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忍不动如大地:从不同的角度,聊聊金乔觉,还有他和李白的缘分

来源: 咲媱 2024-05-15 13:53: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392 bytes)

金乔觉(696年—794年),法号地藏,故又名金地藏、释地藏,朝鲜半岛人,新罗王朝的宗室,曾到唐朝留学,相传他为求佛教正法携神犬谛听航海来唐,卓锡九华,苦行七十五载,九十九岁涅槃,肉身得道,保留全身舍利,世人认为其为地藏菩萨化身。

他到中国的九华山,大概是唐朝的开元末年,据记载:“唐玄宗开元末时有一位法号“地藏”的僧人,是唐朝藩属新罗国金氏王族的亲属。他的颈项高起,骨骼清奇,身长七尺,力气比一百个人合起来还要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金乔觉59岁。

金乔觉在山里面修行,当然不知道外面是什么光境,但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然就不会有人来供奉,出去化缘,估计也化不到东西。

生活相当艰苦。

他的修行法门,就是忍耐。苦修和忍耐。安忍不动如大地。

大概756年左右,就是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诸葛节等人从山脚下攀登山峰,看到山林深广、空无一人,云彩和太阳鲜艳明亮,但是只有一位僧人住在这里,在石室中闭目打坐。在他身旁,已经断了腿的鼎中只有一些白土。白土,俗称观音土,少量吃可充饥,掺了极少量的白米,以烹煮而食。

众人看到如此情景,都纷纷地扑倒在地大声哭泣着说道:“和尚的修行如此艰苦,实在是我们这些人的重大过失啊!”于是他们纷纷出资捐钱,买下了当初檀号僧人居住过的旧地,并拼命地请求地藏法师能去长住,地藏法师也就听从接受了。

可是,没有多久,这个地方又发生了战乱。

公元760年,金乔觉64岁那年,江南包括九华山所在的青阳地区,发生了江淮都统刘展的反叛,被镇压之后,然后唐朝宰相元栽的横征暴敛又引发王万敌,方清的农民起义,到公元766年,金乔觉70岁的时候才平息。

很多逃到山里的人,在金乔觉这里找到信仰。由于弟子们日渐增多,而外面战乱不断,供奉不足,大师担忧粮食不足,于是便命人开掘石头,获取白土。夏天,大家吃饭时就掺和点白土;冬天,众人衣着单薄,用很少的火来取暖。寺院里不分长幼,人人火耕种地,采集木柴,自给自足,生活艰苦,骨瘦如柴,因此在南方被称呼为“枯槁众”。

没法子,金乔觉的办法,只能是忍耐。安忍不动如大地。

这就是他的修行。

公元761年,金乔觉65岁那年,61岁的李白来到兵荒马乱的九华山,

并且和两个朋友合写了一首诗,这是九华山得名的来源: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 --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 --韦权舆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李白

不知道金乔觉有没有和李白见面。但是大概率两人是见过面的,

因为当时爬山是没有旅馆的,都是在庙里面借宿,

而当时的九华山,庙并不多。可能金地藏的庙是唯一的一个。

后来,金乔觉送自己的小沙弥下山,也写了一首诗,并且直接称九子山为九华山,

说明他是知道李白这首诗的,应该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率他就在旁边。

这是金乔觉的诗,同样收入了全唐诗: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既然李白是九华山的命名人,金乔觉这首诗,必定晚于公元761年,但是必定不会太晚,因为到后期,金乔觉有大量门徒,就不存在“老僧相伴有烟霞”的孤独感。

应该是在公元761年之后不太久,不会晚于公元765年,因为公元765年,766年王万敌,方清等人的农民起义造成当时附近大乱,大量的人逃到庙宇求躲避,同时战乱也让更多的人看破红尘出家。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