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北京见闻1
大概有五六年没有回家了,北京在印象里就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样子。 这次回北京是晚秋初冬,已经有了凉意。
这个季节在北京不好穿衣服,房间里面热,外面冷,穿穿脱脱的挺麻烦。大街上可以看到穿着羽绒服的姑娘,也可以看到只穿着汗衫光着两个臂膀的小伙子。男女之间,不同年龄之间穿着各式各样。人们对穿着很自信,不再对别人的服装品头论足,也不在忽被别人品头论足。有两天刮风,让我再次领会了北风的滋味: 真能把冷气刮到衣服里去。在没有刮风没有雾霾的时候,走在北京的街道上还是挺顺眼的,至少看不见旧时挽裆裤棉猴的臃肿了。
穿着的变化反应着北京的进步,食物就不那么乐观了。北京的小吃店: 隆福寺关了,护国寺改成连锁店开的哪儿都是,牛街的外包了。牛街早点的品种全味道相对比较道地。我可以很负责的说,再也找不到过去的北京小吃了。也不仅是小吃,基本上所有的北京传统吃食不再是以前的味道了。而且北京现在兴起早饭吃包子,一口一个的小包子。这次回去吃过两次。名字挺好,韭菜蕺菜茴香白菜品种不少,可吃起来全一个味儿。包子店遍布大街小巷,吆喝声也是南腔北调。可是总觉没有以前的大菜包子大肉包子吃得过瘾。再拿烤鸭来说,吃过大董,全聚德,九华山,以及几个不很有名的店家的烤鸭,大董和全聚德相对好些。有的烤鸭皮下还挂着白花花的脂肪,我怀疑鸭子先是煮熟了,上菜之前用热油淋一下,皮不脆肉不香,和以前吃烤鸭满嘴是油满口是香完全不一样。追究起来,和现在店家多是外地人,主厨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有关。外地人的口感和当地人不一样,时间长了必然会改变菜肴的味道。
去了旧时北京的繁华地区,在西单西四东单东四转了转,基本格局没有变化,包括前门的大栅栏,很多老式陈旧的民房,不知道有没有人住。那些破旧的四合院和我在银幕里看到的和得到的印象完全不一样。长安街两侧高楼大厦很是气派,听说有规定所有建筑不能一个样子,所以有的相毗邻的大楼顶上多几根柱子,其它外面看起来都一样。除了中央机关的高楼建筑就是高官们的居住地了。这里说的高官是指那些有实权的人物,部级副部级在北京是很多的,别的不说,单说中央国务院这十几年里通过裁减合并重建淘汰了多少干部退休了多少干部,国家都得给养着。以前说楼上掉块砖头能砸死个处长的北京,现在可以砸死个部长。有个发小他父亲以正部级退休在家,他自己以副部级刚退休,他儿子现在是副司局级,如不出意外将来也是部级公务员。他说按照规定,他们一家三代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相聚。真正豪华的建筑是陈希同家族在什刹海北海子北岸建的豪宅,与邓家,宋家为邻,只是不知道现在是谁在里面住着。这种豪华是钱买不到的,还需要加上权利支撑,才能使用国家和政府的财力人力在这种地方为自己建立和管理这样的住宅。 除了这几个点,北京四九城里大部分民宅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了,只是现在外面统一刷了一层灰色而已。新的民宅建筑大都在海淀和朝阳,因为这两个区以前是北京的蔬菜粮食的来源地,有大片的土地被便宜的征用。城里就不一样,房价越高征收土地的费用就越高,感觉北京市现在已经改建不动了,向通州移动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把北京拆了重建要便宜的多。要把全部北京居民搬到现代化新居,十个二十个五年计划也不可能完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一批楼房已经五十年了( 前三门大楼) 当初使用的材料不是很好,膈音很差,房间也很小,现在鸡肋了。在住房问题上政府欠账太多,越来越不容易解决。
北京现在有二十一条地铁,纵横交错和地面上的交通互补。因为地铁必须要按点运行所以快,可以保障时间,不方便的是在新老地铁交错地段需要步行上下,没有电梯,如果在比较深的地铁还是挺辛苦的。地面上的交通包括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发展私家车真是个败笔,很多人买了车开不了,打了包停在人行道上,破坏了城市规划,影响居民生活,往往很宽的路因为两侧停车而挤压成一条窄路,以致汽车都不能相向而行。北京限车号行使已经很多年了依然不能缓解城市交通,加上外地车在一定时间段内不可以进京,老百姓买车就变成了摆设。路上坐出租车碰到一个司机是我这次回去碰到唯一北京城里人,家在崇文区。现在北京没有北京户口不可以做出租车司机,大部分司机来自北京远郊区,像延庆房山等。这个司机对我说他是拆迁户,家里分了五套房,自己住一套,儿女各一套,两套出租,他不差钱。每天出来四五个小时,挣到二百就回家,那是份子钱。可换来的是车子不限号,随时可用。他觉得很方便。现在北京的私人汽车真是宝马奔驰满地走,宾利路虎随处有,高级轿车很多。奇怪的是,就北京这路况,居然很多车都跑了十万公里。十万公里就是六万英哩,我在美国也需要四五年才可以跑到这么多。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明显的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但是随之而来的大城市病又成了领导们头痛的问题了。中国本身有很多硬伤,基本条件差,在加上人多,素质参差不齐,所以盲目争当世界老大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