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的夜晚,交给梵高点燃!
时常出门,走久了,就会有些发现:一座城,甚至一国,永远荣耀的,是某位艺术家:达芬奇、毕加索、伦勃朗、雨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依靠经久不衰的建筑,以及更为经久永存的文学艺术,将过去时代、当今时代以及未来时代联系在一起。
梵高堪称荷兰的文化符号,为了梵高去一次荷兰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沿着梵高生命旅程的线路走了几天,在城市和乡村追寻梵高的足迹:从出生之地到梵高之家,从梵高森林到梵高教堂,从故乡纽南到异国巴黎,走过梵高生活的街巷村屋,体味他艺术生命的璀璨时光。在他画画的现场,看他的画和画之实景,在同一个地方,沉浸在梵高的画幅之外,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梵高短暂的艺术生命,包括早期探索阶段的荷兰时期、吸收各家之长不断变化的巴黎时期、形成独特风格的阿尔勒和圣雷米时期、最后的绝唱奥维尔时期。在荷兰参拜的五个梵高博物馆,最重要的当然是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和拥有世界第二大梵高作品收藏的库勒慕勒私人博物馆,另外还包括梵高家乡北布拉邦特省博物馆,梵高村纽南和梵高出生地津德尔特等纪念馆。荷兰所有梵高收藏记录着他三十七年的生命轨迹,从他在荷兰的早期作品到后来的巅峰成就。虽然梵高最著名的画作,大多在法国完成,但是荷兰始终是保存最多梵高作品的地方,同时还保留着大量梵高与弟弟提奥之间的书信。
将梵高称为天才,似乎有些低看,把其归入印象主义,也未免有些牵强。印象派突破了古典绘画对色彩认识与运用的局限,探索色彩在自然光下的变化并试图表现这种变化,绘画由此走进现代。艺术被认为是神与人之间的对话,或许梵高是神父的儿子,所以能够以色彩完成自我救赎。他在短短几年时间达成并超越许多大师穷尽一生追求的成就,这不仅是天才而且是奇迹,不过奇迹总会打破习惯,给人带来某种不安。有的人在遭遇梵高后期作品那种色彩的毫无顾忌会无所适从,其实是观者理性逆向工程产生的误解,即习惯将自己对作品的观感回推到梵高的大脑想像,从而产生了困惑。但如果一开始就以梵高的认知想像去看,就会理解他的表达——我即色彩。史上大多数杰出的天才,譬如达芬奇或莫奈等一众大师,他们的欲望和创造力是普世的,就算在别的领域也会是可怕的人物。但很难想象,像梵高这种血液里流淌着纯粹色彩的人能去从事其他职业,这也注定了梵高只能是激烈燃烧的火炬,而不是一盏眩目的灯,当他有所成就的时候,已经超越了同时代所有的人。
梵高是一位匆匆而过的画家,绘画起步晚,结束得却很早。梵高对色彩的学习并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超乎常人的理解和运用。其他画家是自己的手驱动画笔通过调色板来表现色彩,而梵高则是把画布当成调色板,颜料直接放在画布上,由色彩来驱动画笔进行表达。梵高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是为色彩而生,颜色是他的兴奋剂,灵魂就是他的调色板,由心灵之光左右变化的色彩也因此变得纯粹,以至于后人根本无法企及和模仿。梵高一生在色彩中挣扎,对色彩的理解不同常人。可以说,梵高就是色彩本身,因达不到对艺术想像的高度而选择绝望自杀。梵高一生以生命在艺术中冒险,并湮没其中,他的画,看到色彩,看到决绝,不知道这一次是否真正看懂了梵高?
色彩是通往天堂的大门,就像教堂彩色玻璃中漏下的五颜六色的光,光不是神独有,现代绘画艺术的光和色彩是人文主义的光芒。意大利画家贝利尼的祭坛画就充满了色彩,到了印象派绘画更是用明亮的颜色再现大自然的色彩,梵高是充分利用色彩创新的画家之一。他曾去过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异常明亮的阳光正是他追寻的所谓印象之光。在梵高看来,颜色是有激情的,力量极其强大,绘画的庄严在于饱蘸颜料的画笔,而色彩作为一种精神介质,同样能够像线条那样,成为构图的有效手段。于是在1888年9月一个温暖的夜晚,他从他的黄房子走出来,走过阿尔勒的街角就看到罗纳河的宽阔河面,夜晚的星空就像透过彩色玻璃窗的一道美丽的光芒照射水面,这神奇的一刻告诉他,可以创作一幅他想要的景象,《罗纳河上的星夜》在此刻的光芒下诞生。梵高不顾一切运用颜色的力量来拯救世界,却无法拯救自己。
梵高生前的信里曾说:“希望100年后的人看到我的画,仍然能引起思考,引起共鸣。”毫无疑问梵高做到了。虽然梵高一生只卖出一幅作品,然而并没有终止他对绘画的追求,透过梵高画作传达出的精神自始自终都在我们心里,力量没有一刻褪去。梵高将无限的激情倾诉于朴素的花朵树木、乡村麦田、夜空繁星等自然事物中,他是那个时代最真诚最纯粹的画家,因为梵高看到的都是最纯粹的美的事物。从阳光明媚的风景到迷人沉醉的夜晚,从乡间劳动者到田野花树,从肖像到静物....直到麦田里的群鸦。梵高那些焕发生命力量的大师之作,每一幅都直击心灵。梵高的画面有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因为色彩像火的颜色,像星辰的颜色,像太阳的颜色,更因为他的勇气而感动无数。色彩的极致是梵高专注于自己的世界,那样孤独,如同长跑者跑到终点的寂寞。
位于荷兰阿纳姆郊区的梵高森林公园内有一个掩于林间的库勒慕勒博物馆,拥有世界第二大梵高作品收藏,是梵高的第二个家。博物馆是由收藏家库勒夫妇以自己收藏的万余件艺术品而建立的私人博物馆,重要的是这里藏有梵高画作近三百件,其中不乏经典佳作。另外馆内还藏有莫奈、修拉、毕加索和蒙德里安等大师作品。
梵高森林公园是荷兰少见的大面积森林地域,集自然与艺术于一体,每个季节都独具韵味。当然,到这里的人都是为看梵高而来。库勒慕勒博物馆位于森林公园中心,需要分开购买门票。国家公园虽偏远却非常贴心,无论是坐火车或公共汽车去梵高森林,只要是在Otterlo车站下车,每天都有专车接送。
梵高在阿尔勒的《夜晚露天咖啡座》,星空背景第一次出现,之后才是《罗纳河上星夜》和《星夜》,梵高笔下的光辉有神性。
梵高之树——《Country Road in Provence by Night》即星空下的丝柏路。夜晚的星空,没有光的月亮,下面就是一条路,路边是黄色藤蔓和发暗的柏树......这是普罗旺斯真实的场景。
《Cypresses with Two Figures》,高大挺拔的深色柏树是普罗旺斯的特色,梵高经常以旋转卷曲的笔触和厚重的颜色描绘柏树及其周围,法国特有的密史脱拉风吹拂,云卷云舒,充满生机。
《Edge of a wood》是库勒慕勒收藏的第一幅梵高作品
梵高的乡野——《Wheat Field with Reaper and Sun》,第一感觉就是厚重的黄色。这幅画在巴黎举办的独立展上展出,被高更看到,他写信给梵高:“对于来自自然的事物,你是那里唯一会思考的人”。
《Wheat Stacks in Provence》,麦堆或干草垛是那个时代风景画中的主题,莫奈有干草垛系列。
《Sheaves of Wheat》,梵高描绘麦田始于家乡纽南,后来在阿尔勒和圣雷米,金黄色的小麦继续给他带来灵感,他以麦田或麦捆麦垛为主题画了数十幅作品。
梵高在春天醒来——《Pink Peach Trees 》,当阿尔勒的果树盛开,梵高几乎每天都画它们。这幅画是送给启蒙老师兼表兄莫夫的礼物,作品完成时莫夫去世,在海牙莫夫曾教梵高画画。
《Orchard Bordered by Cypresses》,又是柏树,又是春天,梵高画了14幅描绘盛开的果树或果园,他认为这些主题会让每个人都快乐,也包括他自己。
不管喜不喜欢,梵高都会在夏天出现。普罗旺斯的酷热、干旱的土地、弯曲的树干和树枝尽在圣雷米的橄榄园,长笔触和旋转的笔触似乎可以感觉到空气中的热量。——《Olive Grove》
除了橄榄园还有葡萄园,《The Green Vineyard》,明亮的蓝天下的葡萄采摘者,前景的紫色、红色、黄色、浅蓝色和橙色的颜料在明亮的蓝天中翩翩起舞,整个葡萄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阿尔勒是梵高最快乐的创作时期。
《Path in the Park》,用不同深浅的绿色、黄色和橙色描绘阳光明媚的阿尔勒,梵高自己的心情也很阳光。
非常喜欢的一幅画《Enclosed Wheat Field with Rising Sun》,这是他在圣雷米透过病房窗户看到的景色:封闭的麦田与初升的太阳。在梵高的眼里,美丽无处不在,这个世间里最质朴的生活,最自然的风景,所以梵高把美归还给普通的人和事物。
梵高的秋天——作为艺术家,梵高用色彩表达季节的情绪。对他来说,春天是嫩绿和粉红色,夏天是绿色却不容易表达,秋天是黄色叶子与紫色的对比,冬天是带有黑色剪影的雪。
《Lane of Poplars at Sunset》,平衡的构图和中心透视,特别喜欢人物剪影与落日的那一瞬间。
《Girl in a wood》,梵高的风景关注的是气氛,他认为风景表达了大自然中一个人可以独自前往,没有同伴的时刻和地点,与梵高自己很像。
没有花瓶的四朵向日葵,成为梵高巴黎时期的佳作之一。梵高在巴黎经常以花卉静物来尝试不同色彩的运用,特别渲染强烈色彩的对比和谐,想表现一种最精彩,最有冲击力的色彩效果。
《Pollard Willows at Sunset》,如此强烈的色彩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在巴黎蒙马特,梵高的《煎饼磨坊》与雷诺阿的同名画作完全相同,雷诺阿是明亮欢快的庆祝场面,而梵高的却是深色调的荷兰乡村风格,受印象派启发,梵高已经开始尝试色彩的变化。
梵高的肖像——Joseph Roulin是梵高的亲密朋友,梵高为他画过6幅肖像,更为他的家庭画了多达20幅肖像。鲁林曾担任阿尔勒车站的邮政局长,梵高经常去那里给弟弟寄画和信,两人相交甚好。梵高在法国的肖像作品与纽南时期的妇女头像色彩完全不同。
约瑟夫和他的妻子玛丽,他们共同经营的咖啡馆就在黄房子附近,梵高先是租住了咖啡馆的一个房间,然后才搬进了黄房子。
除了阿尔勒和圣雷米时期的风景作品,馆内还有纽南时期的作品,其中包括大量素描。《Loom with Weaver》,梵高早期的蓝色比较深暗,却有着伦勃朗风格的明暗对比。与莫奈一样,梵高经常对同一主题有不同的描绘,一景多幅作品。描绘晚上灯光下的《Loom with Weaver》,似乎更具伦勃朗风格。 在黑暗的车间里,昏暗的光线在浅色布料和机器上产生了强烈的明暗对比。
其实《吃土豆的人》原作真正是收藏于库勒慕勒博物馆,只是梵高博物馆的名气太大,参观人数众多,所以被长期借出展示。《Patato Eaters》是梵高纽南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画面色调晦暗却不乏动人之处,借着煤油灯的光线,将农民的脸和身体照亮,充分展示了梵高深厚的传统绘画技法,尤其是对形体的刻画水平不低。群体肖像作品是荷兰画派最主要的特点,许多荷兰画家如伦勃朗、扬斯汀、哈尔斯都热衷于此,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风光,描绘普通市民的生活风貌,内容五花八门,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精彩纷呈。梵高早期的人物肖像多达三十幅,模特都是纽南的老乡,不同角度,不同姿势,都栩栩如生,与伦勃朗的证件照完全不同。
梵高博物馆收藏的梵高早期创作,多数是在家乡纽南完成的。这些作品几乎完全保留在荷兰,得益于梵高弟弟提奥的妻子。他早期作品特别是纽南时期的创作可以看到梵高有着深厚的油画传统技法功底,即着重古典传统绘画的形体和轮廓素描,从现代绘画开始,特别是梵高到法国之后,创作则是着重作品画面色彩和笔触的变化。
收藏于北布拉邦特省立博物馆的梵高肖像作品。梵高在纽南创作了一系列人物头像作品,他认为:“这些戴着白帽子的女人的头,是如此永恒的美丽”。
为纪念梵高,在其家乡纽南,以《吃土豆的人》做成雕塑。
梵高的家乡纽南,是一个宁静美好的乡村,处处有着梵高的影子,自然也有一个梵高故居纪念馆,但和其他大师一样,家乡永远看不到他们的原作,只有一些后人对他的想像而已。一个村庄如今却是胜地,因为梵高住过。被称为梵高村的纽南,其实是梵高父母居住的地方。梵高从海牙学画回来暂居父母家,在这里,他完成了第一幅杰作《Patato Eaters》。如今宁静平和的纽南就像一座露天博物馆,小镇上被梵高画过的建筑、村舍、教堂、风车等都有实景可寻,可以按画索骥。
梵高最早是在海牙跟随海牙画派领袖安东莫夫(两人是亲戚)学画,在莫夫的指导下画成了第一幅作品,从此开始真正投身艺术。不得不说,梵高是极有天赋的人,他虽然学画很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却在最短的时间里很快掌握了绘画的整个基本功底特别是对形体的技巧掌把握非常准确和熟练,突破了许多画家初学画画时难以掌握的基础。
梵高从海牙回到家乡纽南的两年时间里,颇受荷兰画派的影响,绘画开始厚涂颜料,画面深沉的明暗对比充分体现出荷兰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与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很不相同。虽然那一时期他的绘画风格还不强烈,但是水平已经相当高,现在有许多人对梵高那个时期的作品非常喜欢。
梵高绘画开始真正有自己的风格是回到家乡纽南之后。梵高纽南时期的一批人物肖像作品,可以看出他对绘画艺术技巧的掌握,如形体、厚涂颜料和颜色缺乏光泽方面,已经非常娴熟,这段时期梵高深受荷兰画派影响,描绘风景、肖像、风俗、静物等自然写实的荷兰乡村风情,梵高以传统的油画技法,柔和的灰色调充分表现出荷兰画派中宁静平凡的意境。纽南时期的梵高仍然是在探索阶段,他真正风格的形成应当是到了法国之后。1886年为了绘画梵高来到巴黎,他崇拜德拉克罗瓦,米勒,着迷于点彩派的修拉,还有日本版画,这期间他画画都有模仿的成分。在巴黎梵高开始了色彩方面的探索,尝试进行一种色彩表现上的追求和体验。不断地探索依然没有让梵高定型,只是他的早逝,使得他对色彩进行独特运用的探索停止,如果他能多活一二十年,可能他的风格还会再次改变,因为他从未停止过对色彩完美表现的摸索过程。
梵高海牙时期的作品《席凡宁根海景》,色调灰色阴郁,明显的海牙画派风格。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在莫夫等早期海牙画派画家淡出之后,新的海牙画派作品色调变得鲜明起来,随后形成了荷兰的印象派。
梵高最终还是选择离开家乡纽南,去了当时的艺术之都比利时安特卫普继续学习弗拉芒画派的肖像绘画,但是当时安特卫普艺术学院仍然处于传统绘画的阶段。也许是过于传统,仅仅两个月梵高就离开安特卫普直接前往法国巴黎,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回过纽南,最后客死异乡。梵高在巴黎开始了他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也是梵高独特风格的形成时期。梵高在法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色彩的表达上,他一直想表现一种最精彩,最有冲击力的色彩效果,的确我们也看到了如《星空》、《麦田》等颇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梵高在法国不断探索,以他钟爱的蓝黄为主,同时笔触也开始变化,先是点彩,后来发展成独特的旋转笔触。。梵高在阿尔勒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黄色改变了梵高的画,也确立了他的绘画风格。《向日葵》整个画面都是黄色,却是不同的黄,梵高用颜料不断堆叠,画面像是浮雕,有厚而粗犷的质感。《向日葵》成为梵高的象征,使他炽烈燃烧的生命留下了灿烂的形式。梵高一生一共创作了十一副《向日葵》,他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火焰,颜色鲜艳饱满,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荷兰国立梵高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梵高作品最多的博物馆,也是收藏梵高自画像最多的地方。外面永远排长队,里面永远人潮涌动,也是荷兰唯一每周七天不闭馆的博物馆,是阿姆斯特丹人气最旺的地方。特别让人欣慰的是允许拍照!不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工作人员像盯贼一样不准拍照,问为什么居然回答说网上都有高清照片。本来艺术的魅力在于观赏的过程,对普通人来说,观赏过程也包括对作品拍照留念,就像看到美的风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拍照一样,更何况现在人们都是使用手机,画作也都是有玻璃保护的。
梵高博物馆二楼是早期在家乡纽南创作的,三楼是一些同时代或是后世受梵高启发的画家的作品,以及梵高模仿其他画家的作品。梵高大部分作品的特点都曾经尝试模仿过很多大师风格,包括早期印象派,米勒的巴比松、高更的野性、塞尚的立体色块,修拉的点彩,甚至日本浮世绘特别是歌山广重的风格,最后梵高把各种风格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坚持一种自己独特的风格
新一代的西方画家为欧洲重新带来充满活力的色彩,灵感来自世界的另一端。日本文化经过上百年的内战,到18世纪时,江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富有的商人不追求政治权力,却将财富花在戏剧音乐和艺术上(荷兰风俗画的发展也是如此)。与欧洲不同的是,日本批量生产了名为浮世绘的彩色版画,意即对漂浮世界的绘画。浮世绘最初是描绘市井生活和娱乐风月场所的木版画,主题多是歌舞伎。后来浮世绘逐渐发展成为风景画。浮世绘开始只有几种颜色,为生动地描绘快速发展的城市面貌,版画结合的色彩逐渐变得鲜艳复杂,线条很有表现力。浮世绘将自然风景转化为一种图案设计,是西方现代绘画的灵感之源。例如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就包括了不同季节、不同颜色的富士山。显然这是莫奈绘制不同鲁昂大教堂的灵感来源——莫奈很喜爱浮世绘,因为有钱他收藏了大量浮世绘。梵高也深受日本版画的影响,他比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更为奔放,把颜料直接挤在画布上,用画笔粗犷地把颜料摊开,表现出更浓重的色彩。
经典之作《Almond Blossom》,朵朵幽芳,呈现出安静动人的生命力,无需多言一切都融化在这片温柔的蓝色里。梵高以浮世绘木刻的画法,向歌山广重致敬,向出生在杏花盛开时节的侄子致贺,画面透着平凡真挚的梵高。梵高从巴黎到南法阿尔勒,这一时期是梵高创作的高峰,每一幅都是传世佳作。
《Flowering Plum Orchard》——这是模仿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的名作。凡高对浮世绘的喜爱,始于安特卫普时期。他十分迷恋浮世绘中鲜明的色彩及平面的空间构图,将浮世绘与西方明暗对比融合。
模仿溪斋英泉的作品《Courtesan》——浮世绘描绘浮生于世之所见,是日本特有的风俗画,而荷兰画派黄金时代成就最高的也是风俗画。
《塞纳河畔》——在巴黎,梵高创作了一系列巴黎塞纳河沿岸的风景作品,大约有三十幅。梵高把各种颜色的颜料并排或分层,是他自己对点彩画法的自由发挥,而修拉等点彩画家主要是小色点。
《The Old Church Tower at Nuenen》,梵高曾住在纽南这座废弃的教堂塔楼附近。 教堂倒塌时,塔楼一直矗立,画中尖塔经不见了。
《Avenue of Poplars in Autumn》——故乡的白杨树,秋天的林荫道。
模仿他最喜爱和崇拜的画家米勒的一系列作品。梵高模仿最多的就是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在构图与人物造型上极其相似,但两者传递的情感却不尽相同。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画家,梵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大自然里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反复在梵高的画中出现。
临摹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圣母怜子》,这时的梵高借描绘宗教给痛苦的自己以安慰?
有“动感”的梵高静物作品,体现着他独特的带着流动感的笔触。
梵高在巴黎的作品《Boulevard of Clichy》,色彩丰富,笔触轻妙律动,画面轻快。
梵高巴黎时期作品《The Longiois Bridge》,出现了明媚的黄色和蓝色。
花开时节——向日葵、紫蓝色的鸢尾花、桃花、梨花,无数次出现在梵高的画中。梵高,这个世界不会再有什么,如你这般美好!
梵高奥维尔时期作品《View of Auvers》。梵高离开圣雷米精神病院,来到巴黎北边的奥维尔,比较自由,结识当地居民,可以在田间散步,每天很早出门创作。他非常喜欢宁静且美丽如画的奥维尔小镇,在生命的最后七十天,创作了七、八十幅描绘奥维尔的风光和人物作品。那里的田野风光,教堂石阶,乡间农舍,邻居朋友都在梵高的画里永存。
奥维尔的收获景象《The Harvest》,画面色彩温暖,构图精确,将观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天际。
《Ploughed Fields》,梵高在阿尔勒的作品,厚重颜料描绘耕犁的土地,梵高是如此地喜欢麦田!
奥维尔时期最后的作品《麦田群鸦》——深蓝色的天空,那样沉重浓郁,凌乱狂野的稻草,急速飞过的乌鸦,或许真的可以感到梵高最后的绝望。凡高在弥留之际说道:“痛苦将永存”。1890年7月29日黎明,太阳还没有升起,凡高与世长辞,年仅37岁。
凡高由纽南的教堂开始,经过不同的时期,最后走到奥维尔教堂,完成了他生命和绘画的旅程。
北布拉邦特是梵高的故乡,他的绘画之路从此开启。专程前往荷兰南部北布拉邦特省的首府斯海尔托亨博斯,这里的北布拉邦特博物馆是梵高故乡最重要的博物馆,有梵高作品二十多幅,是荷兰收藏梵高作品第三多的地方。至此,终于将梵高留在荷兰的作品看完。
北布拉邦特博物馆收藏的梵高作品都是他在家乡的早期创作,描绘的都是荷兰乡村景色,是典型的荷兰画派风格,带有巴比松画派的意境。
津德尔特是梵高的出生地,虽然梵高主要是在纽南长大,但此地据说大师也留下些足迹。小镇仍然有一个很小的梵高纪念馆,馆内依然没有任何梵高作品,只弄了些作品中出现的器物勾人回忆,比如《吃土豆的人》中的煤油灯,《向日葵》中向日葵干花等。从布雷达坐公共汽车,半小时可以到北布拉班特省的津德尔特Zundert小镇,这里距离比利时仅10公里。荷兰还有几个地方留有梵高足迹,比如蒂尔堡和埃顿是梵高学习绘画上课的地方,每个地方都以梵高的名义弄些情怀,当然不止荷兰,法国亦如此。
最后在傍晚时分来到星空之路,等待梵高点燃星空下的夜晚。这是位于纽南和埃因霍温之间的一条乡间小路,荷兰某艺术工作室以会发光的小石头铺成,特殊涂层,以太阳能为能源,把梵高画中的星空揉碎在这条路上。从纽南坐公交车到来的时候天还没有黑透,等天色渐暗,路面开始微微泛出白色的光点。
天色越黑,光点越多,每隔一段的旋转涡轮光芒有如画中一般,如同他在信里写的:“风在天空中卷成旋涡,流转在黑色和蓝色之中,闪耀着、燃烧着、激荡着的星星闪闪发光,无论我们看向何方,自然神奇的魔力在我们眼前熠熠生辉......”无论是骑车还是漫步,都奇妙梦幻。
乡下的夜晚,没有灯光的地方很暗,小路两边是空旷的田野,就这样迷失在暗黑无边的旷野里,顺着脚下的星空一步步走下去。追寻梵高的足迹最后结束在这条黑暗旷野中的星光之路无疑是正确的。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梵高不是一位政治正确的艺术家,众人对他无与伦比的崇尚,也无法用他的行为来解释他的艺术。如今梵高作品流芳百世,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MarkM76
2024-07-27 11:31:56作者真是个细心人,非常好的梵高介绍。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