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上海的回忆(2)

borisg 2024-08-26 02:27:32 ( reads)
上海的回忆(2)
 
上海是个移民的城市,二十世纪上半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它的基本格调。各种文化和移民汇集一起,造就了这么个大家都讲上海化的文化。
 
跟大部分市区的上海人一样,外婆家也不是上海土著。外公是宁波人,当年没受过什么现代定义的教育到上海来混生活,七混八混混到外国公司里,用现在的话叫高级职员,当时叫买办,文革时么。。。叫帝国主义的走狗。。
 
还好,不算资本家,在他文革前去世之前,还算是团结对象,在一些场面有人请去。但是到了文革就不同了。
 
外婆家住长乐路锦江饭店楼下一石库门房子,跟大舅舅一家住,但是本来当了不小的官有自己住所的二舅舅一家,因为变成了五类分子发到车间做钳工,一家也从原来徐汇区好地段的住所被撵出来,只好回来住,再加上现在母亲现在带着孩子来,就变得很挤了。一下来了这么几口人,要招待吃住,开支不小,所以母亲给管做饭的二舅妈自己加上孩子们每月每个人三十块伙食费。这在当时是不小的数,于是二舅妈每天大鱼大肉,我很快变得胖得像个球。。
 
舅妈家有个表哥,对我很好,给我讲格林童话的故事,还带我到南京路上的航模店去买航模回来,用舅舅的工具在家里做了再到附近的公园去放。
 
从家里出来弄堂口有个便民的小吃店。上海比北京人生活讲究很多,做事仔细(上海话叫过细),即使这么个小点卖点早点大饼油条糍饭团对我也是美味。后来回上海还专门带老婆大人来这家店吃了一碗芝麻糊和酒酿圆子。
 
长乐路一带主要是住宅。出门向左走几步就到了兰心大剧院和红房子西菜馆,此时都换了符合时代的名目,锦江饭店茂名路临街的那一面大橱窗,母亲记得小时候展览时装的,也变得要么空空如也要么成了宣传栏。再往前走到了国泰电影院,在里面看过“看不见的战线”(你拿的是什么? 歌曲集。 什么歌曲? 阿里拉。。)。门口有卖冰淇淋的,紫雪糕是我的最爱,大冬天的经过也要啃一根。
 
两边梧桐树的淮海路是法租界的热闹地段,有以前的外号尖头皮鞋司令部的皮鞋店什么的,很时尚。走不多远有个小小的襄阳公园,此时便捷地改成向阳公园了。再往西走是音乐学院,墙上贴着批判写游击队歌的贺绿汀的大字报。
 
长乐路出门向右走不远是巨鹿路,有个菜市场,里面供应蔬菜肉类鱼虾很丰富,也比北京好得很多。巨鹿路空军招待所此时是林立果一伙正在策划造反的地方,当然这时候外人是不知道的。再往前走到瑞金路离南京路外滩一带就不远了。
 
这就是我经常遛哒的地带。

跟帖(45)

hkzs

2024-08-26 05:21:01

翼风模型,也是我的最爱。

hkzs

2024-08-26 05:30:37

翼风弹射模型飞机套件

Lisland_2013

2024-08-26 07:24:41

好熟悉的图纸。我也有一套。还买过4块钱一盒的环球模型。

borisg

2024-08-26 08:22:51

哈哈哈,做过这个。。

Uusequery

2024-08-26 09:34:36

这个好像是最普通的那种弹射滑翔机, 当时1.8元?

hkzs

2024-08-26 12:40:17

记不得了,应该不超过一元。

aChineseBostonian

2024-08-26 05:45:47

波大也是个航模爱好者

老朽

2024-08-26 05:51:00

我外公也是宁波人,还记得他的口头语,奥梢奥梢,现代人都不说土语了。外婆是浦东乡下人。

WLRC

2024-08-26 05:53:58

我外婆家在培利土特产楼上,你说的这些地方都太熟悉了

名校FAN

2024-08-26 06:11:55

名校FAN

2024-08-26 06:16:10

巨鹿路现在非常小资,很多酒吧,晚上弄得黑灯瞎火的;襄阳公园恢复了原名,里面有家咖啡店,我去年回上海,唯一见到外国人的地方

NHHiker

2024-08-26 07:29:13

每人每月30块伙食费有笔误吗?那时候工资也不会超过30块. 长乐路一带我也非常熟,那一排大橱窗当时是引领潮流的。

Lisland_2013

2024-08-26 07:33:38

看到这我也惊呆了,那会上海一般人只有3块。

巴黎到罗马

2024-08-26 09:13:07

三块太少了。我家京津之间的一个小镇,人均生活费十块还是觉得很拮据

WLRC

2024-08-26 07:56:07

30块没有离谱,那时候有工资高的,一月二三百不少人的,买五百快劳莱克斯手表的也有

Lisland_2013

2024-08-26 08:33:35

71年普通工人工资40出头,2~3百要师级了

borisg

2024-08-26 08:38:31

36是二级工,学徒好像是十九块钱。级别高的老师傅可以有七八十块的。

巴黎到罗马

2024-08-26 09:33:23

我印象里从六十年代开始就不再调级涨工资,所以高工资的工人都是定级高或六十年代之前涨的

陶次瓦

2024-08-26 13:28:00

学徒三年17.84开始,每年加2块,满师36。100以上的师傅都是公私合营前老板定的。

Lisland_2013

2024-08-26 08:55:29

有个前资本家亲戚。解放的时候有2万美元存款,家里大鱼大肉挺吃。可惜她只存CD吃利息,前几年百岁去世的时候还是2万..

borisg

2024-08-26 08:59:06

那时候银行定期利息是二厘七,不知道外汇是否也样。两万美元一个月56美元,也不是很多啊。

nancyjin5391

2024-08-26 12:06:50

工资再高,没东西卖给你

Lisland_2013

2024-08-26 07:31:51

70年代初每月每个人三十块伙食费。。。

coach1960

2024-08-26 08:01:16

我有一天说我家也算上海人吧,1910年从浙江桐乡搬到上海,有人马上纠正我,

Lisland_2013

2024-08-26 08:25:35

明朝来的在上海叫“本地人”。以前大都是种菜的,被开埠后来的看不起。不过现在都拆二代了。

名校FAN

2024-08-26 08:25:40

哈哈,谁都是上海人;我觉得还是以出生地为准吧,所以我不是上海人..

Lisland_2013

2024-08-26 08:36:39

没严格定义,一般还是以文化认同为准。现在很多新上海人家里的小孩不当自己上海人。

慢漫游

2024-08-26 12:28:07

哈,你还别说,其实元朝就已经有上海了

阿迪2000

2024-08-30 23:18:04

哈哈,我住浦东,邻居是浦东本地人,去一江之隔的浦西,叫去上海。

bobpainting

2024-08-26 09:09:06

写得很好!喜欢看中国真实回忆录,无论城市还是乡下都非常有意思,比课本上假的历史好看多了。

llarry

2024-08-26 09:45:21

宁波腔的上海话,做事仔细叫“把细”,应该不是“过细”。

AntelopeCanyon

2024-08-26 10:45:08

正确 , :)

轻羟松松活一回

2024-08-26 10:53:18

nancyjin5391

2024-08-26 12:01:30

那个时候上海市民的日子挺辛苦的

laoyangdelp

2024-08-26 13:28:55

淮海路上的皮鞋店

borisg

2024-08-26 13:46:18

对。

越王

2024-08-26 15:00:46

更正确的说,是“蓝棠”:))

愚园.

2024-08-27 13:07:03

蓝棠在南京西路

招财老虎

2024-08-26 15:56:57

红山口,玉泉路,五棵松,101,301,上海南京路,淮海路,江湾五角场。。。

XQQ

2024-08-26 18:06:02

“上海比北京人生活讲究很多”。 八十年代,我去上海亲友家,一鱼三吃,佩服得不行。

borisg

2024-08-26 18:40:50

然后吃完了摸摸肚子想不明白三个菜为什么还是没吃饱。。

allweiss

2024-08-26 19:55:08

这一带我比较熟, 进贤路还记得吗?

longsky

2024-08-27 09:51:57

蓝棠?女士皮鞋!博步 才是男士光顾的皮鞋店

小黑猫

2024-08-27 13:09:14

你老爸是将级的?这个级别现在的退休金也是常人的好多倍。

吃素的狼

2024-08-30 13:52:06

呵呵,那一片很熟闭着眼睛都可以不迷路。每逢国庆那一段淮海路都是封路做“步行街”的,音乐学院即使文革时代周末也会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