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伦传的出版后记

来源: talktone 2010-07-18 14:25:5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65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talktone ] 在 2010-07-19 08:03:4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5月中旬,英国大选之后不久,我接到了人民日报出版社季编辑的电子邮件,他邀请写一本关于英国首相卡梅隆的书。当时我有点犹豫,静下来看了一下我们过去的积累,就答应下来了。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写完了这本卡梅隆的传记,风格在真正的传记和政策分析汇编之间。

这里,“我们”包括宋雄伟、罗铮,还有我,三人因研究英国而结识。我们三个人有三个共同点,第一,我们都在英国留学,第二,我们都在研究英国,第三,我们把研究做成一个项目:一个智库网站英伦在线(www.talktone.co.uk )。

雄伟是读政治学专业,拿了博士学位,专攻英国公务员制度,罗铮还是个刚毕业的本科生,读的国际关系,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名言“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这种狠劲,常常对我是一个警醒:不应该沉溺于英国安逸的环境,尤其不能以退休佬的心态来看这个国家。至于我,背景最复杂,当年喜欢的历史,想做的是外交官,读了中文,当过记者,最终拿的心理学博士,现在做一点经济分析。

首先声明,卡梅隆和他的世界,不是我们看到和理解的英国全部,我们甚至接触不打他的世界的百分之一。他仅仅是理解这个国家的一个个案。之所以选择他,首先,是因为很多人想了解他。他今年44岁,英国227年来最年轻的首相。在1783年,英国最年轻的首相是威廉•小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1806),年仅24岁。有趣的是,英国现任外交大臣威廉•海格(William Hague),在2007年出版了威廉•小皮特的传记。冥冥之中,似乎在呼唤保守党年轻的新首相诞生。但是,对于卡梅隆过度的期待和欢呼,没有必要,这种激情,非常缺乏英国人那种冷眼看世界的酷劲。

英国不是一个善于造神的国家,奥巴马旋风不可能在这个阴雨绵绵的国度持续太久,就好比大选期间,英国第三大党党魁克莱格人气飙升,但是所谓的“克莱格效应”,不能够带来选票一样。英国的务实、世故,对于人性近乎庸俗却清醒的认识,主导了这个民族,特别是精英阶层的思维。卡梅隆的成功,就是一个英国实用分子的胜利。这种品质,也许对于中国人理解这个国家,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虽然实用主义哲学,从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开始,相比英国而言,你会发现美利坚合众国,还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大陆,而在不列颠小岛,干脆只有“实用”,没什么“主义”。对于英国“实用”的理解,建议阅读传记中,卡梅隆在青少年教育阶段所培养的人生态度。

其次,围绕着卡梅隆,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讲。我们自认为写这本书的主要动机,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挺认真地在说点什么。根据我的观察,“英国”至少在中国的媒体上被大大丑化了。翻看中国的报纸,我想绝大多数关于英国的新闻,编译自英国最严肃的小报《每日邮报》(Daily Mail)。其实,这是一份非常成功,非常英国的报纸,夸张生事的手段,版面设计的纯粹,毫不掩饰立场取向,极富英国派头,我都很喜欢,因此我把它视为英国的《环球时报》。但是,正如只看《环球时报》,你无法参透和体会中国的“和谐社会”,光读《每日邮报》也不行。

我们试图工作这些故事,透露一些英国的细节。这个努力,可以消除于绅士、雾都、殖民者的过去英国的形象,也帮助体会保守、爱国、权威、人情等诸多被中国人日渐被忽视的品质。我可以断言,英国,对中国人显得很遥远,但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在未来,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至少我们的富二代、官二代来过这里很多,这些占据了大量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未来一代,在英国受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如此潜移默化,并不高调,他们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低调的发力者。相反,学二代和凤凰男,通过新东方的洗礼,拿了奖学金,去了美国,我很担心过于高调的美式理想主义,延续了新东方对他们的影响。不过,也许本来美国的风格,更对中国的脾气和趣味。

很多时候在英国,我仿佛回到了中国80年代。比如,卡梅隆在小学里面,校长可以拿尺子打学生的手心,这个是英国70年代的事情。如今,在英国老师都不敢碰学生,甚至要打电话给家长,事先征求允许。这种风气的转变,仅仅不过是三十多年的时间。如果你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来到这个国家,特别是带着一种过于好学,极度崇敬的心态过来,也许会发现对于学生的过度放任,是又一个“普世价值”。我建议阅读英国不同阶段的教育改革,我始终认为适当的体罚和必要的权威,是教育的一种必须。而那种“自由主义”的教育观,充满了准中产阶级的短视和虚荣,而且非常脆弱,常常被改革。

对于历史的健忘和现实的误读,我也曾经在英国人中看到很多。比如,读到过一个英国专栏作家,在一篇专栏结尾之时,他颇为撒娇的宣布,自己绝对不吃甲鱼肉,那是中国人才干的奇闻怪谈。实际上,在维多利亚时代,甲鱼肉是珍品,而狄更斯的小说里面,形容发财的矿主是拿着银调羹喝甲鱼汤。每个民族都不乏健忘之人,最可怕的是,把现在所见,当成永恒。这样夏虫不可语冰的局限,是人类的一个毛病。福山在欢呼“历史的终结”之后不久,才发现造化弄人,自己连历史的上半场都没有看完。

此外,在写作的时候,我时常检讨这样一种心态:我们是否有种献宝的夸大?我承认自己局部上是被英国所收买,醉心这个国家对我带来一切愉悦和美好的启发。这种心态,常常在与不同国家的聊天之后,才有所缓解,发现这个世界,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并非英国独有。这种反省,一方面,让我不敢妄言普世价值,另一方面,让我也不敢断言一切都是英国特色。

撰写此书,还有励志功能。我们三人处于各自己事业和学业的初期阶段,通过阅读卡梅隆的诸多资料,不同人眼中他的某些品质,比如自律、毅力、社交等等,对于我而言,常常在英国社会中得到印证。很多时候不管文化差异如何,不同社会对一个严肃的人的要求之差别,没有我们想象的大。这其中印证心得,常常犹如读《论语》,看《菜根谭》。

这本书是我们从2007年开始做英伦在线,到目前为止第一次合作。在此我也感谢另外一位曾经参与了撰写的师弟刘颉,他在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研究保守主义,一些草稿片断对我们很有启发。

雄伟对此书的政策分析贡献最大,罗铮对英国理解,英语的使用,非常娴熟,能够很快地掌握材料。而我的作用之一,是要整合他们的风格。我相信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负责,但是我对于书中出现的任何常识错误负责,那可能是我校对不严的导致。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卡梅隆的英文传记、媒体报道,前者对全书结构,有所影响,还有就是卡梅隆的很多生活故事。我们也从英伦在线分析中,总结采纳了大量的观点,放在图书后半部,希望能够帮助建立起目前英国社会一些政治问题的框架。因此,您也许在有些地方看过类似的文字,但是这并不是复制粘贴,很多文字可能就是保留了英伦在线过去分析。

2010年11月,英国首相卡梅隆将访问中国。此书如果有幸出版,与读者顺利见面,希望对于了解这位年轻的英国人和这个古老的国家有所帮助。

英伦在线总编 曾飚
2010年6月27日
写于英国布里斯托家中

所有跟帖: 

很好的文笔,有见解!欣赏。 -天涯觅路- 给 天涯觅路 发送悄悄话 天涯觅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18/2010 postreply 14:58:01

回复:很好的文笔,有见解!欣赏。 -talktone- 给 talktone 发送悄悄话 (68 bytes) () 07/18/2010 postreply 15:22:04

不知道6 Park。文学城也不是英国的。好像是美国的。 -天涯觅路- 给 天涯觅路 发送悄悄话 天涯觅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18/2010 postreply 15:32:44

正式出版后发个通知,一定买来拜读。以实际行动支持出版业~~哈哈。 -肖蔚为- 给 肖蔚为 发送悄悄话 肖蔚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19/2010 postreply 07:44:09

太感谢了,我们有网购的搭档 -talktone- 给 talktone 发送悄悄话 (137 bytes) () 07/19/2010 postreply 09:38:26

又读了一遍,写的真好。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文章了。 -天涯觅路- 给 天涯觅路 发送悄悄话 天涯觅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19/2010 postreply 08:03:2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