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故事活动】蟳埔女的那些事儿(三)
蟳 xún埔村地处晋江入海口。
当我们站在大堤上时,一眼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渔船。。。
看来,打鱼依旧是渔民谋生的重要手段,
虽然现在的蟳埔古村已经远在200米开外的城中。
1.
2. 蟳埔男人一年中有大约半年时间出海打鱼,其余时间则无所事事(现在不再是这样吧)。
3. 蟳埔女“内外兼修”,承担着家庭的生活重担。
(蟳埔女通常会在腰间戴个红色小包包,里面通常放一些零钱和杂物,有特色。)
眼见为实。我们在村子里转悠了大半天,就没见到几个男人。
再来说说古民居“蚵壳厝 cuò”。蚵壳厝就是用泥土混合蚝壳堆砌为墙的房屋。
当地人称之为“海蛎厝”,也叫“蚝屋”“蚝宅”。
( 牡蛎Ostreidae,是珍珠贝目、牡蛎科软体动物的统称,俗称海蛎、蚝等)。。。
4.
海蛎壳凹面朝下,稍微外倾,一层层叠好,并用三合土黏合,
看上去仿佛一排排鱼鳞,可以保护内墙不受雨水冲刷侵蚀。
同时白色的墙面因反射部分阳光,降低了室内温度。
蚝壳墙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还不怕虫蛀,
因而当地人有“千年砖,万年蚵”的说法。
5. 蚝壳墙凹凸不平,阳光斜射在墙面上,极具线条感和雕塑感。
有学者研究认为,建造蚵壳厝的海蛎特别大,长度一般为20-30厘米,属于巨牡蛎属的近江海蛎。
而泉州乃至闽南沿海并不产近江海蛎。
6.我们在一幢老蚵壳厝窗下看到堆积的蚝壳,当地所产,较细小。对比果然区别明显。
那么,这么多近江海蛎壳是哪儿来的呢?说法不一。
说法一,宋元时期,这些建造蚝宅用的海蛎壳都是来往船商从印度洋、波斯湾等地方装来压空船的;
说法二,,它们应该来自东南亚或南海北部沿海,因为那里产近江海蛎。
总之,等船到了泉州码头后,大量的海蛎壳就被扔在了滩涂上。
蟳埔人发现它的妙用,从起初的房屋装饰到后来的建筑主要材料,慢慢就形成了蚵壳厝。
在村里走了一圈后,我有了自己的想法。
7. 这是老一批蚵壳厝了。
无人居住、长年失修、屋顶塌陷,哪怕你海蛎壳再能挡风遮雨。
据知情人说,整个蟳蜅村只有60多座老蚵壳厝,数量仍在减少。
8. 在蚵壳厝宅基地上新建的住房与老蚵壳厝并存。
请注意,新房也有蚝壳墙,不过又已经还原为外墙装饰了。
近几年新建的楼房和别墅已经把为数不多的蚵壳厝包围、蚕食在逼仄的小巷里。
关于蚵壳厝上蚝壳的来历,我的看法是:
宋元时期,无论它来自哪里都一定与蟳埔女有关。
近一二十年新建的房屋用的蚝壳应该来自中国自己的养殖基地,一定与蟳埔女无关。
当我们离开蟳埔村的时候,就像离开我曾去过的所有古镇、古村寨一样,有些不舍。
此生我可能没机会再去,它们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有蚝壳的房屋一定还在。。。
蟳埔女一定还在。
八年过去,蟳埔村果然变了。
光明网报道:2023年,蟳埔村突然火了。
节假日入村客流量涨了20多倍,售卖簪花围的店家猛增到150余家。。。
“蟳埔女习俗”的热潮,让蟳埔村千年营生方式发生了巨变,更多的村民从渔场转战商场,
从售卖鱼货转入民俗、文创、餐饮等领域,成为随波逐浪、与时俱进的新“讨海”人。。。
不能再说蟳埔村的男人除了出海就无所事事了!
9.
蟳埔村的蟳埔女更多了、更年轻了。
不过,那都是游客。
移花接木
2024-01-25 08:06:44Amazing! 蚌壳墙壁,这组后期色彩好看,回家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