白静茹老师、阮静茹老师、郑有常老师等等,他们这一代人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衣带渐宽终不悔,教书育人献青春。为牛街广大回族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