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衫褴褛背后的高贵 - 读范雨素的文字
衣衫褴褛背后的高贵 - 读范雨素的文字
曾写过《不读中国书的五大原因》的我,偶尔也会被母语作品所打动。记得一次畅读刘晓波的《形而上学的迷雾》,被其大气磅礴又富于激情的风格所折服;也记得另一次一口气读完艾宁的《问中医几度秋凉》,为其中渗透的理性和爱而感动;而今,刚在微信上读了范雨素文字 -《我是范雨素》《农民大哥》,瞬间体会到一种震撼。
当今中国物欲横流,学术贫瘠,文艺创作更是矫揉造作。这样的环境下,范雨素的横空出世,实在让人耳目一新。网络上看到一些对范的评论,有人要生拉活扯地将其抬高到“阳春白雪”的地位,也有人认为范不过是昙花一现,呼吁不要再搞这样的“炒作”。本文无意哗众取宠,只想说说在范雨素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什么。
首先,通过作者非常简朴的文字,我看到了一副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画面。这个画面自然和“盛世”宣传的富态相大相径庭。在当今多数国人被经济成就冲昏了头的情况下,这样的文字是有很大的冲击力的。
其次,我看到一个坚强的,无条件地爱自己儿女的母亲。生活中看到的中国母亲也不乏对儿女无私的付出者,但常常看到“例外”。事实上,在儒家孝道传统的熏陶下,很多 中国父母(是否是大多数还尚可辩论)对儿女只有要求没有爱(请注意这两者不是一回事),而像范母这样无条件地爱儿女的母亲,实在不多。对这个论题,笔者曾长期做过思考,写过无数“批判”文章,在此也就不在重复。
其三,作者的大哥,一个典型受中国传统功利文化熏陶的男性,和很多其他中国男人一样,做着各种“成名成家”的梦。但他最后放弃了所有梦想,留在农村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农民。这是“人性回归“。在当今中国的浮躁攀比的氛围中,这是值得大赞的美德。
最后,我看到作者本人的智慧和爱。她在农村艰难的环境下生长,8岁就能读完繁体竖行版《西游记》,显示出自己的语言天资;12岁就要亲眼看大世界,独自出走,在海南岛流浪三个月,展示了少见的连男孩都没有的勇气;成年后,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妇女,她受到城市人的欺凌,品尝了世间的酸甜苦辣,但她不但没有仇恨一切,反而给予弱者以关爱,这体现了她超越自我的高尚心灵境界。
最后这一点 - 给予弱者以关爱,大约是在中国这个几乎每年春晚都拿残疾人开刷搞笑的”盛世“文化中最为珍贵的了。如果前面几点我都只是受感动而已,最后这一点才是使我真正受到震撼的原因。当今中国社会早已习惯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生活中个个削尖了额头往上爬,人际关系上更是势力眼,哪有闲工夫去关心弱势群体?然而,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不但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是衡量现代社会的终极尺度。拿这个尺度去衡量我们的“盛世”,结论不言自明。
第一次在微信上看到范的文字,编者说“她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的写作”。然而我却要说,范一点不像什么人类学家,甚至不像“文学家”,但她的作品及其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中国当今绝大多数的任何“家”,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她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未被中国这个文化酱缸腐蚀异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做到了“超越”的人。
在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的开始,作品主人公冉·阿让刚刚从监狱里出来,被世人厌弃,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怨恨。无处可走的他最后被一个牧师收留。牧师对他说了这段话:“是的,你来自一个不幸的地方。。。如果你带着怨恨离开那里,对人类充满愤懑,你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但如果你能带着良好的意愿离开,心中充满柔情与平静,那你就超越我们所有的人。”(“Yes, you have come from an unhappy place. But listen. ... If you leave your place of suffering with hatred in your heart, and anger against men, you will be deserving of our pity; but if you leave with goodwill, in gentleness and peace, you will have risen above any of us. ”Penguin Classics)
事实上,《悲惨世界》这部作品的绝大部分篇幅,就是围绕着主人公如何超约自己的苦难而展开的。超于苦难与不幸,是全书的精髓所在。雨果在此书中揭示了一个的人间真谛,即那些受过苦难却仍然能超越苦难的人,那些把爱 - 这个他们自己都没得到的东西传递给其他受苦受难同胞的人,才是人类的最伟大最高贵者(在此请对比多数中国人眼中的“贵族”定义)。
范雨素,这个初中毕业生,这个在富贵人家中给人带孩子的保姆,这个生活在“盛世”最底层的人,这个其貌不扬的平凡女人,就是这样一个高贵者。她“。。。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我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 这就是“超越”。也许,范雨素以后不再继续写作,成不了所谓的大家;也许,她将继续写作,而作品不再轰动世人,但是就凭着她给在受苦受难的弱者传递同情和爱这一点,她的生命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所有的那些只知道“之乎者也”,只知道在象牙之塔雕琢无用的“学问”的“精英们”。
近一百年多来,多少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如何“拯救中国”的问题。而今,经济腾飞了,中国人的群体素质似乎不但原地不动,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于是“精英”们又开始在苦思如何提高素质,或引进西方的制度,或思想或宗教,此主义彼流派,争得面红耳赤等等。然而,这一切,在我看来基本上都是浪费时间,因为中国人的群体素质问题,不是在文明的进程中“落后”的问题,而是被“文化”异化了的问题,即:过分的文化(或者人为)教育,使人偏离或远离,甚至丧失了人的自然天性。在此情况下,“回归自然”才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只有先回到正轨的起点上,才能讲如何进步的问题。
但这一点,中国的那些好高骛远图虚名的“精英“们是看不到的。
“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我是无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穷苦,我又能做点什么呢!”范雨素这样问自己,而我想这样回答她,“你在做着中国人最需要做的最伟大的事业!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做到你正在做的,中国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中华民族将是一个决然不同的民族。”
希望看到更多范雨素的出现。
04/27/2017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尘之极
2017-05-01 08:56:16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范雨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