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两岸统一后的国号
最近台湾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代表国民党访问大陆。有人质疑朱此行没有理直气壮地为“中华民国”摇旗呐喊。试问:难道朱此行的目的是要和大陆吵架辩论吗?如若不是,则我认为对朱的指责过于偏激。
九二共识说的是存在于台湾海峡两岸的政府都认同海峡两岸只有一个中国这一事实。在这一点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没有异议,是为共识。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共识,双方都视对方为异类,剩下的就只有付诸武力决一胜负一途而别无选择了。值得庆幸的是辜汪于九二年代表各自政府达成了此一共识,为两岸政府相互沟通奠定了一个彼此可以静心讨论交流的政治平台。统一问题的困难在于接下来的一句:一中各表。按照一中各表,两岸政府就只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法统诠释一中,可以说基本没有任何交集或共同点,所以至今难以谈拢统一。
就现实而言,无论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意、地域、管理或是从历史、未来分析,台湾都没有可能去统一大陆。大陆有没有可能统一台湾呢?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还将越来越大。问题是大陆对台湾的统一采取什么方式才能够得到台湾的认可。
作为最无奈的选择,武力统一不是不行,但令多少中国人生灵涂炭的严重后果恐怕怎么说都会让决策者三思三思再三思。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会使武力统一后的一统局面黯然失色,更伴随着长远的人心流失、世人质疑及社会动荡,极可能得不偿失。随着形势的发展、世界潮流的演进和相关领导人思维的更新,不到万不得已,武力的选择一定只能是最后的选择:只有当面临民族分裂、国土分离、外族入侵等危险时,才值得付出那样的代价。
事实上,大陆对台湾的统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选择的方式还将会越来越多。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强势一方,具有多重优势,把握着未来方向;中华民国政府属于弱势一方,处于被动地位,可供选择的方式相对少得多,如若不把握好机遇,颇难掌控未来的方向。
两岸政府只有扬弃唯独自己才是唯一正统的代表这种思维,才能开创统一的新局面。
回顾往事,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先后依序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到清末时已然显露出种种衰败腐朽没落的弊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帝制历史,创建了迎合历史潮流的新型政治体制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然而,在从帝制走向共和的整个剧烈动荡时代中,中华民国的政治伸展力与深远力从来就没有实际上涵盖过整个中华民族,也没有实际上完成带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东亚病夫走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啼诞生,中华民族才自此不折不挠地走上虽然荆棘丛生、道路曲折但却势不可挡的强盛之路。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承接了中华民国之父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自强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每逢重大节日,都悬挂孙中山先生画像加以缅怀即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山先生的矢志追求一脉相承。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也包容了“中华民国”的字面和字义。将来统一后仍然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应该顺理成章。
假设统一的条件以保留任何一方的国号而取消另一方原有的国号,从感情上难以被被取消国号的一方接受的话,那么将双方的名称再糅合一次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譬如“中华共和民国”这一名称,既全盘收入了“中华民国”四字,加入的“共和”两字更充实了国体内涵;同时也完整保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字义(全称仅少了“人”字,但汉语语境中“民”涵盖了“人民”之意)。如果两岸将来能够和平统一,相信两岸都会乐于接受这一统一后的新国号,因其即体现了各自原有政府的渊源,又展现了对未来政府的期待和愿望。
至于统一之后政府的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及社会生活方式,应由两岸各方(包括港澳政府)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协商解决。所循原则应该是: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国家和社会现实;充分听取民意;照顾各方利益;利于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两岸和平统一不是一件小事,具体细节相当繁复,需要时间慢慢协商筹划。
草原-
2015-05-12 13:18:38按照《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琉球主权是归日本还是归中国,应该由中华民国政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