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论坛
+A-

回国散记(二)江阴:古塔、要塞、刘半农…

一方天地 2024-12-20 19:53:32 ( reads)

年没回来了,与家人的团聚活动,自然多些。除了扫墓,两边兄弟姐妹们,都安排了上海周边短期度假旅游。领导家早早选定了他们的老家江阴,顺带无锡。兄弟仨夫妇加一个小外孙女,一车七人,一路聊着间隔九年的家常,悠哉游哉,也是难得。

兴国寺塔,古韵悠远

一早从上海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江阴地处长江尾东海口,历来是江南富庶之地。如今也高楼林立。楼间,一座沧桑的残塔---兴国塔,昭示这个城市的悠久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此塔原为太平兴国教寺的附属建筑。

兴国塔引我们走进兴国园。此园于2002年,由江阴市政府为保护古塔而建。这是一座大规模的仿宋式园林。据介绍,为建园搬迁了江阴职业高中,拆除民宅共2.5万平方米。

在园中走走看看。

只见一座“唐风宋韵”亭楼上,悬着“动静等观”匾。两边立柱上,录有行书对联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前者,来自乾隆皇帝在大觉寺无量寿佛殿的御笔;后者,出自明江南才子文征明之手。堆砌得有点满。

园中的池塘蛮大。水上,少不了N曲桥和拱桥。水边,少不了假山石、亭台楼阁。还好,有座古塔耸立,格式化的人工园林,像是有了灵魂。三妯娌在这里来一张。

在市中心找餐馆时,顺便看看街景。

兴国园边的西横老街上,多见仿明清风格的建筑。黛瓦马头山墙,飞檐翘角的,灵动好看。这里像是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特色文化一体的旅游街区。但人很少,不少门面关了,显得十分萧条。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敬他!

领导家三兄弟,兴致勃勃去江阴城外,寻找他们童年的记忆。我则一心想探寻刘半农的足迹。对这个江阴出生的文化名人很感兴趣,是因为喜欢一首老歌 《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词正是他的诗(赵元任作曲):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当年在农场,不记得从谁那里听学了这首歌。那美丽动人的词和曲一直没忘。

 

在西横老街不远处,找到了江阴刘氏兄弟纪念馆。这才知道,不只是刘半农,还有他的两个弟弟(刘天华、刘北懋)也在各自的领域里,有不俗的成就,故被称作为“江阴刘氏三杰”。

 

这也才知道,刘半农,远比我知道的伟大。回美后,找出刘半农女儿刘小蕙的书《父亲刘半农》一读,更对这位“集战士、诗人、学者于一身”的江阴才子,肃然起敬。

 

刘半农,不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还是留学生的前辈。他曾留学英国、法国和德国。起先有公费资助,一人的经费,维持三口之家,很快是五口之家。后来公费断然停了,完全自费。拖家带口的,而且是“习‘虚学’ ”(指文科,刘半农语)的留学生活,其艰难困苦,不难想象。

 

但他成绩沛然,荣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第一个获得外国文学博士桂冠的中国人。其《汉语字声实验录》一书被列为巴黎大学语言学丛书之一,并被授予1925年“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

 

最值得中国女性称道的是,没有他,就没有“她”,他首创了现代汉语里女性专属的第三人称“她”字。

 

他的《四声实验录》首次给予齐梁年间周顒、沈约首创的“四声说”,以科学的说明;他也是现代文章中分段、断句、标点符号的倡导者;他还是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

 

他博学多才, 被誉“真名士自风流”。有文说,在民国文人中,论文章口才,刘半农仅次于胡适。读他写给胡适的信,通篇论诗,诗人的率真可爱,跃然纸上。摘几句:“... 我很不满意,为什么我自从离开本国之后,没有看见一首好诗(虽然我在国外看见的报章杂志很少)?更不满意的,便是为什么你,起孟,尹默,近来都不做诗?....” 谈到郭沫若时,说:“......我不甚赞成他。我以为他只是抄袭些西洋文学中的艳丽,或神秘字样,来填充篇幅,骨底里却空无所有。这可以说,是外国式的‘山节藻棁’”。

 

如果说,他给胡适的信是论诗篇,那么他给周作人的信,就是游记篇。写巴黎、里昂和回国轮船上的经历,语言生动有趣到“万分以上”,令我爱不释手。

 

他“以身试骂”的轶事,也很是发噱。话说刘半农从欧洲回国后,在北大教书,为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声调和音训,曾想出一本方言骂人专辑。于是在北京某报刊登了一个启示,征集方言骂人话。

 

这下热闹了。周作人首先登门拜访,用一口绍兴土话,劈头盖脸地一顿骂,长达半个多钟头;他的挚友,语言大师赵元任,则用湘川皖鲁等地方话开骂;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分别用两湖两广方言把老师痛骂。章太炎一边用汉代、唐朝人骂人的话“骂他”,一边指出典出何处。“看起来好像供给他资料,事实上把刘半农祖宗三代都骂到了。” 

 

他终于受不了了,只好又登启示叫停:“骂人专辑素材已经足够,如若再遇恶语相加,鄙人当奋力驳斥为警。” “骂人专辑”最终没出。但刘半农一如既往潜心研究“俗文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难得的是,刘半农还称得上“民国好男人”。他顶住了父亲重男轻女要他纳妾的压力,带着妻女一起去伦敦留学,在异国贫困环境里,相濡以沫,力尽夫责父责。

 

不幸,1934年,他赴西北绥远地区考察时染回归热病,病逝北京协和医院。那年他43岁。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他作铭文,给予高度评价:“朴学隽文,同时并进。朋辈多才,如君实仅。甫及中年,身为学殉。嗣音有人,流风无尽。”

 

这样的文人,叫我如何不敬他!

 

 

这个纪念馆是在刘氏祖屋的基础上重建的,坐落在四条马路交界处,四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走进去,见是典型的晚清江南清贫知识分子家居民舍。三进院,小小的屋和院子,冷冷清清,但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

 

江阴要塞,国民党没派上用场。

 

从宾馆的旋转餐厅,可眺望江阴市景,和长江上的江阴大桥。大桥建在市北的黄山上,与对面的靖江市相连接。

 

原以为,江阴要塞,是一座城堡。其实是一群炮台,故也称黄山炮台。这里,现在是个要塞公园,和军事文化博物馆。

 

我们沿着这条上坡的路,走了一段。听领导说,到达最高处,需约一小时。从那里的炮台,可瞭望长江的“喇叭口”。即从江阴的鹅鼻嘴起,到东海入海口的鸡骨礁, 江面突然开阔,呈喇叭形。这样的景色,太让人憧憬啦。

 

除了我,其他人以前都已来过这里。且小外孙女早已走不动了。于是我拖领导一起上去。他们则去下面茶室等。

 

路边的栏杆上,写着诗词,大多是革命者的,也有古人的。

 

越是走到高处,就越多见国民党的江防工事遗址,一个接一个。这段长江江面,宽仅1500米,素有“江上雄关”之称。1949年,国民党在江阴要塞布下了“铁打防线”。结果却没派上用场,因为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策反了江阴要塞守军几千官兵起义,百门重炮没发一炮,都归了解放军。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江阴要塞起义。“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是最典型的佐证。

 

 

 

终于走到大路尽头,那里有座黄山标校塔。边上小路口,一块告示牌赫然矗立,上面用中英文写着:“军事要地, 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于是掉头就走,生怕慢一步会惹出什么麻烦。

 

往回走时,登上路边望江楼的平台,聊补没看到长江喇叭口的遗憾。

 

回到山坡下,与众人汇合,一起去逛要塞公园。这里是长江的咽喉处,”可渡江也可阻止别人渡江,还能控制水面航运”,从三国孙吴时起,历朝都将之视为兵家重地。公园里有博物馆,陈列要塞历史。

 

清道光年间的耀威大将军古炮。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鹅鼻洞,原是军事设施。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抵制日寇入侵, 加紧长江防御,在沿江修筑炮台的同时, 挖通修筑了贯穿鹅山南北的山洞, 全长约216米, 并设有11个弹药库。虽历经战争, 却完整无损地保留了下 来。

 

如今,这军事通道,改作公园游路, 成为人们探究战场遗迹、观览江畔风貌的快速通道。

 

 

一出山洞,就是江阴大桥的桥头。

身处要塞,不免心生感慨,孙子兵法为何说 “攻自外,难。” 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朝代,内部强大,才能长久。一个人,也是。内心强健,才老得慢。然而,这好像更难。绝对权利的腐化,人的肌体老化,不可避免。

 

“江阴三鲜”缺一鲜

 

我们在江阴吃了两顿中饭,一顿晚饭。江阴菜属苏帮菜系,总的味道都不错。最美味当数“江阴三鲜”之一的鲥鱼。以前在上海也吃过,但这次是最鲜香的;长江鮰鱼次之,肥嫩丰腴,但多吃会嫌油腻;刀鱼馄饨排第三,很鲜,可惜有点腥。没吃江阴三鲜之一的河豚。还是胆小。呵呵。

 

跟帖(1)

hkzs

2024-12-21 03:06:38

倒数第三张是是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