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琐事(三)后无来者

来源: Miken 2024-02-04 16:06:5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812 bytes)

纽约琐事(三)后无来者:

历史车轮总向前,小小诊所难幸免。
潮流滚滚难以挡,顺应现实自求变。

人吃五谷杂粮当然会生病。小时候一生病就去学校的医务室或者医院。几十年前来到美国发现生病都是去医生诊所。看起来诊所是美国医疗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开诊所需要地方。无外乎是两种情况:租或买。好医生的诊所大多是买的。好处之一是不用换地点,之二是不会有涨租金的困扰。

自己的诊所不仅使用起来比较自由,而且退休时如果房价涨了,还会给退休带来点红利。多少年来,老医生退休时都是把诊所卖给刚开业的年轻医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人算不如天算,新冠病毒的出现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如远程上班和网上购物等等,也同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医生行业的这一传承。

离帝国大厦不远的麦迪逊大道上有一栋医疗共有公寓。里面都是医生诊所。通常情况下,医生们喜欢聚在一起开业,方便彼此推荐病人。此地离纽约大学医院只隔两个大道,在医院兼职的医生也会把诊所开在这里,好两边兼顾。

新冠期间曼哈顿街上基本上无人。诊所更是空空荡荡的。开不下去只能是卖掉诊所。所以,这栋大楼里就有好几个单位挂牌出售。

照理说,这个地点应该不缺买家的。可是挂牌两年换了两个经纪人偶尔有人问津。但没有人真正出价。新冠结束后,又换经纪人再降价也基本上无人问津。

凡事都有原因,总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了,只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而已。或许,远程看病是一个因素,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喜欢面对面的交流呀。

没想到谜底在一次与资深经纪人聊天中解开了。斯坦利是一个专门做医生诊所买卖的经纪人。在曼哈顿已经摸爬滚打了二十几年。

一般情况下,经纪人都不会讲实话砸自己饭碗的。那一天,坐在上州的度假屋的后院,眺望着青山绿水。可能心情不错,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现在的医生诊所市场从来没有这么清淡过。以前每周都要带人看两三次诊所,可现在一个月才两三次。

不是新冠已经结束了吗?斯坦利说新冠是过去了,但世道和思维也变了。现在刚出来开业的医生都倾向于加入连锁医疗机构,比如说纽约大学的郎根系统,或者是蒙山莱医院系统。

不自己开业有三大好处,第一不需要管理诊所,只管看病没有杂事,下班就下班了。第二连锁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打交道比个体诊所有优势。保险公司不大敢得罪大的医疗机构,保险也会付得比较好。第三如果有医患纠纷上法庭,医疗机构也有律师团队。

不肯定新冠是不是唯一的原因,斯坦利还说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人的生活品质。不愿意去打拼,说俗点就是喜欢躺平。自己开业肯定会多赚一些,但是累死累活值不值得呢?有必要那么拼命吗?

还有没有医生继续开诊所呢?回答当然是有的。主要是那些父母有现成诊所的年轻医生。他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接父母的班。不必自己创业,从头开始。可只有小部分人可以接班呀。

资本主义的最基本原则是供求关系。诊所是商业地产只能用来做诊所。没人买只能降价。终于,在降价百分之二十三后,有了买家。其实不止诊所,其他商业地产也是一样。不久前,看到一篇报导说整个商业地产在最近几年会跌价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就在上个星期,纽约时报报道说全纽约有45栋办公大楼将改为公寓。看见商业地产市场的惨淡。

看来时代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而变。目前医生诊所作为美国医疗系统重要的一环正在逐步地失去其重要性。取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连锁医疗机构。

对病人来说是好是坏,也许还需要时间验证。说不定哪天个体医生诊所就走进了历史的废墟。但也说不定病人不久就会厌倦冷冰冰的医疗机构,再次回到更有人情味的医生诊所。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其不可预见性。历史车轮的转动是无法阻挡的。纵观历史,任何时代总是有些东西不会继续存在。没有一成不变世界的。
 

所有跟帖: 

门诊所没人接手那是因为近10几年来流行一种叫urgent care的 walk in的诊所,这有一点像大排档的运营模式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831 bytes) () 02/04/2024 postreply 20:10:38

这种医院抢地盘的现象早在疫情前就开始了。好像在奥巴马的最后几年的极左政策下全美国各州都有此情况。民主党喜欢大一统管理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5/2024 postreply 04:18:57

这和新冠没关系,斯坦利早在疫情前就该转行了。老先生消息不灵啊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5/2024 postreply 04:29:2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