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举带来的政策更替,有些没有想象的大

来源: talktone 2010-07-20 13:24:4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51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talktone ] 在 2010-07-21 10:52:3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这是我们网站(www.talktone.co.uk)最新的分析。简单说一下,我们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在国内买去发表的。这篇转贴在这里,请各位在英国生活多年的朋友,多拍砖头,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也是回应一位朋友对选举带来的结果的担忧。


政党轮替后的英国教育改革

[导言] 英国民主选举导致的政策变化,朝三暮四多过朝秦暮楚。

6、7月的英国政坛,被这样一个故事所主宰:一个被教育改变了命运的保守党人,试图改变英国教育。这个人就是英国现任教育大臣迈克·高夫(Michael Gove)。


现年43岁的高夫,是首相卡梅伦牛津时代的同学,也是卡梅伦迈向权力巅峰之路上核心团队的成员。与首相卡梅伦、财政大臣奥斯本等保守党高层的上流社会家庭背景不同,高夫出身贫寒,从小被人收养,通过不懈努力才成为记者、作家,以及百万富翁。

和很多英国全国性政客一样,高夫也来自苏格兰。1967年他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仅仅4个月大,就被阿伯丁的一户渔民收养。阿伯丁是苏格兰第三大城市,当地居民靠1970年代发现的北海石油纷纷致富,可高夫的养父母家境极为一般,养父出海打鱼,养母在阿伯丁大学的实验室帮忙。高夫最早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凭奖学金进入了苏格兰一家著名私校,最终在1985年考进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在牛津,高夫担任过牛津辩论会(Oxford Union,不同于学生会,它是一个比学生会历史更悠久,更有政治含金量的社团)的主席。

有趣的是,大学时代的高夫倾向于工党。1980年代的风气也的确如此,撒切尔夫人虽在历史评价中风光无限,但在当时日复一日的政治缠斗中,她其实最为焦头烂额。反对保守党,是当时青年学生的主流,高夫也不例外。大学毕业之后,高夫曾想进宗教界,去教堂工作,也尝试过申请保守党中央党部研究室的职位,然而他的出身和过去的政治立场令他与上述岗位无缘。很快高夫发现媒体更适合自己,他从阿伯丁地方报纸起家,很快进入英国全国性高端媒体,在纸媒和电视媒体上大显身手,历经《泰晤士报》、《旁观者》、BBC、Channel 4等媒体。在政治上,他曾为保守党二号人物帕提洛(Michael Portillo)写传记,研究热点政治问题,比如北爱冲突,后还曾出任右翼智库领导。和很多保守党高层一样,高夫年纪轻轻就进入了百万英镑富翁的行列。2005年,高夫成功当选议员,2010年出任教育大臣。

高夫的故事,在英国的“60后”家世平凡成功人士中颇有代表性。在高夫的基础教育中,从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是一个关键点。需要指出的是,高夫所在的苏格兰教育系统与英格兰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教育改变命运。高夫求学时,英格兰中小学正处于改革的动荡中,而现在高夫要发起另一场中小学教育改革。简单地说,他要让家长和校长获得更多管理学校的权力,这也就意味着中小学在选择学生上有更大的自主权。此外,高夫的改革提出了很吸引眼球的概念“自由学校”(free school),它类似于中国私塾,可以让有经验的教师向政府申请资助,成立学校。这两项改革举措,是有钱的亲保守党家长乐见其成的。

中小学教育改革,是战后以来主导大选的关键议题。毫不夸张地说,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仅次于经济和NHS(国民健康系统)政策。英国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层面。在高等教育层面,所有大学都接受国家资助,可操刀的空间很小,而中小学教育则不同,特别是中学,英国的私立中学非常发达,而中学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未来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上好大学,还是差大学,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争论变得异常激烈。

文法学校改革的历史阴影

简单地说,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的废立,是英国中学教育改革的症结。文法学校,在英国历史上以教授拉丁语等古典语言课程而著称,注重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拓展。二战以前,英国中学的管理权在地方政府和地方团体手中,中产阶级以上人家才接受中学教育,从而进入大学。文法学校保证了中产以上阶级对社会流动的控制。一直到1964年之前,英国中学都采用一种叫三方系统(Tripartite System)的结构。所谓的三方系统,就是指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职业中学三类,其中文法学校继承了历史上文法学校的教学和自主招生传统,而后两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力量和政府财政支持。

然而从1949年开始,另外一种类型中学——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在试点中起步,这是工党福利国家概念的一个体现。中央政府出钱资助学校,也就意味着中央政府掌管了学校管理权,目的是普及中学教育,扩大工人阶级子女入学率,降低传统文法学校门槛,甚至让文法学校改制为综合学校。其负面结果,综合学校的普及降低了平均教育水准,背后的利益争夺则是,未来进入大学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倘若大学教育慢慢变成一种通才教育,那么牛津、剑桥一类的大学,也会逐渐失去精英教育的统治地位。

综合学校与文法学校之争,核心之一在于教学方法上。前者强调普及教学,不偏科,但教得浅;后者偏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能力,进行分科教育,类似于中国的文理分科,这种观念为传统的英国人,特别是保守派人士所接受。其次,综合学校采取就近入学和标准化考试,学校领导不能对学生的背景进行挑剔。这使得一批并不聪明的中产阶级孩子失去了家庭背景的荫蔽,失去了接受优秀教育的机会。

上世纪60-70年代,工党主政时期,政府甚至发起了一场近乎强迫性的文法学校改制运动。1964年工党上台,教育大臣克洛斯兰最有名的一句话,“我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在英格兰、威尔士、北爱的那些操他妈的文法学校都给毁了”。随着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改制受到批评,但是保守党政府也无力制止这个潮流。时至今日,当年一些老牌的文法学校,沦为了表现一般的公立学校,成为一批保守人士心头永远的痛。

新工党教改,改革了自己

1997年,伴随着“第三条道路”、“知识经济”、“全球化”等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布莱尔和他领导的工党重新获得了英国的合法执政地位。“教育、教育、教育”,这个布莱尔式的口号,向人们展示了英国工党政府将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当成是本党咸鱼翻身的利器。

1997年后的英国政府,意识到了人力资本对于英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至关重要。计算机、生物科学、通讯技术、微电子、金融等高尖端领域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经济失去了引领世界潮流的资本。布莱尔意识到,英国要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就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换句话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2007年接替布莱尔上台的布朗,虽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困扰,却仍加大了对于公共服务的投入,其中当然包括深受工党政府重视的教育领域。

英国政府在教育改革中运用了“新自由主义”的理念,强调“个人主义”,“选择性和自由性”,“平等的机会,而非平等的结果”,以及“社会办学和公民自治的重要性”。熟悉英国政党历史的读者们都明白,1997年前的英国工党所持有的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理念,强调国家提供所有的教育服务,教育全免费,不准私有机构进入教育领域,资金投入也由政府全部买单。新工党的教育理念对于过去是一个自我革新。

在具体的政策措施方面,1997年后的英国政府推进教育改革的具体特点为:第一,接受1979-1997年保守党政府所推出的全国统一课程改革,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此外,用于教师培训的全国统一课程基本维持不变;第二,通过市场化和“专业学校”的机制,使得对于学校的选择更加多样化;第三,把学校更多地交给私有化机构经营,特别是“表现差”的学校,将由政府主持,由私有机构接替管理;第四,强调学校的质量考核,并建立一系列的考核与监督机制;第五,注重实用的职业教育。

虽然工党政府一直强调要给予教育更多的财政倾斜,然而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的大卫·赫尔博士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工党政府对于教育并没有更多的财政投入,而只是流于政策言论。另外,工党政府教育改革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方式,使教育由传统的国家主导转变为社会积极参与。工党政府更为强调了私有部门、第三方机构、志愿性团体以及公民共同经营学校。例如,在工党政府2001年推出的“教育行动区域”中,地方政府不再提供主要的教育服务,而转由上述部门、机构及公民共同参与。

有趣的是,工党政府虽然一方面不断强调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办学,但另一方面却给这些机构强加了许多来自中央政府的控制,例如,设置出一系列的以目标和绩效为考核标准的监督机制。工党政府主要是通过由财政部创立的“公共服务协议”来对各个非政府机构进行监督。

教育改革,不会朝秦暮楚

经历了13年的新工党教育改革,“第三条道路”上的教育改革引入了社会力量,却又加大了国家监管。关键的教育质量问题,引发了社会担忧。2010年大选后,新首相卡侮伦指责工党政府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怪物”,扼杀了社会力量与公民的积极性,并立誓要重建一个以非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大社会”治理机制。

那么“大社会”理念下的教育改革,也就是高夫主导的教育改革,是不是要推倒一切重来,或者说,提出一套与新工党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政策来呢?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在政府由民选产生的国家里,政策如何保持延续性,权力交接会不会导致社会发展的朝秦暮楚?这是很多试图民主化的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疑问。

在英国选举中,这个问题一般是这样操作的:第一,政府部门长官由党派的议员出任,但是具体的执行交给独立的公务员阶层,后者至少需要吃透两大党的政策方案,以备大选结果的变化;第二,作为政策方案的提供者,不同政党可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同的取向,但是也不能够否认,它们对于社会问题能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尤其是在执政之后,议会公开的辩论制度,看似造成了决策的分裂、效率低下,实际上给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提供了充分透明的空间。英国议会的辩论,很快会在媒体、社会、专业团体中出现,而多重讨论的结果,常常使最终方案上出现互相妥协和吸纳的折衷。

撒切尔夫人时代开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从布莱尔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思路,到卡梅伦政府的“大社会”思路,英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改革有其连续性和一致性。当然,这从学术的角度上看,是一种历史制度主义的作用结果。1979-1997年撒切尔夫人对于英国政治、经济、福利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也直接影响到了对教育的改革。1997年工党政府执政后,传统的左右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保守党和工党都在往中间路线靠近,国家和市场的分界线也越来越模糊。

1997年的工党政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非常重视非政府成员,包括私有机构、第三方成员、志愿性团体以及公民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工党政府认为,只有给予非政府成员更多的权力才能实现教育的多样化与可选择性,才能更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政府对非政府成员进行监管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政府的协调和监管,非政府成员将不能充分地发挥其自主性的作用,在这里,政府监管与非政府成员的自治性是相辅相成的。

2010年卡侮伦政府又一次提出了“大社会”理念下的教育改革,老调重谈地提到了继续发挥非政府成员的作用,让家长进入到学校的自治管理机构中,决定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班级学生数量等议题。

然而,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守党和自民党所组成的联合政府,会慢慢发现政府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特殊重要位置:对于非政府成员的监管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和浪费,保证非政府成员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的可持续性。也许保守党的“大社会”理念,又将会是另一个“新自由主义”,改革只不过是,不同党派在玩耍政治时所抛出的不同“政治语言”。这场看似朝秦暮楚的大手术,也许仅仅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小调整。

所有跟帖: 

你这一篇只是教育政策,在经济政策上,保守党上台后的改革不可谓不大 -马来人- 给 马来人 发送悄悄话 (56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3:34:45

看财政确实是最大的区别 -talktone- 给 talktone 发送悄悄话 talktone 的博客首页 (32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3:39:37

不见得,中小企业也依赖公共开支. -马来人- 给 马来人 发送悄悄话 (446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3:52:02

这个挺有趣的 -talktone- 给 talktone 发送悄悄话 talktone 的博客首页 (188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3:56:38

中小企业不上市的财务报表不对外公开, 税务部门应该有他们 -马来人- 给 马来人 发送悄悄话 (163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05:02

很难同意结论 -多种想法- 给 多种想法 发送悄悄话 多种想法 的博客首页 (207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10:22

谢谢点评 -talktone- 给 talktone 发送悄悄话 talktone 的博客首页 (222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16:19

回复:谢谢点评 -多种想法- 给 多种想法 发送悄悄话 多种想法 的博客首页 (120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24:57

说老实话,感觉那个什么大社会口号,虚头虚脑的.我见过太多单身妈妈 -马来人- 给 马来人 发送悄悄话 (102 bytes) () 07/20/2010 postreply 14:26:0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