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本】台湾腔
尤其开心USA
2016-01-02 19:23:31
( reads)
怎么定义台湾腔呢,应该就是女人温柔,男人阴柔吧。那种强调,无论什么形象,只要一开口,不用动脑筋就会觉得要被融化。
《星星知我心》火爆那阵子,我都巴不得每天叫我妈妈为“妈咪”,说话的时候后面总要装潢一下,拉个长音加个“哈~”。那时的电视剧,台湾人那个温柔劲儿,好像除了马景涛以外就没人会发脾气。早先台湾琼瑶系的电视剧拖沓冗长,但那“台湾腔”是足足收买了几代人的。
那股腔调和港版普通话的干练与周到不大一样,懒洋洋的细腻,但又带着一种亲和。和大陆的普通话也不一样,大陆的普通话总有一种粗糙和攻击性,总让人觉得话里有话,防不胜防。我总觉得大陆的语言精髓都在民间各地的方言里,生动而巧妙,准确而富有情趣。
刚开始工作那会儿,在北京国贸桥再过去一点有一家人气超旺的火锅店,几个朋友约去吃饭。其中一对儿,先生是名不见经不转的演员,去台湾娶了位台湾太太回来。那先生看起来挺爷们儿的,台湾太太一开吃一开口,明明是台湾腔,居然比她爷们儿还爷们儿。那是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台湾人,还是比较新鲜的,所以哪家店都还记得清楚。
后来到先生故乡小住,认识一位台湾太太。她来自桃园县的护士学校,在当地教中英文《弟子规》。她说:“你造吗,桃园护士学校的女森很受欢迎的哦~”。我打量她家的四壁,和她惺惺相惜,经常一起密谋“小岛出逃记”:她回台湾,我回北京... ...
那时候,我觉得能娶到台湾太太的大陆男人,或者能搞定台湾男人的大陆太太都挺有本事的。
印象中台湾太太说话很甜蜜,生活也多些讲究,慢悠悠的有礼貌又诚恳,和我认识的所有奔忙在职场的女生很不同。她们善于用“化骨绵掌”,再有心机的话语,也很难让人拒绝,“嗯”“哈”之间就能搞定了男人。
来美国之后走的最近的一家朋友是台湾人。确切的说,先生是台湾人,太太是大陆人。那家先生很Man,很有范儿,还是少有的户外高人,他可以在无人地带求生很多天,也是这类项目少有的华裔挑战者。可他平时对太太说话都是一口一个“宝贝”,结尾时带着“好吗?”,羡煞了旁人。我从未见过他大声说话,再生气,态度都很冷静,声音都是柔和的。你不能不说那是一种涵养。当然,杀伤力如何,就要交给他太太来评论。
现在接触来自台湾的人比较多,我就总好奇娶了台湾太太的先生是不是会更幸福,衣着更光鲜,吃饭更有滋味。好像也不是,但有一点,似乎他们说话时都很温柔。虽然,台湾人里奇葩的事情也不时传出来,但在外面粗糙的嚷嚷的都是大陆人。
生意做得好的,职场发展好的,生活安适度高的,概率上也还是台湾人。
怎么说呢,也许有些融洽就是时间磨出来的。家族大迁移到美国在某个时期的台湾人中还是很普遍的。也难怪,华人教会,寺庙,中文学校,华人超市,公共机构,议员,大律师,法官,企业... ...包括捐款这类的事情,只要有华人血统的大都是“台湾腔”。总算找到一家不是台湾腔的,翻翻人员配置,关联客户或者老板的女朋友里也总有些台湾腔。也因此,总让人感觉用“台湾腔”来装点门面要靠谱儿一些。
我家小孩语言启蒙期是在华人幼儿园度过的,所以我就会被叫做“妈咪”。虎头虎脑的小男生叫“妈咪”是很甜蜜的,多了一份柔情,又不缺少气概。转而看到军用车,马上就会切换方言大叫“日本人来了”的时候(“亮剑”后遗症),也十分让人头痛。
语言是用来表达的,表达是希望被认可。
你不能说林志玲和小S的台湾腔有多迷人,但确实听起来比直愣愣的普通话要舒服,自然她们的观点也容易被接受。关键,她们是原创,和现在大陆有些娱乐节目主持人东施效颦,靡靡之音不是一回事。还有,我想如果有得选,女生们能找蔡康永梁文道聊天,就不会去找窦文涛; 能找欧弟,就不会去找汪涵; 能找庾澄庆,就不会去找汪峰。表问我为什么,是酱紫的啦~
咦,不要提金星,金星说的不是话,说的是“经历”。
结论,其实说什么语言无所谓,关键看“腔调”!
(完)
1/2/2016
《星星知我心》火爆那阵子,我都巴不得每天叫我妈妈为“妈咪”,说话的时候后面总要装潢一下,拉个长音加个“哈~”。那时的电视剧,台湾人那个温柔劲儿,好像除了马景涛以外就没人会发脾气。早先台湾琼瑶系的电视剧拖沓冗长,但那“台湾腔”是足足收买了几代人的。
那股腔调和港版普通话的干练与周到不大一样,懒洋洋的细腻,但又带着一种亲和。和大陆的普通话也不一样,大陆的普通话总有一种粗糙和攻击性,总让人觉得话里有话,防不胜防。我总觉得大陆的语言精髓都在民间各地的方言里,生动而巧妙,准确而富有情趣。
刚开始工作那会儿,在北京国贸桥再过去一点有一家人气超旺的火锅店,几个朋友约去吃饭。其中一对儿,先生是名不见经不转的演员,去台湾娶了位台湾太太回来。那先生看起来挺爷们儿的,台湾太太一开吃一开口,明明是台湾腔,居然比她爷们儿还爷们儿。那是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台湾人,还是比较新鲜的,所以哪家店都还记得清楚。
后来到先生故乡小住,认识一位台湾太太。她来自桃园县的护士学校,在当地教中英文《弟子规》。她说:“你造吗,桃园护士学校的女森很受欢迎的哦~”。我打量她家的四壁,和她惺惺相惜,经常一起密谋“小岛出逃记”:她回台湾,我回北京... ...
那时候,我觉得能娶到台湾太太的大陆男人,或者能搞定台湾男人的大陆太太都挺有本事的。
印象中台湾太太说话很甜蜜,生活也多些讲究,慢悠悠的有礼貌又诚恳,和我认识的所有奔忙在职场的女生很不同。她们善于用“化骨绵掌”,再有心机的话语,也很难让人拒绝,“嗯”“哈”之间就能搞定了男人。
来美国之后走的最近的一家朋友是台湾人。确切的说,先生是台湾人,太太是大陆人。那家先生很Man,很有范儿,还是少有的户外高人,他可以在无人地带求生很多天,也是这类项目少有的华裔挑战者。可他平时对太太说话都是一口一个“宝贝”,结尾时带着“好吗?”,羡煞了旁人。我从未见过他大声说话,再生气,态度都很冷静,声音都是柔和的。你不能不说那是一种涵养。当然,杀伤力如何,就要交给他太太来评论。
现在接触来自台湾的人比较多,我就总好奇娶了台湾太太的先生是不是会更幸福,衣着更光鲜,吃饭更有滋味。好像也不是,但有一点,似乎他们说话时都很温柔。虽然,台湾人里奇葩的事情也不时传出来,但在外面粗糙的嚷嚷的都是大陆人。
生意做得好的,职场发展好的,生活安适度高的,概率上也还是台湾人。
怎么说呢,也许有些融洽就是时间磨出来的。家族大迁移到美国在某个时期的台湾人中还是很普遍的。也难怪,华人教会,寺庙,中文学校,华人超市,公共机构,议员,大律师,法官,企业... ...包括捐款这类的事情,只要有华人血统的大都是“台湾腔”。总算找到一家不是台湾腔的,翻翻人员配置,关联客户或者老板的女朋友里也总有些台湾腔。也因此,总让人感觉用“台湾腔”来装点门面要靠谱儿一些。
我家小孩语言启蒙期是在华人幼儿园度过的,所以我就会被叫做“妈咪”。虎头虎脑的小男生叫“妈咪”是很甜蜜的,多了一份柔情,又不缺少气概。转而看到军用车,马上就会切换方言大叫“日本人来了”的时候(“亮剑”后遗症),也十分让人头痛。
语言是用来表达的,表达是希望被认可。
你不能说林志玲和小S的台湾腔有多迷人,但确实听起来比直愣愣的普通话要舒服,自然她们的观点也容易被接受。关键,她们是原创,和现在大陆有些娱乐节目主持人东施效颦,靡靡之音不是一回事。还有,我想如果有得选,女生们能找蔡康永梁文道聊天,就不会去找窦文涛; 能找欧弟,就不会去找汪涵; 能找庾澄庆,就不会去找汪峰。表问我为什么,是酱紫的啦~
咦,不要提金星,金星说的不是话,说的是“经历”。
结论,其实说什么语言无所谓,关键看“腔调”!
(完)
1/2/2016
笑薇.
2016-01-02 22:13:56我接触的台湾人语言表达的最大问题是不make point, 说了一大堆context,就是说不清,makes no 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