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字有心
爱字有心
梅林
二〇二三年六月十九日
不少人诟病简化字“爱”无心。真的吗?从爱字源头看看吧。
图一, 爱字起源:各种各样的人捧心张口表达。不用说,你一定知道心的符号。
爱,在甲骨文里没有发现,直到战国时代,才开始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圆壶”和战国印里发现这个“爱”字。
爱字由“欠”(或“旡”)和“心”两部分构成。“欠”和“旡”都是端坐地上张着口的人形,“欠”的口”朝左,“旡”的口朝右。这个张口的人,用右手抚着心,以表示“张口告人,心里喜欢”的意思,这就是“爱”这个会意字。
图二, 爱字部件和构成。
图三, 小篆爱字。
小篆继承了金文的形体,只是把“欠”变为“旡”了。
但秦始皇统一使用的小篆“爱”,字脚却多了一只向下的足(夊),反而把字繁化了。这个向下的脚即“夊”的演变流程(图二中01-04),是逐渐由实化变成线条化、笔画化。
这里一种说法是:夊表示行,以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因为脚趾向下,所以表示由远而近的行动。另一种说法是:夊不表足,而表另一只手,所以是双手捧心。这个“夊”不单独成字,后来作为“冬”、“处”、“各”、 “夏”等字的表意符号。
篆书之后发展了隶书。保留了不同形状的“心”符。但“心”符已经线条化(图四),甚至与“夊”结合在一起了。
图四, 隶书爱字。
图五, 马王堆帛书的隶书:爱。
从马王堆出土的汉隶,可以看出“心”符进一步变化,逐步成了“夊”上的一横。“夊”与“心”结合成了“友”形。
隶书之后,先出现了草书,后来才规范出了楷书。由于书者所本甲骨、金、篆、隶来源不同,同一个字的草书常有不同写法。如王羲之的草书和行书
图六, 王羲之写的爱字。
“心”简化成了三点或一横。这种心字的写法在行书和草书里比比皆是。
图七, 魏碑爱字;简体楷书爱字
简化字体源自历代甲骨、金、篆、隶、草、俗体字,已沿用了相当长的时期(百、千年),并非今人生造。魏碑爱字的”心“符已变形。简体楷书的“爱”则采用行书字形,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和“夊”简化成“友”。楷书由中间带“心”的“爱”简写成现代汉语中的“爱”,导致了金文字形中的“欠”形部分消失和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形部分简化为“夊”上一横。
简化的爱字并非无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云霞姐姐
2024-06-07 20:30:32占前排,看梅老师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