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语闲聊人际之间的界限感

来源: 费城加菲猫 2024-03-15 17:01:0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242 bytes)

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对人际之间的界限,本猫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和美国相比,中国是一个重亲情重关系的社会,但是缺乏人际之间的界限感。这种高度重视人际联系的文化传统,一方面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关照。另一方面,由于人际之间界限的模糊感,也容易导致个人主体性的缺失。

记得小时候在上海,邻里之间每家的门都是开着的,小孩子和大人都可以随时进入邻居家串门。每家事无巨细,信息都是邻居共享的。如果有人习惯于关着家门,一定会遭到邻里们(主要是大妈们)的非议。因为,面对关着的别人家门,就不能像走进自家门一样心无界蒂。这个边界感会令原本互相非常熟悉邻居们很不舒服,“是不是这家发生了什么大事”?大家会互相询问。当然,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文革时期,因为阶级斗争的观念要天天讲,使得这个习惯有点变化。那就是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的家门基本都是关着的,因为没有人会去那里串门的。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对个人隐私的日益尊重,中国人在个人空间或家庭空间上的界限感已经大大增强了。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人际之间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因为这种界限的模糊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事实上,这种人际之间界限模糊的意识是从儿时的教育就开始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自己跌倒以后,本应该是自己爬起来的,那是他自己的事,可是中国父母却看着心痛,会立刻跑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这般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满屋追着小儿喂饭的场景,也是中国家长常常有的举动。小孩子吃饭原本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不想吃饭那就是不饿。现在却变成了大人的事情。小孩子自己不想吃,那就大人喂着吃,可以一边玩一边吃,但不能不吃。

等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了。但因为人际界限模糊,他们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再过几年,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但很遗憾,他们和父母之间的界限并没有被完全地建立。当一个人缺乏人际关系的界限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会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有一个在现实中很容易观察到的悖论。孩子一边大声宣告“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都是自己的事”,一边又把为自己找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正是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父母就仍然会认为“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开始出现冲突,家庭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和痛苦。

孩子带着模糊的人际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也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没有确立合理人际界限,就难以为自己的情感和隐私生活设置底线,难以保护情感和隐私。恋爱关系应该是两个独立个体的互相尊重与支持,但若人际界限感缺失,关系往往会失去平等,容易滑向单方的利用和索取,损害双方的平等尊重。

当从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孩子带着模糊的人际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因为缺乏人际界限意识,就可能难以合理拒绝一些超出工作职责范围的要求,即使这些要求会严重占用个人时间和精力。人际边界不清晰的人,通常在工作和生活作息安排上容易被他人所干扰,较难对自己的时间做合理分配和管控。结果就是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不仅如此,当孩子有了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又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亲子关系成为一种痛苦的纠缠。

要解决这种痛苦的纠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确我们自己的界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认识到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也无法依靠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那就是命定的,不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改变的,只能顺应命运好自为之。比如,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摒弃人际关系界线的模糊感,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界限的同时,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当每个人的界限感清晰起来的时候,相处起来会省力很多。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都有体会,人际关系处理起来非常简单,很大的原因就是美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界限非常明确。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对,我现在也觉得我的一些做法是错的,比如追着给小孩喂饭 -燕然山- 给 燕然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16/2024 postreply 08:04:2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