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唐宋韵》91.《忆王孙》四首 李重元

唐宋韵 2024-09-27 14:58:14 ( reads)

《忆王孙(1)》四首

李重元 

 

《春词》

萋萋芳草忆(2)王孙(3),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4)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夏词》

风蒲(5)猎猎(6)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7)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8)午梦长。

 

《秋词》

飕飕风冷荻花(9)秋,明月斜侵(10)独倚楼。

十二(11)珠帘不上钩。黯(12)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冬词》

彤云(13)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

独拥寒衾(14)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1.  忆王孙,词牌名,又名“独脚令”“忆君王”等。正体为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

2.  忆:思念。

3.  王孙:1.王公贵族子弟;2.对男子的尊称;3. 隐居的人;4.对朋友的尊称。

4.  杜宇:杜鹃鸟的别称。

5.  蒲: 一种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

6.  猎猎:风的声音。

7.  沈:通“沉”。

8.  慵拈(yong1nian1):懒洋洋地拿捏。

9.  荻花:荻的花。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秋天开紫花。

10.斜侵:渐斜。

11.十二:这里泛指很多人家或家家户户。

12.黯:本意指深黑色,引申为阴沉或人的情绪低沉。

13.彤云: 1.红云,彩云;2.下雪时密布的浓云。

14.衾(qin1):被子。

李重元,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2年)在世。上海辞书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将其作品归于南宋,故李重元可能横跨两宋。南宋黄升编《花庵词选》及《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4首,分别咏春、夏、秋、冬四季。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

 

唐风: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位词人李重元有些特别。他是个“三无人员”,无生卒年代,无祖籍家乡,无生平事迹。我们只知道他大约生活在两宋之交。他只给我们留下4首以【忆王孙】为词牌的小词,分别反映四季的愁绪闺怨。

宋雨:闺怨不是宏大主题,这4首词中也只有《春词》有点名气。介绍这一首似乎也就够了。然而仔细读来,这4首【忆王孙】皆是佳作。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组合成一首整体的“四季歌”。斟酌一下,最好还是将其一并介绍。

唐风:【忆王孙】这个词牌,有人说是由李重元创调的,可能的确如此。这个词牌没有乐府曲或唐教坊曲这样的渊源。我一共查到十几首其他人写的“忆王孙”。除了李重元外,最早的是李清照,她应该是李重元的同时代人。其他人都更晚,包括清朝的词作大家纳兰性德。比较一下,还是李重元这4首写得最好。

 

宋雨:我们先来看看《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这两句究竟是说女子来到芳草萋萋、柳枝低垂的野外呢,还是说她是在回忆送别的情景呢?此外,这里“王孙”是指贵族子弟吗?

唐风:“王孙”本意是指王公贵族的后代,但后来意思就扩展了,变成了对一般男子的尊称。比如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戚戚满别情”其实是送别朋友。“王孙”还可指隐士或向往田园的人士,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以王孙来代指向往田园生活的自己。至于场景,我倾向于是女子回忆早先分别的情景,进而思念丈夫。

宋雨:我觉得被理解成女子来到长满青草的路旁,触景生情也是说得通的。第二句的“空”字用得好,反映一种内心空空,失魂落魄的感觉。另外从你上面对“王孙”二字的分析,我猜测【忆王孙】这个词牌可能是李重元为这几首闺怨词“量身打造”的,字面的意思可解为“思夫君”。

唐风:你这个推断有道理。虽然到宋代很多词牌名与词作的内容已经没有直接的关系了,但也不尽然。比如【蝶恋花】多言情,【满江红】多言志。这几首【忆王孙】更是顾名思义的。女子在那样悲伤寂寥的心态下,自然是“杜宇声声不忍闻”了。词接着又说“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词人渲染这种暮色来临、梨花带雨、闺房紧闭的意象,但点到为止,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宋雨:我们再来看看《夏词》:“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先做一下词解:“蒲”是一种多年生的长于池沼中的草本植物,可达一人多高。“猎猎”形容风的声音。“沈”通“沉”。如李颀有“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周邦彦有“燎沈香,消溽暑”等等。慵拈(yong1nian1)是懒洋洋捏取针线的动作。

唐风: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 “针线闲拈伴伊坐”中,“闲拈”含义类似但略有不同。这句有些名气,不在于它多高妙,而是据说晏殊引用这一句嘲笑柳永。然而在后世看来,柳永有些作品不同于纯文人词的俚俗,恰是其率真和生命力所在。

宋雨:小池塘中,风吹着蒲草飕飕作响,雨后的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弥漫到整个庭院。“冰雪凉”当然不是说古时候夏天有冰,而是用冰凉的井水去“冰镇”瓜果。容器中李子沉底而瓜漂浮着。从描述来看,少妇的生活条件是比较优越的。

唐风:享用着冰凉的李子和瓜,清凉爽快不言自明。女子此时无心思再做针线活了。只想躺在竹制的方床上美美地睡个午觉,没准儿还能梦见夫君呢。这里的“午梦”与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中那个少妇的梦是一样的,但愿这次不要被鸟儿打扰。当然,这是宋朝,她的夫君肯定不在辽西,那地方已经归辽或金国了。

 

宋雨:《秋词》首句“飕飕风冷荻花秋”,一上来就给人一种凉飕飕的感觉。从整诗分析,下一句“明月斜侵独倚楼”说得是天黑后的景象。显然天黑时月亮已位于高天,随后渐渐西斜。“侵”的本义是指循序渐进的移动。月光背景下“独倚楼”,此处当然反映的是相思。

唐风:唐诗宋词中“倚楼”的意象未必全部指相思。现在古代典籍都电子化了,一些手工几乎不可能的检索变得非常容易。比如经电子检索得知,《全唐诗》中出现了31处“倚楼”,《全宋词》里有83处“倚楼”。有人专门撰文对唐诗宋词中的“倚楼”问题进行研究,颇有趣味。

宋雨:“十二珠帘不上钩”中“十二”代指许多(家),“不上钩”是说帘子从钩子上放下来了。也就是说天黑了,家家户户把窗帘放下来。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反映的是思妇主观感觉与他人隔绝,产生的进一步的孤独感。接下来“镜头”转到主人公,她心绪低落地凝视远方(“黯凝眸”),她看到的是“一点渔灯古渡头。”这一句给人的心理感受,有点像“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是一种难以言状的苍凉与寂寥。

唐风:《夏词》和《秋词》虽不常被选,却如水彩画般优美。整词没有直接描写少妇的心绪,不带思、恨、怨、孤等词汇。作品完全通过对景物和人物动作来体现和暗示人的心情。这种表现方式是相当高明的。

 

宋雨:《冬词》的头两句“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是说大风过后乌云散去,雪后初晴。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孤雁的鸣叫。从整个词来分析,这是发生在晚上或夜间的。大雁在夜间不歇息吗?

唐风:我夜间听见过大雁鸣叫。为了肯定,我日前去查了一下,的确,大雁是经常在夜间飞翔和鸣叫的。如果是在迁徙中,它们在夜间也不会迷失方向。这就与第三句“独拥寒衾不忍听”一致了。一人独自躺在被窝里,感觉到“寒”,但并非如“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样是因气候寒冷造成,而源于心中的孤寂与寒意,因此思妇对孤鸿的鸣叫就格外“不忍听”了。

宋雨:结句“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写得很妙。室外月光笼罩,一片光明。而词人接着不说“床前明月光”,也不说”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 而是借助横在窗帘上的梅花枝的影子,来显示月光的明亮,并增加了读者对冬梅的想象,颇具匠心。

唐风:【忆王孙】这个词牌的最后一句很有意思。它前面是个“三句半”,前三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意象和表达。然后,用三个字的“半句”另辟蹊径,而结句则对此进行引申和扩展,产生一个极富情韵又令人深思的结尾。

 

宋雨:这4首小词既不用典故,也不刻意锤炼字句,而是采用白描的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它们虽然也是典雅的文人词,但与周邦彦那种极尽工巧的类型迥然不同。词人所选择的意象是普通人熟知的,如芳草、柳树、拈针、狄花、孤鸿等,所以无须解释就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唐风:很多时候,优秀的短诗、小词,不在于主题的高大上,而在于其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精妙。这就好比一首两分钟的音乐作品,虽不可与交响乐相类比,但依然可以打动人心。我认为这4首【忆王孙】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从具体表达来看,作者的手段也是多样的,如《春词》由外及内,《夏词》从生活细节反映内心,《秋词》由近及远,《冬词》从视觉、听觉、温度觉诸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显示李重元这位无名词人,在写小词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因此,这几首词常被误作是一代词帝李煜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跟帖(6)

老林子里的夏天

2024-09-27 15:43:38

先点赞!再细品!

唐宋韵

2024-09-27 19:53:24

谢谢。

云霞姐姐

2024-09-27 21:26:06

春,夏,秋,冬词,朗朗上口,意境好有画面感,唐兄的介绍更精彩!

云霞姐姐

2024-09-27 21:29:41

“十二这里泛指家家户户”有什么典故吗?为什么不是十,九,十一?其他数字呢

唐宋韵

2024-09-28 10:08:24

可能没有什么典故。这里可能是音律上的考虑。

唐宋韵

2024-09-28 10:06:38

谢谢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