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三十年: (7) 南下 Kentucky

来源: zhige 2021-09-16 19:25:1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503 bytes)

来美三十年:(7)  南下Kentucky

历次大搬迁示意图: 蓝色箭头/线段为走过的路线,黄色部分尚待实现。

-----------

接上篇。搬家,这次是南下Kentucky。

作为应聘条件,先生去的Kentucky这家公司答应帮我们搬家。搬家公司负责打包、装箱、装车、运输,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即便如此,有很多事情还是得亲力亲为,如对家中物品归置整理、决定取舍、清扫住房等等,还有搬家前后一系列必不可少的程序。家当全部装车后,再次与搬家公司确定了到达的地点和时间,然后分头行动,各走各路,互不干涉。从上面的示意图也能看出,我们这次搬迁的距离最短,Pennsylvania 到Kentucky 中间仅隔一个州--West Virginia。这次我们要开两辆车,为了相互照应沟通方便,我们预先购置了Walkie Talkie (two-way radios)-- 二十多年前还没有现如今人手一只的万能手机。除了偶尔受地势和距离的影响以外,整个途中两车之间的互动还是很通畅的,儿子更是把Walkie Talkie当玩具了。

这次去Kentucky州,目的地是KY 州最西部的一座小城市Paducah(所以我们行走的实际距离相当于横穿了两个州)。除了一年一度闻名世界的赛马Kentucky Derby和与之有关的活动外,KY州几乎就是一个默默无闻无人提及的南部州,而我们要去的本州最西部的Paducah (本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统称),更是名不见经传。之后的几年里说起这个地方,很多老美都念不来这个地名,同时还有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订机票时还得由我来告诉他们当地机场的三字代码。

Paducah 在Kentucky州的位置。

Paducah 及其周边小镇。

Paducah虽然小,但还是很有特色。比如此地为三州交界处 --- 本身位于Kentucky州的西北角,东邻Missouri (MO)州,北边跨过Ohio河大桥是Illinois(IL)州。如果有的事情(当然不是杀人放火喽)本州法律法规不允许,相邻的另一州没准儿就合法,比如KY州不允许卖烟花爆竹(但放烟花却不违法),MO就允许。所以每年的7月4日之前我们都会到设置在MO州地界的摊位上买来烟花爆竹回来放。Paducah 还是Ohio 河与Tennessee河的交汇处,此处曾是一重要港口(我们在那力时还会看到有驳船来来往往),如今有一个面积超大的Riverfront Park,在炎热的夏季傍晚坐在公园里,河水带来的清风和凉意能冲去湿气暑热,让人流连忘返。每年独立日的烟花秀毫无例外在这里河面上举行,市民们全家出动欣赏烟花表演,既凉爽又安全。

网络图片:Riverfront Park, Paducah,KY。最后一张为防洪墙内侧的壁画。

虽然地方小不起眼,当地却曾有两件事被美国主流媒体报道过,但很不幸都是负面事件。1997年12月1日,在位于West Paducah 的Heath High School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事件,一名14岁的学生开枪,5名学生受伤,3名学生身亡。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这名学生无法解释他这样做究竟出于什么动机。1999年7月,美国能源部在当地的一家工厂附近,有工人发现了暴露在地面的核废料(此核废料本该深埋在地底下的),并由此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当时中国国内的《参考消息》也转载的这一事件(中文把这一地名翻译成“帕德尤卡“)。下面是这两个事件的链接:

Heath High School Shooting: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ath_High_School_shooting

Radioactive Ooze Found in Paducah: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national/daily/aug99/paducah29.htm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我们搬去之前。后者发生地远离市区和居民区,在之后的数年里,我也没有搞清楚究竟在哪里,而第一个事件我们就比较上心了,毕竟家里有上学的孩子。多年后儿子在当地上高中(不是出事的那一所学校),有一天放学回来告诉我们说,今天一大早警察去学校搜查学生的Lockers了。我吃了一惊,因为那年的枪击事件,那开枪的孩子就是把他的枪藏在locker里的。再一问,原来警察是来查毒品的,虽然没查到。咻,老妈赶紧拍了拍胸口。但还是要不失时机进行教育:那东西(毒品)咱们可不沾,再好奇也不能试啊!还不忘再加一句:枪支毒品都不是好东西!

Google Maps (2012):我们曾经的家。前院原来左右各有一棵树。曾经左手这边树的树根把我们的下水道堵塞,即便如此,我们也没舍得把树锯掉。

当年的照片。下面照片中的狗狗是邻居Walt 家的Bibi,我们搬过来的第一天就上门欢迎我们。

-------------------

家安顿好后,我又开始了一轮求职模式:投简历、找中介、去面试、打零工。。。在做全职和半职的间隙,我居然把在林肯时没读完的那半个学位完成了(在Nebraska州林肯市时读了1.5个学位,见第3篇)。2001年暑假带孩子回国探亲,返美后继续申请工作。其中有一个面试谈得相当顺利,就在等通知的那几天,突发了911事件。之后再给那家事务所打电话就没人接了,因此严重怀疑之间有某种联系。原本很有希望的机会就此无疾而终。

之后不久通过中介公司到一家经营短期小额贷款公司(同时做Check Cashing 和 title Loan)。这家公司由一位律师跟一位商人俩合伙人开办,各自名下有3 - 4 家店,跨州营业。我们常谈到美国文化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不同于华人/亚裔细水长流的消费理念,美国老百姓惯常非理性消费和超前消费。由于公司的性质和工作的特点(虽然不在一线直接跟顾客打交道),我观察到的确如此。公司下面的各个店都有那么几个常年老客户,有员工粗略统计了一下,光收取其中一位常客的利息,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具体数字我不记得了)。更不解的是客户身份本身,有的收入不菲,但还是长期来我们这里借钱。比如一对夫妇(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在店里),妻子是银行职员,还不是前台的Teller,丈夫在邮局工作,那些年美国邮政系统工资高福利好,绝对是肥缺呀。这两口子来贷款,连店里的美国人经理Sandy都私下评论“不可理喻”。

工作三个月后,老板决定正式聘用我,用他们的话说,我接任这个工作以来,他们“睡觉都感觉踏实了”。后来听老员工对我的几个前任描述,很理解老板对我的信任,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坦然受之。到这时我已经跟各个店的经理和大多数店员熟识了,但相处最好还是上面提到的Sandy。Sandy人非常Nice,无论是对家人、朋友、同事还是客户,相处久了,我们可以无话不谈。她原生家庭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不妨在这里八卦一下哈。Sandy的亲生父亲有糖尿病但从不忌口,在三十岁刚出头就去世了,留下妻子和六个女儿,其中有两对双胞胎,Sandy跟 Susan 就是其中的一对。应该是压力山大,母亲对她们姐妹们非常严苛,Sandy 描述说,她们姐妹的卧室门背后都挂有一条皮带,那就是母亲用来惩罚她们的工具。

一个偶然机会,Sandy的母亲认识了一位有妇之夫Mr. B(他自己有一双儿女),相处后觉得投缘并决定走在一起,无奈B太太硬死不离婚。说是“硬死”绝不是夸大其词,因为这位女士因病终日离不开氧气瓶,即便如此,还香烟不离手,整日吞烟吐雾,以此作贱自己恶心老公 -- 反正这婚就是不离。当时Sandy的一个姐姐跟B先生的儿子同上一个中学,两个孩子在一起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各自的父/母走在一起。即便如此,Sandy的母亲跟B先生还是义无反顾地同居生活(无法结婚),并很快有了一个儿子,即Sandy的弟弟 M – 试想一下那情景:女士带着6个女儿,男士有个以死抗拒离婚的发妻,两人之间还有一对儿女结盟抗争 -- 不能不感叹爱情的力量啊!在M弟弟9岁那年,B先生的原配发妻去世了,Sandy的母亲才跟她继父成为真正的夫妻(我曾见过他们婚礼的照片,两家人祖孙三代儿孙满堂),更戏剧性的是两家曾经结盟抗争的一对儿女最终竟发展成了一对夫妻!

Sandy 聊起她家人时,从未因幼年所承受的严厉而对母亲有任何怨言,或许是自己成为母亲之后,更多是对当年母亲不易的理解吧。她也对继父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包括每隔几周都要抽出休息日一整天,开车几小时载她父母去另一城市的VA医院,为她继父检查身体或者看病(B先生是越战老兵)。在听到有某个家庭继父对继女行为不轨时,Sandy会说 B先生当年从未趁人之危,对她们姐妹不曾有过任何不当言行。想这也是 B先生作为继父赢得众多继女的尊重和关心的重要原因,当然继女们也念继父之恩,当年排除万难,接受并照顾了她们多年。

Sandy 跟她丈夫Budd。Budd是HD 超级车迷。约十多年前,他俩一次车祸,几乎要了她老公的命。即便如此,伤养好了还是得玩车,“否则就不是Budd了”-- Sandy语。

工作期间,我还结识了一群特殊的美国家庭。因为工作的性质,每个月我都要去各个店跑一圈,所以跟店经理店员们都熟悉。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店员Kim特地告诉我,她的亲戚Lynn(说是她的 cousin,什么关系没搞清楚,反正英文中cousin这个词涵盖面很广)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儿。在这之前我也听说过很多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女孩(自那二十年来至今,我也只听说过有三例男孩被收养,并都患有先天腭裂而被亲生父母遗弃),开始还不是太在意。Kim几乎每逢见到我就说,琳迪(女孩儿名Lindy, )so cute, so sweet!说的次数多,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教这些孩子们学中文。Kim中间牵线,我跟Lynn相见并说了我的想法,Lynn 早有此意,我们可以说是一拍即合。通过Lynn,我又认识了本地区领养了/准备领养中国女孩儿的其他美国父母,最多时有十来家。说到学习中文(还是免费的,哈),家长们表示求之不得呢,只不过眼下只能是家长学。四下一看在父母怀里抱着的小可爱们,可不就是这些父母亲先学么。这就开始了我每个周六义务教中文的日子,虽然都有工作、加之家事等原因,总会有家长请假,断断续续还是持续了三年。中国女童跟这些家庭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一有机会我都会跟人们分享,在我的博客中我也多次提到过,而在博文系列《那些收养孩子的故事》中,我还专门讲到他们(链接在下面)。

其中一个家庭。据这位妈妈Christi说,小姑娘是苗族,对此我心存疑问。我搬离Paducah后多年间,Christi都会给我寄圣诞卡,每次都有他们的全家福。因为时间久远,其他照片我还在慢慢找。

家长们送给我的部分祝福卡。

这是我搬离Paducah 后,Lynn给我寄来的 Paducah 当地报纸。下面的这篇报道说的就是Lynn一家。

当年在网上(枫华园)查找到有关收养中国女童的文章(部分), 拍照时才注意到文章出自文学城网,是此文学城么?不过实话实说哈,不喜欢文章的这个标题。如果能选择的话,我相信她们不一定想出国,更或者不会以这种方式出国。

-------------------------

链接:

那些收养孩子的故事(4)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8092/201508/14494.html

 

(未完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