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姥姥的刺绣
yanyaner
2025-02-28 07:53:01
( reads)
如果说姥姥的裁剪与缝纫算一绝,那姥姥的绣工绝对是登峰造极的大师境界.
我生在物质贫乏的七十年代,没有漂亮衣服和玩具. 但姥姥改变了一切. 刚学会走路,姥姥就给我做绣花的小鞋子. 可不是电影里古里古气的绣花鞋,而是完全现代时尚的绣花小布鞋. 我至今仍保存了一双. 布娃也是少不了的,五官都绣得栩栩如生. 可惜没有留下来. 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孔雀. 姥姥用毛主席语录的红塑料皮剪成孔雀身子,里面填上棉花让它立体,又用五彩线绣上羽毛,直接就成了一件艺术品. 现在想想,自己也可以算被福养在姥姥的爱与才华里长大的.
姥姥为自己做的嫁衣一直保存着,但最后只有两件躲过了文革时期. 一件是姥姥绣的花桥垫子,一件是红紫色绒的抖袍(披风). 披风有漂亮的印花里子. 姥姥将它一截为二,上半截改成了我的小抖蓬,一直用到三四岁,下半截姥姥给妈妈改成了棉衣. 两件在当时绝对是时装了。不计其数的衣物被红卫兵小将们抄走,不知所踪. 那件针角细密,绣得纹理比美苏绣的桥垫最后也找不到了.
姥姥刺绣的传奇浓墨重彩的高光时刻是七十年代末民间戏曲流行的时候. 许多戏团到民间找人绣戏服. 姥姥带领村里的妇人接着一个大订单. 当时姥姥边教大家边赶工,绣功得到了十里八乡的肯定,在当地小有名气. 其实当时给的报酬是极低的,但姥姥非常在意自己的作品被看见,被穿上展示,所以非常有成就感.
我上小学暑假和姥姥学过几天,后来绣的牡丹在学校手工展示柜里展示,很是娇傲.
姥姥老了以后眼花了不能绣精细的东西,绣花衣也没人穿了,她就绣鞋垫,各色花鸟鱼虫都是自己设计,活灵活现. 我保存了许多都没有舍得穿过. 我会把它们留给孩子们继续传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